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社 (甘肅省靜寧縣德順小學,743400)
皮筋在竹竿舞教學中的妙用
王宗社 (甘肅省靜寧縣德順小學,743400)
竹竿舞的技術分為打桿和跳桿兩個環節,花樣繁多,技術比較復雜,這對于一群十歲左右的學生而言,學習起來難度較大。并且,竹竿如果使用不當也容易導致學生受傷。因此,根據教學需要和小學生的心理特點,筆者大膽運用皮筋代替竹竿,對竹竿舞的節拍進行了改編,取消“打竿”,只留“跳竿”環節,從而將跳皮筋與竹竿舞整合,重新改編跳法,利用皮筋和竹竿的優勢,創造出多種趣味游戲練習,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玩法:一拍一跳,開進合出,雙腿交替反復進行。用3條4m的長皮筋,分別在每條皮筋的兩頭打結,安排2名學生撐一條雙皮筋,6名學生撐開的皮筋組成三角形圖案(見圖1-1)。如果用4條皮筋,可以由8名學生組成四邊形圖形(見圖1-2)。如果用5條皮筋,可以由10名學生組成五角形(見圖1-3)等。將學生分組,讓學生分別成縱隊站在圖案相應的位置。

圖1-1

圖1-2

圖1-3
要求:第1名學生跳入第2格時,第2名學生才能開始跳進格中,第1名學生跳完第3格后,繞過撐皮筋學生身后回本隊隊尾站好,直到各組最后1名學生練習結束。
通過組圖跳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學生不僅能掌握跳竹竿舞的方法,還能提高靈敏性、協調性、反應能力等素質。
小學生活潑好動,模仿能力強,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但是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在跳竹竿舞時,教師引導學生利用各種跳皮筋方法與竹竿舞結合,拼組成漢字跳,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對教學內容充滿求知欲望。組字跳分組“單字”和“疊字”兩種跳法。組“單字”,即利用皮筋組成單個字的圖案,組“疊字”是利用皮筋將同一個字疊加組成圖案。
1.單字跳游戲
利用皮筋組成單字一、三、十、口、土、米、干、田、豐、王等圖案。
玩法:以組“三”字為例說明。將學生分成人數相等的2組,按照“三”字布局設計成3格,6名學生撐3條皮筋,其他學生成縱隊站在皮筋后。活動開始時,撐皮筋的學生先喊口令“開、開、合、合”進行原地分合皮筋,各小組按順序模擬竹竿舞動作節奏,進行單人跳(見圖2-1);也可以2名學生拉手面對面跳(見圖2-2);還可以背靠背拉手跳(見圖2-3)。

圖2-1

圖2-2

圖2-3
要求:第1名學生跳完第3格后,繞過撐皮筋學生的身后回本隊隊尾站好,以此類推,直到各組最后一名學生練習結束。不得爭搶、推拉。
通過以上練習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腿部力量和協調性,也拓展了竹竿舞的教學內容。
2.組疊字跳游戲
玩法:利用若干條皮筋設計疊加獨體漢字練習竹竿舞,以8條皮筋疊加成漢字“豐”為例(見圖3-1)。將學生分成人數相等的2組,分別站在“豐”字豎畫兩側,模擬竹竿舞動作節奏、節拍,集體喊“開、開、合、合”的節奏,進行側身跳前進、跑進跳、游戲跳、交替跑跳等動作,根據學生活動情況制訂路線,可以繞“豐”字兩“肋”轉跳,也可以交換位置跳。
要求:不得爭搶,推拉。
學生通過游戲會創造出不同的字與竹竿舞結合的方法,既活躍了課堂氣氛,也促進了彼此間的互動。當活動人數多時,可以用16條皮筋分2組跳;也可以變為井+井(見圖3-2)、王+豐(見圖3-3)或任意拼圖跳。

圖3-1

圖3-2

圖3-3
可以利用皮筋進行趣味游戲跳,如,繞“8”字跳,學生用1條皮筋創編出繞“8”字跳游戲。
玩法:將學生分成2組,每組安排2名學生撐1條皮筋,其他學生成縱隊站立一側,游戲開始,2組撐跳同時進行,學生從一側跳過,繞撐皮筋的2名學生進行“8”字跳,返回本隊隊尾站好,先結束的1組獲勝。
在學生熟悉了竹竿舞跳法之后,可適時地加入竹竿舞音樂,使游戲更加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