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國皓諸城市網絡文化辦公室,山東濰坊 262200
?
全媒體環境下新聞編輯業務的發展
郝國皓
諸城市網絡文化辦公室,山東濰坊262200
摘要互聯網催生了一系列新媒體的誕生,昔日的主流媒體快速淪為傳統媒體,并且與新媒體的發展呈現媒介融合的態勢。在全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從內容策劃到采集、編輯策略都相應的發生了轉變。本文基于媒介融合的傳播環境,探究全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編輯業務的新發展。
關鍵詞全媒體;新聞編輯業務;發展
新聞節目是電視媒體的支柱性節目,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力。近年來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壓榨了電視新聞的生存空間,電視觀眾流向新媒體,電視新聞的采集和編排策略也相應的發生了轉變。在新聞消息來源方面更為多元,在新聞選題策劃上兼顧網絡受眾的接受習慣,注重新聞節目的交互性,在節目包裝上符合時代潮流,吸引眼球。電視新聞更多的借鑒了網絡新聞的信息源搜集方式和受眾互動方式,呈現出不同的發展特點。
新聞深度報道最先出現在報紙的深度報道板塊,隨著電視媒體的崛起,新聞深度報道以一種全新的形式出現,并依靠音頻、視頻全方位展示、跟蹤、報道新聞事件,紙質媒體日漸式微,脫離主流媒體市場地位。而新媒體迅速崛起之后,電視媒體似乎成為了昨日的紙媒,在新聞報道拼“快”的抗衡上已經略顯疲軟,只能揚長避短,在深度上做文章,以新聞專業的理性分析對抗新媒體在新聞發表速度上的優勢。同時,電視新聞節目內容在新媒體平臺的內容投放,也能夠便捷的進行文字、圖片、視頻多形式組合的深度報道。
地面頻道較上星頻道優質節目資源匱乏、節目投放區域化、廣告投放價格低廉,但同時地面頻道的節目制作成本較低、擁有地方性黏性受眾,節目制作和投放具有針對性、細分化特點。所以在進行本土的民生新聞節目采編時,更容易發揮深度報道的優勢,這對于新媒體來說是短板,但對地面頻道的記者和編輯來說是強項。地面頻道的節目在時長安排上較上星頻道更具備靈活性,優質的深度報道對吸引觀眾、拉動收視率具有重要作用。比如,黑龍江電視臺都市頻道的《新聞夜航》,在報道哈爾濱市的燒烤店食品安全方面,從記者暗訪到一手新聞采編持續兩個月,報道也連續進行了一周之多,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力。
內容為王的時代,如何獲取優質的“獨家新聞”、“一手資源”成為民生新聞節目的重中之重。在民生節目滿地跑的環境下,低俗、獵奇、雞零狗碎等詬病成為節目資源貧乏的反映。采用常規的采訪手段很難獲取受訪者真實的想法,在涉及黑幕揭發、曝光等采訪時非常規的攝錄手段更容易獲取客觀事實。采訪手段并沒有喜惡評判標準,暗訪、偷拍等手段也是新聞采訪的重要手段,并且對于揭露事實真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的記者不再是守著熱線電話的接線員,而是每天遨游在互聯網搜集有價值新聞訊息的“獵頭”,要對新聞敏銳的嗅覺,在第一時間掌握有價值的新聞信息并進行辨偽和深度調查。
安徽電視臺公共頻道的《夜線60分》,在“尋找良心秤”節目中,記者分別裝扮成買菜和賣菜人員,從不同側面對菜市場的“良心秤”進行了調查?!缎侣勔购健吩趫蟮罒镜晔称钒踩珕栴}上,記者假扮成打工仔在后廚工作了兩個月之多,偷拍了大量震撼的新聞素材,揭露了哈爾濱燒烤店火爆背后不為人知的事實。
在傳統電視媒體和互聯網新媒體激烈角逐的多媒介融合環境下,千奇百態、特色各異的電視節目讓受眾眼花繚亂,受眾往往會根據電視節目的片頭、插播花絮或者宣傳廣告來建立對這檔電視節目的第一印象。所以要從視聽符號上做文章,在較短時間內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比如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的片頭設計簡潔大氣,音樂旋律用了幾十年都沒有更換過,視覺特效的更改也只是伴隨央視頻道LOGO做了適當調整,沒有大幅度更改過。但只要《新聞聯播》的片頭音樂一想起,人們馬上就會意識到是央視的《新聞聯播》要開始了,這就是包裝的特色發揮的作用。央視《新聞聯播》的16秒背景音樂從1988年開始使用,一直到現在都沒有更換,這16秒的樂曲在高頻率的播放和日積月累的用戶培養中成為《新聞聯播》的音頻標識,是節目包裝音樂創作的成功案例。
節目包裝中的色彩能夠體現節目的內容特性和風格理念,塑造節目品牌。在對節目片頭進行色彩設計時,要注意主色調所傳達的氣氛和精神。以鳳凰衛視為例,鳳凰的頻道宗旨是“拉近全球華人距離”,頻道包裝的主色調是象征華人膚色的金黃色,相應的在節目的片頭色彩也以金黃色為主,比如《鳳凰大視野》《華聞大直播》等。最后,恰當的色彩搭配能夠保持主色調和其他顏色的整體統一,避免出現顏色對比過于花哨,出現臟亂的感官。浙江衛視在2012年全新改版后,新包裝加入了藍色之外的其他對比色,營造了時尚、活潑的視覺感官,
更符合電視節目的受眾定位。
新媒體的迅猛發展對傳統電視媒體來說,既是機會也是挑戰。新媒體的發展迎來多媒介融合的媒介環境,傳統電視可以通過新媒體更便捷、高效、低廉地獲取新聞信息,不用在死守新聞熱線“等”新聞,而是通過互聯網去“找”新聞,并且互聯網本身每天也在制作網絡輿論,也是巨大的新聞生產器。在資源共享的同時還要學會平臺共享,傳統電視媒體通過微信、微博、門戶網站的運營可以宣傳營銷民生節目,在重大新聞、突發事件的發布上可以電視媒體、新媒體多網直播,實現電視媒體和網絡媒體的全覆蓋。
以安徽電視臺公共頻道為例,2014年上半年公共頻道編輯播發省內地方臺稿件915條,上傳全國民生新聞協作體稿件905條,位居全國32個成員臺第5位;下載各類稿件2 250條,位居成員臺下載量第二位。在業務拓展方面,公共頻道也與協作體成員臺展開深度合作,從全國熱點新聞的聯合報道,到突發事件、重大活動的聯合直播;從日常新聞的SNG連線、電話連線,到互派小組的采訪協助;從單條新聞的合作共享,到各頻道的欄目創新與合作,協作體內部的通聯工作成為了電視新聞節目實現資源整合與共享的重要途徑。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公共頻道與安徽省消防總隊合辦的“119時刻”版塊,己成為欄目的常規版塊,版塊以突發、現場為主要選題,以救援、服務為主要內容,收視一直超欄目平均收視。1~6月,“119時刻”已累計發稿400多條次,同時也為全省的消防戰線培養了3批共計12人的通訊員隊伍。
新媒體環境下,傳統電視媒體要明確新興受眾的消費需求,在堅守傳統電視媒體的深度優勢的同時,還要把握新媒體的碎片化傳播和個性化內容推送。積極運營維護微博、微信,深耕新媒宣傳營銷,實現平臺合作和資源共享。
參考文獻
[1]趙健.新媒介環境下地面頻道民生新聞發展新路徑[J].新媒體研究,2016(1).
[2]中國電視民生新聞發展報告課題組.交流·合作·共贏:中國電視民生新聞發展考察—以全國省級臺民生新聞協作體為考察對象[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1 (9).
[3]李若琰.地面頻道組織大型新聞直播的優勢[J].記者搖籃,2011(12).
[4]張源.媒介融合時代電視新聞欄目的發展[J].記者搖籃,2011(6).
[5]汪震宇,張小強.論媒介融合對電視新聞節目的影響及其應對[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708(2016)165-0060-01
作者簡介:郝國皓,諸城市網絡文化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