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美邊城錦繡前程——看國土資源精準扶貧政策如何在廣西靖西開花結果
◎ 曹悅妮

乘車從盆地向著大石山區行進,公路兩旁的農田由平緩變起伏,坡地漸漸高了起來,越來越多深灰色的小石山也探出了頭,長高、變大。沿著蜿蜒的公路,一座座綠意盎然的石山如層層巨型推拉門,次第移開,再穿過幾個隧道,廣西壯族自治區靖西市就到了。
10年前,記者曾來過這個邊境小城,她風光秀美,城區卻只有幾條主街。9月26~29日,記者再次來到這里,山水依舊秀美,城區的全貌卻發生了令人驚嘆的變化:以舊城區為中心,熙熙攘攘的商業街道、整齊洋氣的住宅小區、嶄新的學校、熱火朝天的建設工地向四周的青山延展,金山下,龍潭碧水如鏡,溢出的清水順著龍潭河延伸,滋潤了沿河而建的濕地公園。
變化是怎么來的?記者采訪了解到,正是國土資源精準扶貧政策帶來了邊城新貌。“去年12月靖西正式撤縣設市,城區面積由2013年的10.5平方公里擴大到現在的20.3平方公里,城區人口已經有18.9萬人,城鎮化率達36%。”靖西市國土資源局局長黃作鵬告訴記者,作為國土資源部扶貧聯系點,這幾年靖西市在國土資源部、自治區政府及國土資源廳的資金、項目、政策支持下,發展迅速。
出了城區一路向北,山坳間的小塊田地讓人眼前一亮。然而,風一吹過,玉米地中卻露出點點、片片的黑色山石。“祖祖輩輩這里的人都是從石頭縫里刨吃的。”靖西市國土資源局耕保股股長黃勇一句話道出當地農民的艱辛。
“土地整好以后,生活一下變了,每畝能收500公斤呢。”在同德鄉扶馬村那弄屯土地整治項目區,村民蔣政恒正在門口晾曬稻谷,仔細挑選出谷子里的雜質。他很知足地說道:“我們年紀大了,也不方便去打工,現在比以前好過了,有3畝地種糧食,還養了豬和雞,已經夠自家吃了。”
靖西市地處中越邊境大石山區,人均耕地不足1000平方米。這個典型的人地矛盾突出城市,雖然迎來了經濟的快速發展,仍有貧困人口12.58萬。
扶馬村是同德鄉貧困戶最集中的村莊。以前,家家戶戶的農田都一小塊、一小塊散落在群山間。位置好的,能引入溪流灌溉,但水一漲起來,地勢稍低就會被淹;喀斯特地貌存不住水,地勢高的只能望溪興嘆,挑水灌溉。只要稍加整理,產量就能上來。但是,修整的錢從哪兒來?
2013年8月,好消息傳來:廣西國土資源廳將扶馬和果老兩個村納入興邊富民行動大會戰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項目,投資964.3萬元為村民整理土地、修建灌溉系統和生產道路。
看著平整好的田地,扶馬村村民黃政燃起希望:“現在水渠、生產路全部修好了,如果能流轉給老板,統一規劃種植,要比自己種地劃得來。”他告訴記者,靠近公路的耕地已經流轉出去,每畝地年租金1200元,統一種葡萄,比自己種玉米、水稻收入要高得多。
黃政指的是哈靖生態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在村里成立的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2014年12月,合作社連片開發種植了18.67公頃葡萄,一畝葡萄的銷售收入少則5000元,多則1萬元。今后,合作社還將發展百香果、柑橘等農業產業,帶動周邊村民增收致富。黃政盼著能盡快參與其中。
在靖西西北部的山區、邊境地帶,農業生產條件更差,想要擺脫貧困,更多人選擇到工業發達的城市打工。然而近年,國土資源部精準扶貧政策落地,讓靖西人在家門口務工的機會多了起來。
返鄉農民工創業園一期就是在國土資源部門的統籌協調下落實了用地指標,廣西玥瑪防盜科技有限公司已經進駐,正在招聘員工,邊生產邊培訓。公司員工培訓負責人莫業威介紹,熟練安裝工的工資每月1800~2500元,工資標準比在廣東的工廠高10%。“450間員工宿舍已經建好了。”他指著兩棟住宅樓說,“我們計劃把15個車間搬到這里,招收1500名員工,實現月產出300萬把鎖。”
車間內,女工農利林正低著頭將細小的彈簧、鋼珠依次裝入銅制的鎖芯,不時用小錘子敲打,試鑰匙。她就是產業園所在的新甲鄉人,一家6口,除了在外打工的丈夫,老人和孩子全靠她照顧。“在這里上班離家近,比種地好,還可以接送孩子上學。”說起家里的兩個孩子,她抿嘴悄悄地笑了。
為什么要把產業轉移到這大石山區里?莫業威說,靖西緊鄰越南,邊貿地位有利益于公司開拓市場。
鉆機隆隆作響,卡車往來穿梭,在建的萬生隆國際商貿物流園區氣勢恢宏。“我們是國土資源部低丘緩坡試點項目。”萬生隆拓展部經理譚偉源自豪地介紹,“這塊地面積80公頃,是我們投入6個億,在緩坡削峰填谷造出來的。”
2013年,國土資源部將靖西市列為部扶貧開發工作點,加大政策傾斜、項目下達和資金支持力度,并下派掛職干部,多方面支持靖西脫貧發展。萬生隆國際商貿物流園的用地指標,正是通過國土資源部給予的低丘緩坡土地開發利用試點政策落實的。
項目的順利落地,構建了靖西甚至整個廣西邊貿經濟增長的大格局。譚偉源介紹,龍邦是“一帶一路”重點打造的核心通道之一。整個貿易物流園區與越南相連,建成后,將成為連接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貿易關口,入園企業能享受中越兩國的貿易優惠政策。
在園區最南端,威嚴的巨型拱門已經建好,邊民互市貿易區的商業建筑主體結構搭建完畢。今年年底,商貿物流園區一期將正式營業,開放邊民互市貿易區。這只是整個物流園區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一個開始,譚偉源說:“我們還有二期、三期建設,包括保稅倉儲、農產品加工、金融服務等產業。整個物流園區建成后,能帶動邊民3萬人就業。”
與壯闊的萬生隆物流園區建設相比,同樣依托國土資源部低丘緩坡試點政策建起來的渠洋工業園,吸引來的企業“小巧”許多,但產生的扶貧能量同樣巨大。
靖西市工業區管理委員會工作人員鄧顯陽告訴記者:“以落戶渠洋的廣西靖西鑫晟繭絲綢科技有限公司為例,這個公司吸收了200多名貧困戶就業,輻射帶動全市其他鄉鎮的農戶種桑養蠶,并吸收了800戶的小額信貸扶植資金,為貧困戶分紅。”
“國土資源部在四川巴中召開扶貧工作會議后,靖西市委、市政府多次研究部署用好國土資源政策推動精準扶貧,市國土資源部門也積極研究落實巴中會議精神。前不久,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又將靖西列入利用國土資源政策精準扶貧試點縣(市),提供了規劃調整、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等更多的政策支持,推動脫貧發展的項目,用地都能保障。”掛職副市長的國土資源部派駐干部遲恒偉對靖西的發展充滿信心。
(原載《中國國土資源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