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日姐
【摘 要】教育被譽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們不只是僅僅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特別是處于新世紀新課改的大背景下,更是任重而道遠。“學語文,就是學做人”,這是我國著名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給我們留下的至理名言。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在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同時,有意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塑造他們健康的人格,促進各方面和諧發展。
【關鍵詞】語文教學;德育教育
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在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同時,有意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塑造他們健康的人格,促進各方面和諧發展。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現談談我在語文教學中的點滴體會。
一、深鉆教材,找準教材中德育“觸”發點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每一篇課文的教學目標中都有一項德育任務,也就是要求學生在學完課文后能油然而生出的一種感情。但在傳統教學中,往往是由教師歸納出中心思想后,學生識記,久而久之,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等一些德育任務成了一句空洞的話。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是感情型的,要以感情為主。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往往是通過或抓住其中一些帶有感情色彩的典型事例和人物來打動學生,震撼他們的心靈,從而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把課文中的閃光點挖掘出來,使其放光,使德育滲透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如我在教學《倔強的小紅軍》一課時小紅軍寧愿自己挨餓受凍、甚至犧牲自己也不愿拖累別人的好品質。教學時抓住體現小紅軍“倔強”的詞語來和句子來理解,讓學生在理解過程中學生的感情不斷得到升華,小紅軍的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逐漸閃光。最后,再讓學生設身處地地談小紅軍,深入感受小紅軍那種頑強的革命精神,身心再次接受革命精神的熏陶。教材中《長城》、《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盧溝橋的獅子》、《落花生》等課文無不是思想教育極強的活的教材,這些課文都在啟迪學生的智慧,陶冶著學生的情操,激勵著學生愛黨、愛國、愛人民、愛勞動。
二、 通過教師示范滲透德育教育
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決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教師自身的敬業態度、責任感、氣質性格、道德修養,特別是課堂上的一言一行,都將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被學生有意無意的仿效。所謂言傳不如身教,尤其是責任感較強的教師,在學生的心目中具有較強的影響力,能讓學生更好地接受感化。為此,本人在教學工作中,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嚴以律己,以身作則,塑造高尚的師德形象,用自己的模范行為影響和感動學生。
三、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課堂上,學生是主體,德育滲透還必須得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把課文中高尚情操和閃光思想聯系起來,綜合在一起,讓學生進行一些熱烈的討論,甚至是爭議,最后讓他們作出選擇,盡管選擇各有不同,但無意中卻讓學生進行思想交流,互相取長補短。如教學《她是我的朋友》時讓學生針對阮恒的做法進行討論,很快形成兩種不同的說法:第一種、認為阮恒這種舉動是令人欽佩,從阮恒樸實的語言中體現偉大的人格。第二種、認為阮恒是傻子,以為要把血輸給小女孩,自己就會死,可還是讓醫生抽他的血。針對兩種不同的說法,教師充分讓學生有爭論的時間,并要以充分的理由說服對方。在這爭論的過程中,這一課的德育任務已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學生已經認識到做人要做一個無私奉獻的人,做一個善良的人,真誠地對待周圍的每一個人。
四、把語文課上的品德教育和學生的生活實踐結合起來
思想教育提高學生的能力,但這不是最終的目的,最終目的是要把學生的良好品德體現在生活實踐中,使他們逐步成為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的新人。所以,除了激發學生情感、動之以情以外,還應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相結合,對學生導之以行。如學習了《珍貴的教科書》,引導學生奮發學習建設四化的本領;學習了《列寧和衛兵》,就教育學生自覺遵守紀律和制度;學習了《寒號鳥》,則讓學生養成熱愛勞動、辦事不拖拉的良好習慣。把這些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結合起來,讓學生通過身體力行,從而可以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質,效果是顯著的。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要從學生已有知識基礎和認知目標出發,充分利用學科特點,深挖小學語文教材中所蘊含的德育因素,點點滴滴,有機滲透,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以達到德育、智育的雙重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田宏.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背景下德育工作的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0.
[2]李俊.中小學德育的不足及對策探析[J].現代教育科學(小學校長),2007.
[3]王玉蘭.關于新時期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思考[J].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
[4]宋維.小學德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