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麗+呂紅星

當前我國裝配式建筑僅占5%的比重,10年內裝配式建筑從5%躍升到30%,這意味著巨大的市場機遇。有專家認為,中國建筑行業中,房屋建筑約有10萬億元規模,市場機遇可謂巨大。
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按照供給側改革和新型城鎮化的要求,大力發展鋼結構、混凝土等裝配式建筑。會議決定以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和常住人口超過300萬的其他城市為重點,加快提高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
大力發展鋼結構、混凝土等裝配式建筑,不但具有發展節能環保新產業、提高建筑安全水平、推動化解過剩產能等一舉多得之效,還能夠帶動諸如新能源、建筑材料、設計行業、咨詢、既有建筑改造等行業發展。在當前經濟處于下行的新常態下,裝配式建筑產業有望成為下一個“藍海”。
裝配式建筑“多點開花”
所謂裝配式建筑是指把傳統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現場作業工作轉移到工廠進行,在工廠加工制作好建筑用構件和配件(如樓板、墻板、樓梯、陽臺等),運輸到建筑施工現場,通過可靠的連接方式在現場裝配安裝而成的建筑。主要包括預制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鋼結構、現代木結構建筑等。
裝配式建筑采用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裝配化施工、信息化管理、智能化應用,是現代工業化生產方式。
裝配式建筑的核心就是綠色、節能、環保。其實,我國裝配式建筑的發展并非最近幾年才啟動。早在1986年,我國就開始推行建筑節能,當時,住建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引進了生態建筑、綠色建筑、節能環保建筑、可持續建筑、低碳或零碳建筑等概念,極大地推進了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工作。1999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當時建設部《關于推進住宅產業現代化提高住宅質量若干意見》,把深圳、沈陽、紹興等7個城市確定為國家裝配式建筑試點城市。2015年12月20日-21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召開,這是繼1978年后首次召開最高規格的城市會議,高效綠色發展成為了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的核心。201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印發,提出要力爭用10年左右時間,使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30%。
當前我國裝配式建筑僅占5%的比重,10年內裝配式建筑從5%躍升到30%,這意味著巨大的市場機遇。有專家認為,中國建筑行業中,房屋建筑約有10萬億元規模,市場機遇可謂巨大。
實際上,經過多年的布局,我國裝配式建筑結構體系和建筑用品體系得到了較快發展。資料顯示,“十二五”期間,全國有13個建筑(住宅)產業現代化綜合試點城市(包括兩個產業化園區),培育了57家裝配式建筑基地企業。試點城市和基地企業完成的裝配式建筑面積占全國總量的85%以上,為裝配式建筑的發展提供了政策和項目支持,培育了市場,促進了產業鏈的形成和集聚。
熱潮背后的思索
在各地“高歌猛進”布局裝配式建筑的同時,仍存在投入成本高、社會認知低、發展掣肘多、市場秩序亂等問題,制約著行業發展,亟待相關部門綜合施策助力這一新興產業健康發展。
首先,裝配式建筑在理念上推行起來阻礙重重。對于幾天或者幾個月造就的房屋,很多消費者難免產生“不安全”的感想。對此必須加大宣傳引導力度,引導社會認知,只有從觀念上真正接受裝配式建筑,建筑工業化的市場才有扎根的土壤。
其次,裝配式建筑應該朝著全產業鏈的方向推動。多位受訪人士表明,建筑工業化跟傳統最本質的區別就是“整體性”。因此,和傳統建筑中設計、施工涇渭分明不同,為了做到質量、成本、工期可控,建筑工業化在設計、生產、施工的各個環節都要捆綁在一起,上下游承接是個難點。
特別是裝配式建筑的設計、生產、安裝施工、驗收評定等技術標準尚未建立,缺乏配套的實施細則;不同類別的裝配式建筑結構抗震性能評價標準等尚不健全;標準缺失導致很多環節處于監管空白。因此,促進建筑工業化的設計、施工、部品生產等環節的標準體系至關重要。
建筑業作為傳統產業,存在大量固有的鏈條甚至是利益的格局,建筑工業化必然要打破原有的格局。為此,在破局的過程中,相關企業中必須徐徐圖之,而非急功近利。
為防止出現一哄而上,造成新一輪產能過剩,建立統籌規劃、政策激勵的運行機制,研究出臺與實際情況相適應的發展規劃和導則,制定和落實各項激勵措施和保障措施,逐步引導更多企業進入,形成可持續的市場運行機制對于推動裝配式建筑,甚至是建筑工業化的有序發展很有必要。
同時,相關企業呼吁對裝配式建筑的生產和消費給予財政節能獎勵。此外,“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要進一步健全完善以全產業鏈為基礎的政策、法規,政府相關部門要在建筑設計、部品生產、施工安裝及驗收、維護保養等各個環節建立起相關規則。
建筑業的綠色革命
正如遠大住工董事長張劍在公開發言中多次強調的,中國正在迎來一場裝配式革命。
而這場革命必然是一場促進傳統建筑行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的綠色革命,也是促進建筑行業向創新發展方向;綠色轉型的重要方向。
相關數據顯示,建筑相關能耗占全社會總能耗的一半左右。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指引下,降低建筑能耗是必然之舉。裝配式建筑作為建筑業向節能綠色轉型的重要抓手,在轉型的過程中將發揮重要作用。而想要實現裝配式建筑的節能降耗,必須從“頭”入手。也就是說,要從建材的選用入手。綠色建材具有節能、減排、安全、便利和可循環特征的建材產品,是建筑實現節能降耗的不二之選。
在國家大力提倡綠色建材的今天,要想實現綠色建材產業的深入發展,就必須跳出建材產業,將目光更多投向建筑業,產業融合是大勢所趨。裝配式建筑產業的發展必須要從原材料入手,不能只局限于生產流程的集約化。如果不能做到全流程的綠色節約,裝配式建筑難以真正實現產業化。綠色建材在產業融合的大背景下將大有可為。
住房城鄉建設部部長陳政高帶隊在中國建材集團調研時曾指出,出臺了大力發展綠色建筑和裝配式建筑的政策規劃,在此過程中,建筑材料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綠色建材是綠色建筑的重要基礎,要在發展裝配式建筑的同時推動建材革命。
從原材料入手推動這場革命是內在的命題。淘汰落后的建材產品,減少建材業資源能源消耗和浪費,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發揮綠色建材、新型環保建材向建筑業、住宅產業提供有效需求、優質需求的作用。
對于綠色建材產業,踐行“三品戰略”是應有之義,要把建材產品的品種、品質、品牌放在首位,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抓住建筑業轉型發展的大機遇,在保證裝配式建筑對綠色建材需求的同時,實現自身的跨越式發展。
隨著人們對居住品質的不斷提升,裝配式建筑將會以更活躍的姿態走入人們的視野。在裝配式建筑迎來熱潮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挑戰。這就要求政府、企業、消費者多層次推動產業健康有序發展。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裝配式建筑在中國會真正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