張 偉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二九二臺,山東青島 266200
淺析網絡廣播的引導與監管
張 偉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二九二臺,山東青島 266200
網絡廣播逐步成為互聯網新興媒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安全性與健康度也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網絡廣播的發展關系著網絡環境健康與社會穩定,針對其特點進行的適度引導與監管對行業健康發展、凈化網絡環境有不可忽視的意義。本文對網絡廣播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對網絡廣播進行合理監管引導進行了探討。
網絡廣播;監管;網絡環境
隨著4G網絡的發展與智能移動終端的徹底普及,國內網絡廣播市場也完成了初步用戶積累,用戶規模達到3.5億左右,滲透率超過50%。網絡廣播逐步成為互聯網新興媒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安全性與健康度也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正確認識網絡廣播在輿論傳播、信息獲取方面的特點,加以適度的引導與監管,是廣電行業面臨的新機遇、新挑戰。
1995年4月,位于美國西雅圖的“進步網絡”將“隨選音效”服務放在其網站首頁,宣告了網絡廣播的誕生。網絡廣播指通過網絡提供的音頻節目收聽服務行為。作為傳統廣播服務在互聯網領域的延伸與融合,網絡廣播擴展了廣播服務的受眾群體,迎合了數字時代的發展要求,與“汽車廣播”一起將一度陷入低谷的廣播服務重新喚醒,并作為移動媒介融合時代新的發展方向受到各方矚目。
近年來,隨著蜻蜓FM、考拉FM、荔枝FM等一大批移動網絡電臺完成初期用戶積累,以聲音為主體的節目內容被使用者廣泛接受,UCG等模式更是提升了網絡廣播與用戶的交互體驗。網絡廣播的滲透率也逐年提升,從2012年的占比不足一成,受眾不到4 000萬規模迅速擴展到2015年末的占比超過50%,受眾超過3億。日漸成型的運營方式和龐大的用戶群體意味著網絡廣播市場未來大有可為。
雖然網絡廣播的迅猛發展有目共睹,但由于其自身特點,在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遭遇了一些問題,對其適時進行引導與監管也勢在必行。
1)非專業性。網絡廣播節目雖然鮮活及時,但制播不夠專業,從選材到錄制的過程難以做到規范完整。首先,網絡直播節目主持的來源較為復雜,從原游戲直播平臺、在校學生到各行業專家不一而足,播音水準與專業主持人差距較大。雖然有部分聯播電臺(傳統電臺的網絡同步版)可以使用正規播音主持,但數量較少,特別是在移動端網絡廣播中難以體現。其次,網絡廣播節目內容專業度差。許多制播人員完全出于愛好與自愿,互聯網信息的開放性與寬泛自由性不可避免地導致管理困難,造成傳播內容良莠不齊,極易在播出中出現常識性與政治性錯誤。另外,大部分網絡廣播聲音質量也難盡如人意。正規錄制場所的不菲費用讓大多數網絡電臺望而卻步,錄播環境的限制會直接反應在節目聲音質量上,背景噪音夾雜著生活噪聲嚴重影響著用戶的收聽感受。
2)版權與盈利壓力。無論是傳統電臺試水網絡還是大型門戶網站的早期嘗試,版權與盈利問題從起步階段就困擾著網絡廣播。除網易曾經開通部分短信點播業務外,早期網絡電臺并無實質性盈利手段。近年來移動端網絡廣播的興起主要依靠外部資本介入與支持進行短時間規模性發展,即互聯網界常說的“起步燒錢”模式。發展速度所代表的規模優勢與估值空間是目前移動端網絡廣播所依賴的護身利器,但依據現狀分析,任何一方短期內建立壟斷性優勢進而獲得“流量變現”機會十分之難。不僅國內受眾多年的免費收聽習慣難以改變,內容反哺制播的模式無法進行,媒體本身內容同質化程度高、用戶黏性差導致傳統的廣告收益也十分微薄。資本壓力又直接影響各網絡廣播在日益激烈的版權爭奪中有所作為,盜版、轉載的常態化進一步惡化了競爭環境。
3)危害文化安全的內容。以另類、惡俗甚至色情內容吸引受眾關注已經成為網絡世界痼疾。網絡廣播由于前述制播的非專業性和面臨的版權與盈利壓力,在傳播危害文化安全內容方面風險更大。如部分網絡電臺改編著名歌曲,隨意加入不健康內容,甚至專門開設“午夜在線”“桃色夜話”等節目進行邊緣話題的炒作。相較傳統無線電臺,網絡廣播的受眾年齡段更低,對低俗內容的辨別力更差,更容易以好奇心理跟風模仿,無形中加大了這類內容的危害。
針對上述特點對網絡廣播進行適度引導與監管對凈化網絡環境,增強網絡廣播正常內容競爭力有較大幫助。而作為新型網絡媒體,網絡廣播與傳統廣播和其他互聯網媒體既有共性又有特性,對其的引導與監管也應該在傳統監管基礎上針對特點有所發展。
1)重視監管技術手段。依據已有監管經驗,對內容類監管的收聽收看主要依賴相應技術平臺。網絡廣播監管與傳統監管相比在平臺搭建、內容辨識、監察取證方面既有相似之處又有其自身特點,其播出時間、內容的不確定性,制播的天然非專業性對網絡廣播監管的技術實現有較大挑戰。更重要的是,網絡廣播特別是移動端網絡廣播傳輸手段不同于傳統無線電臺,其監管必然涉及到多個行政部門,搭建監管技術平臺需要多方合作進行,對多部門溝通合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2)完善監管條例、依據。對新興媒體的監管都存在適用條例缺乏、依據分散模糊等問題。主管部門應根據實際情況,針對監管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時調整對策,在具體的監管標準制定中兼顧準確性與操作性。同時應注意總結實際監管過程中的經驗教訓,與上級主管部門有效溝通,推動相關條令、依據的完善。
3)調整監管隊伍結構。網絡廣播屬于新媒體范疇,制播與受眾以年輕群體為主。對網絡廣播進行監管過程中應注意人員梯隊的結構調整,適當增加年輕監管人員,增加看待問題的視角,及時跟進監管內容,保證監管客觀性。同時,不應放松人員專業素養與政治素質的要求,針對網絡廣播涉及面廣、信息量大的特點進行專業培訓,提升監管質量。
4)融合輿情監督機制。網絡廣播屬于網絡環境的一部分,對其進行的監管理應融合其他網絡傳播的發展動態。可以利用其他網絡渠道對網絡廣播內容進行合理預測與分析,對監管過程中發現的問題也應及時核查,通知、提醒相關機構,督促其整改,與其他新媒體內容監管體制進行融合,提升監管效率。
2015年6月10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互聯網等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管理辦法(修訂征求意見稿)》,其中提到了廣播電視是綜合性的媒介,具有多方面的特性和功能:新聞傳播媒介、文化教育媒介、娛樂休閑媒介,既可作為政治宣傳的武器,又可作為大眾溝通的渠道、還是強烈依賴技術的傳輸工具。網絡廣播符合這種綜合性的特征,使得對它的管理非常復雜——尤其是涉及到廣播電視行業在數字化、網絡化和三網融合發展中的地位的時候。但隨著網絡廣播受眾人口增多、影響面積加大,逐漸進化成新的群眾精神文化的娛樂工具,也可以作為黨和政府聲音的傳播途徑,關系著國家政治安全和社會穩定。針對網絡廣播特點進行適度引導與監管可以保證其傳播行為的方向性和正確性,對行業健康發展、凈化網絡環境有不可忽視的意義。
[1]李遠東.總局“6·10通知”詳細解讀.DVBCN數字電視中文網,2015(6).
[2]羅靜.國外互聯網監管方式的比較[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8(6):117-121.
G2
A
1674-6708(2016)168-0114-02
張偉,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二九二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