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超,李志華
(廣東省嶺南綜合勘察設計院,廣東 廣州 510663)
美麗珠海綠化建設規劃研究初探
姚 超,李志華
(廣東省嶺南綜合勘察設計院,廣東 廣州 510663)
指出了城市化在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給城市及周邊地區資源、環境、生態帶來了巨大壓力,導致諸如交通堵塞、房價高企、綠色空間不足、生物多樣性減少、城市熱島效應以及空氣污染等各種社會環境問題。闡述了美麗珠海綠化建設規劃的理論研究成果,探討了珠海市未來綠化建設的努力方向,以期為提升珠海市城市森林生態系統提供參考。
美麗珠海;綠化建設;規劃研究
珠海市在圍繞開展創建“廣東省林業生態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和“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市”的目標上,組織編制《美麗珠海綠化建設規劃》,對珠海市建設城鄉一體的區域綠色安全格局進行研究。
2.1 地理位置
珠海市位于廣東省南部,珠江口西岸,瀕臨南海。地理坐標處于北緯21°48′~22°27′和東經113°03′~114°19′之間。東與香港、深圳市隔海相望,南與澳門相連,西鄰新會、臺山市,北與中山市接壤。
2.2 自然條件
珠海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溫暖濕潤,日照充足,熱量豐富,全年氣溫都在0 ℃以上,是降水資源和熱量資源都較豐富的地區之一。多年平均氣溫為22.4 ℃,月平均氣溫最低為14.6 ℃,月平均氣溫最高為28.5 ℃,極端低氣溫1.5 ℃,極端高氣溫38.5 ℃;年日照時數1605~2545 h,全年無霜日358 d,年平均相對濕度79%。
全市地勢平緩,自西北向東南傾斜,依山傍海,有奇峰異石和優美的海灣、海灘。珠海市地處西江下游濱海地帶,境內河流眾多,西江諸分流水道與當地河沖縱橫交織,屬典型的三角洲河網區。珠海土壤可分為三大類:水稻土、自然土壤、旱地土壤。
據調查統計,全市保有林業用地面積48676.9 hm2,其中有林地32337.9 hm2,占林業用地66.43%;灌木林地14071.5 hm2;無林地1932.4 hm2;未成林地198.9 hm2;苗圃地136.2 hm2。有林地中喬木林31787.4 hm2,紅樹林518.1 hm2,竹林32.4 hm2。
植物種類豐富,共有維管植物202科、770屬、1402種,其中野生維管植物約189科651屬1196種,栽培植物206種。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16種,其中蕨類7種、被子植物9種。常綠針葉林有馬尾松-桃金娘、崗松-芒萁群落和馬尾松-崗松、桃金娘-鷓鴣草群落。常綠季雨林有黃桐、胭脂、假蘋婆、鴨腳木群落和猴耳環、降真香、亮葉杜英一棕竹群落。海灘紅樹林即濱海鹽漬紅樹林有秋茄樹群落和桐花樹群落,科目10多種。另外,防護林有木麻黃群落、臺灣相思林群落和水松群落。
4.1 生態用地受到破壞,林分質量不高
近年來,珠海市城市建設用地迅速擴張。城市建設用地的增長建立在耕地、林地、水域等生態用地逐漸減少的基礎之上,林地征占用現象普遍發生,導致城市生態基底遭受一定程度的削弱。全市森林資源林分質量不高,人工純林多、混交林少,中幼林多、成過熟林少。森林主要樹種為松樹、桉樹和速生相思。鄉土闊葉樹林分較少,且林分的質量等級不高。森林生態功能等級以Ⅱ、Ⅲ級為主,森林生態效益較低。
4.2 城鄉綠化發展不平衡,缺乏系統性規劃
一直以來,珠海市綠地系統規劃僅立足于建成區,呈城鄉二元結構格局,市區、郊區森林發展不平衡,側重于城區綠地建設規劃,忽視了城郊山體綠化、江河和道路林網等建設。對于鄉村的生態建設不夠重視,忽視了城市與鄉村的相互作用與聯系。主干道和主要河道沿線林網化、森林化建設力度不足,城區綠地與郊區森林的連通性不強,景觀破碎化較嚴重,城鄉綠地系統網絡尚未建立。
4.3 森林公園和濕地公園建設相對滯后,公園規模較小
自2009年以來,珠海市開展了鳳凰山、黑白面將軍山等9個森林公園和橫琴濱海濕地公園、淇澳紅樹林濕地公園等生態濕地公園的規劃工作。目前,已完成部分森林公園和濕地公園的建設,但由于資金投入不足,林地林木權屬不集中,全市森林公園建設還未形成規模,與珠三角周邊城市比較,建設規模與成效等方面均有較大差距。
4.4 城市綠地結構相對單一,生物多樣性不足
現有城市綠化建設片面強調綠地景觀效果,盲目追求大色塊和景觀的一致性,單純追求綠地面積,忽視生態過程,導致綠地平面化、草坪化,森林和防護綠地所占比例偏小,大大降低了城市綠地的生態功能。
5.1 森林綠地生態建設規劃
5.1.1 城區添景增綠工程
(1)建設思路。在城市及其周邊見空增綠、見縫插綠,通過建設物立體綠化、林蔭停車場綠化、森林家園等工程的建設,提高城市綠化覆蓋率,營造生態優美的宜居宜業環境,實現“城在林里、林在城中”。
(2)建設目標。通過城區添景增綠工程,有效提高城區的綠化總量,提高喬木和鄉土植物的使用比例,增強中心城區各類綠地的生態功能、景觀效果,保障中心城區綠地結構的完整。對全市停車場進行綠化改造,使林蔭停車場推廣率達到60%以上;推動立體綠化,以主要道路沿線兩側建筑物、公園綠地、邊坡護欄等為立體綠化實施點,逐漸匯點成線,再集線成面,構建整個珠海的城市空間立體綠化雛形,使珠海成為名副其實的花園城市,實現國家森林城市和生態園林城市的創建目標。
5.1.2 鄉村綠化美化工程
(1)建設思路。結合“幸福村居”建設,科學統籌推進城鄉綠化一體化建設,運用生態學、林學、美學原理和可持續發展理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生態優先、反映特色的規劃理念和保護與建設并舉的綠化方針,大力開展村莊道路、河道、庭院、宅旁綠化和公共綠地的建設,完善村莊綠地系統,推進村莊綠化美化,改善農民居民的生產、生活環境,實現“環境秀美的幸福村居”遠景藍圖。
(2)建設目標。在現有“萬村綠大行動”取得成效的基礎上,通過綠化建設,使鄉村中的綠地、水系、山脈與周圍的自然環境緊密聯系,形成開放的景觀生態格局;構建點、線、面相結合的綠色景觀空間系統,重塑鄉村綠化景觀;推動鄉村農林產業和生態旅游發展,實現“全年常綠,四季有花,林路一體,花木配置,紅綠點綴”的村莊綠化新格局,呈現出“村在林中、路在綠中、房在園中、人在景中”的優美鄉土景觀。通過自然環境的保護和生態修復、基礎設施的改善與提升、人居環境的生態化改造,為村民提供舒適優美的生活人居環境。
5.2森林綠地綠地資源保護規劃
5.2.1 生物多樣性保護
通過采取森林生態保育、森林生態恢復等技術措施,保護現有植被群落和野生動物棲息地,增加物種多樣性,改善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同時加強對珍稀瀕危動植物、古樹名木等重點對象的管護,大力推廣鄉土樹種種植,落實各項生物多樣性保護措施。
(1)大力推廣鄉土樹種,突顯區域特色。有效開展植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促進鄉土植物的回歸利用,增加各區的植物多樣性,優化城市綠地結構,促進鳥類、爬行類等野生動物在城市綠地中的棲息和繁衍。提高城市園林植物選擇的多樣性,形成喬木、灌木竹類、藤本、草本、水生植物多品種、多層次的園林綠化景觀,為構筑豐富的園林植物群落奠定基礎。
(2)建立種質資源保護研究基地。以各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為主體,建立植物遷地保護基地。圍繞植物物種的收集、引種馴化、栽培利用,開展植物多樣性遷地保護研究。保護珠海地區典型生態類型和名貴園林植物品種的多樣性。同時,加大珍稀瀕危植物的人工繁育研究,形成一定數量的瀕危植物保護種群,逐步建設園林植物收集和保護中心。
5.2.2 濕地資源保護
(1)加強管理建立市級濕地保護管理機構。濕地保護管理牽涉多個部門,包括林業、海洋、水利、國土、環保等部門,濕地的保護管理必須由一個專門的部門來進行管理和協調,建議成立濕地保護管理局,配備相關的濕地保護和監測設備,提升珠海濕地保護管理水平。制定珠海市濕地保護條例或細則,同時建立濕地保護執法隊伍,使濕地保護管理能具體實施。建議執法隊伍應和濕地保護管理局合署辦公。
(2)推動建設濕地自然保護區和濕地公園。目前珠海的濕地保護區和濕地公園太少,建議增加濕地保護區和濕地公園建設。建議新建斗門水松林省級自然保護區、鶴洲南濕地自然保護區、金灣雞啼門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大浪灣黑臉琵鷺自然保護區等四個濕地自然保護區,對紅樹林、鳥類本棲息地進行保護。
5.3 森林綠地生態保障規劃
5.3.1 森林生態旅游建設
加強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等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將鳳凰山、黃楊山、淇澳島、東澳島、外伶仃島等5個景區打造成森林生態旅游景區;在中部依托山區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大力發展森林生態游,西部平原區開展農家特色生態游,東部海島開展海洋海島特色生態游。積極開展海島觀光游和近岸紅樹林風景游,打造具有珠海海洋生態和海洋文化特色的濱海旅游品牌。加強旅行社建設,建立網絡化的旅游信息服務體系。不斷提高旅游產品開發水平和檔次,提升城市旅游競爭力。
5.3.2 生態文化科普設施建設
生態文化體系是珠海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任務是利用生態文化的力量引導社會科學認識城市森林生態的地位和作用,積極倡導正確的生態文明觀和現代林業發展觀,滿足人們向往自然、回歸自然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推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主要包括森林博物館、植物標本館、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城市園林等森林文化設施建設通過生態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和提高城市綠地生態服務功能,滿足人們回歸大自然的時尚追求,為人們提供更多學習知識、陶冶性情、休閑放松的場所,不斷提高人們的道德文化素質。
珠海市通過珠海綠化建設規劃,提升珠海市現有的森林綠地水平,為珠海市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生態基礎,使城市貼近自然、融入自然、實現城鄉一體化,構建生態功能穩定、結構完善的城市森林生態系統。
[1]欒 勇,陳紹輝,尹忠東,等.珠海市城市生態環境質量評價及問題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8.
[2]徐期瑚,羅 勇,薛春泉,等.森林珠海發展的理論與路徑探討[J].林業調查規劃,2014.
[3]李健博.城市園林綠化中的生物多樣性研究[R].珠海:珠海市規劃設計研究院,2016.
[4]陳 盼,陳秋菊,郭盛才.珠海市濕地資源保護管理現狀及其對策研究[J].林業調查規劃,2014.
[5]莊雪影,彭逸生,黃久香,等.珠海市山地森林及其植物多樣性研究[J].廣東林業科技,2010.
2016-08-10
姚 超(1988—),男,主要從事森林資源調查研究和風景園林規劃方面工作。
TU986
A
1674-9944(2016)17-00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