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前,風險刑法理論受到了多方的質疑。一方面,由于在風險社會意識下,各種社會變量因素不斷增多,而風險刑法理論在適應性方面,還存在較大的缺陷。另一方面,由于社會在對風險因素上沒有明確地劃分,也沒有清晰的概念,使得一些重要的概念較為混淆,甚至出現了對社會風險范疇曲解現象。風險刑法理論的提出,主要是以傳統社會對于風險的認識作為基礎點與出發點,因此,對于風險社會中多方因素并沒有真正考慮到,也導致了風險刑法不能在當前風險社會中完成理論上的轉變。
關鍵詞 風險刑法理論 批判 反思
作者簡介:劉雨鑫,西北政法大學偵查學專業。
中圖分類號:D920.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1.155
一、前言
風險刑法理論在一定的程度上對于風險社會理論存在曲解,尤其在風險范疇領域,沒有真正地了解到其中含義,也未將新舊社會當中所存在的各種風險區別開來。因此,風險刑法主要針對的是傳統社會風險。目前,我國社會形勢愈加復雜,具有一定的未知性及全球性,風險刑法理論對于復雜而系統的風險,難以做出有效的應對措施。目前的社會形勢,在全球體系的沖擊下,風險社會意識成為了一個國家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如何正確理解風險社會理論,通過風險刑法的有效調整,進而對社會中存在的各種危險因素予以控制與調節就顯得尤為重要。在這種環境下,需要我們深入理解風險社會下的風險刑法理論,并掙脫傳統社會風險因素束縛,讓風險刑法更能夠滿足當前社會的發展要求。
二、風險理論概述
近些年來,我國的社會逐漸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在全球一體化程度的不斷加深下,社會中的各種危險因素也隨之提升。在不斷變化的復雜社會形勢下,以往的刑法理論不適應性逐漸凸顯出來,尤其在應對風險上的弊端更是明顯。在這種環境下,風險刑法理論便應運而生 。在風險社會視角下,風險刑法是基于風險社會的環境,通過刑法所應對風險的能力,在面對各種社會風險時,需要做出積極的回應。傳統刑法理論,在當前社會背景下,逐漸受到多方的質疑,并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要推動整個社會向著積極方面發展,離不開刑法的支撐作用。所以,刑法的調整與改革,也理所當然地成為了當前社會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風險刑法應以推動社會的繼續發展來作為原則,并能夠有效應對社會危險因素,對危險因素做出應對機制,形成風險防范控制體系。
當然,風險刑法并不是對傳統刑法的完全否決,而是在此基礎上的拓展與完善、改進與變革,需要以保護社會作為基礎原則,并以保證人員來作為基本要求,讓社會得到有序的發展。傳統的刑法理論,主要是針對犯罪行為進行責任上的劃分,而在風險社會視角下,該種刑法傳理論,要不斷向著安全刑法方向發展,并以維護社會各方安全作為首要任務,以滿足當前的社會要求。在風險刑法理論上,要求將傳統的定罪標準,向著規范社會成員行為準則、預防案值風險行為方向發展,延伸并拓寬法律約束力,將刑事責任的范圍,擴大到多方面,對定罪原則、判定標準、定罪要素進行完善與調整。將刑法與社會秩序、社會安定充分聯系起來,完成社會安全風險的防范。
三、基于風險社會的風險范圍探究
風險刑法的理論主要是在風險社會環境之下所提出來的,該理論的制定及推行,相對系統而復雜。相對來講,風險社會的理論要得以普及還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而就風險刑法理論自身來講,對社會風險還存在一定的曲解。由此以來,風險刑法理論在社會風險理論面前,便存在極大的不適應性,也使得風險刑法理論在進行自身刑法調整過程中,存在較大的誤區和曲解。該理論在對社會風險因素予以劃定時,存在范圍上的約束,而風險刑法理論只是單純地將風險社會中存在的各種社會問題納入到風險因素中來,包括醫療事故、恐怖事件、交通事故等,并作為風險因素的依據,進行刑法理論的調整。甚至還有將群體事件、貪污事件等,劃分至風險刑法理論范疇的社會因素當中。此類現象都未充分理解到風險社會理論內涵,也沒有通過風險社會的理論將風險刑法理論的科學性與有效性得到進一步的提升。風險社會跟傳統社會在概念上存在本質上的區別,是對社會發展過程中風險狀態的一種風險因素分析,要是不能跳出傳統的社會風險因素制約,就會導致風險刑法理論不能滿足社會的發展要求 。
風險刑法理論者也曾經對風險社會理解上存在的偏差做出了辯解,同時說明了該種誤解并非真正的誤解,而是對風險理論的一種改進和創新,是一種將風險社會的因素放于傳統社會環境中,所進行的刑法理論調整,可以符合風險社會對于社會風險的各種應對要求。同時,學者認為社會風險本質上的意義,與風險社會相似,且無論是何種風險因素,在傳統的社會中所表現出現的風險也是不存在差異的,且可以被納入到社會風險范疇。所以,可以通過刑法手段來對傳統社會中存在的各種風險進行有效解決。當前,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傳統社會風險因素,特別在事故風險上的危險因素不斷增加,而在這種社會狀態之下,若是沒有針對此類風險提出有效的刑法理論,對社會現象進行管理,就會導致社會的有序發展受到影響。所以,就需要針對此種特大傳統風險因素進行有效處理,并加大干預力度,以適應社會風險事故管理 。
四、對風險刑法理論的批判
(一)對刑法理論的批判
風險刑法理論在提出之后,其針對的各種社會風險因素,均受到了各方的質疑,甚至受到了各學者的批判。在風險社會的視角下,一種批判思想主要是以傳統刑法理論作為出發點與基本概念,而對風險刑法理論所提出的批評。該種批評認為風險刑法理論是一種在風險社會視角下衍生出來的理論,跟現實的傳統社會有著較大的矛盾與沖突,即便能夠對風險社會中存在的社會現象進行約束,并在社會的發展趨勢中起著調節和制約方面的作用。但由于風險刑法理論其自身還存在相應的缺陷,因此不可真正地通過現實社會的狀態,來對風險刑法理論的科學性及合理性予以有效分析。同時,風險刑法為風險社會下的一種刑法理論。由于傳統的社會風險狀態跟風險社會理論有著較大的差異,因而,風險刑法理論跟現實的社會風險狀態也存在一定的落差,不能以風險社會理論作為依據,進行風險刑法理論的提出與落實。
另外一種批判思想,主要是從社會學的角度出發,來對風險社會理論的批判。因風險刑法是在風險社會的視角下被提出來的,較多的批判者對風險社會理論,都直接予以質疑及批判,并明確地表示在理論上的批判立場。這些批判思想主要認為風險社會中所提出的相關社會狀態,跟真實存在的社會狀態并不相符,也未真實存在,且認為社會風險因素不會因為社會的不斷發展跟變革,而出現本質上的區別。所以風險社會理論自身不具有說服力。
(二)對理論方面的批判
針對于風險刑法理論是對傳統刑法的創新這一說法,很多學者對此抱有不同的態度及不同的批判思想。其中,一種批判思想是在傳統刑法基本立場上而展開的,主要認為風險刑是一種反統治的行為;而另一種則是對社會學領域的追溯,及對風險社會理論的批判,是對理論當中描述的風險社會進行否定,進而對風險刑法理論的基本價值予以否決,認為風險社會并非真正的社會狀態,而是一種治理跟文化的產物。該種批判思想只關注到理論方面,且受到了理論的局限影響,因此不可通過對社會的狀態進行分析,來對刑法的科學性及有效性予以判斷。同時,對于社會中真實存在的狀態差異,不易被公眾接受和理解,也起不到實踐指導的作用 。
五、刑法理論反思探究
針對風險刑法理論,較多的批判者即便已經提出了關于風險刑法批判學說,并對風險刑法提出了質疑與批評,但并沒有從任意一方所涉及到的風險刑法對風險社會存在的誤解予以深刻解讀。針對這些不同學說,及不同的批判思想,要能夠正視該種批判,并以此為基礎對風險社會的理論進行深入了解,有針對性地予以風險刑法理論調整。對于第一種質疑所認為的風險刑法,要以傳統的社會風險因素作為出發點,因此在風險刑法理論上的確存在部分誤區。在這種環境下,正確地判定標準,需要以風險社會理論來作為依據,并以符合社會發展需求作為根本,進行風險刑法理論的革新。對于第二種批判思想,主要是針對風險社會的理論,并將此設為批判學說的切入點,來對風險社會的科學性、有效性及現實性提出質疑。此種批判思想,主要是因為風險刑法理論復雜性所決定,由于在風險社會的理論視角下,風險刑法并沒有真正從社會風險的因素所出發而造成的。風險刑法依據社會學的理論,主要是以傳統的社會的風險因素與社會的狀態來作為理論基礎和現實基礎。所以,該種因素不可真實地反映出社會狀態之下的不同社會變量,也不能讓風險刑法理論更加具有現實意義。所以,針對風險刑法理論的反思,還需要從科學角度、政治教育角度進行。
(一)從本質上來講,風險社會主要是對自我批判與反思的一種社會形式,而風險社會的因素則屬于系統的危機因素
所以,要采取較為系統而合法的手段來進行解決,并從科學及政治制度等方面入手。讓刑事法律人充分運用自身的知識結構與研究視野,并不斷拓展至整個法律體系當中,而并非僅僅局限于非刑事法律領域,以真正發揮法律的作用。在科學的反思當中,由于科學能夠對各種帶有宗教色彩神秘感進行解釋和分化。因此,在反思現代風險刑法理論時,同樣要從科學的角度進行反思,讓反思除了關注事物的外在體現,更可以通過社會的現象來看清本質。當然也可以借助一些特定形式及方法,來對現實存在問題予以分析研究,并將次種方法作為理論的基礎,從中找出社會問題發生的原因,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
(二)政治上的反思。當前的社會屬于高速發展的社會,各種傳統思想觀念若不予以及時地更新,勢必會被淘汰
在民族國家政治不斷走向世界主義與全球政治環境下,政治民主開始逐漸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及社會各種領域,也開始被賦予了新的政治及道德約束,向著倫理學、哲學方面發展。在風險社會當中,各種危險因素可謂無處不在,而刑法不可脫落了社會現實,也不可盲目地進行,而是需要進行時時刻刻地反思,在反思過程中發現自身存在的不足,以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改善與調整,化解風險社會中的各種風險,成為社會前進的動力。因此,在政治反思下,還應該對刑法基礎方面的內容進行反思,包括刑法所保護法益的范圍,明白刑法反思中可能會受到的科學影響和政治影響,將刑法的反思更加有效地轉化為具體立法,為社會的實踐活動提供科學指導。
六、結語
風險社會理論涉及較多的風險變量因素,雖然當前我國已經開始關注風險社會理論,但其所關注的理論與因素和我國的部分刑法理論有所契合,所以,風險社會的理論研究也受到了較大的關注。然而,當前風險刑法理論出現了相應的誤區,所以,對刑法理論進行批判與反思就顯得尤為重要。
注釋:
張明楷.刑法學研究的五個關系.法學家.2014(6).77-98+178.
張亞平.環境風險的刑法應對.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5(2).42-51.
聞志強.中國刑法理念的前沿審視.中國刑事法雜志.2015,1(2).3-22.
高銘暄、曹波.當代中國刑法理念研究的變遷與深化.法學評論.2015,191(3).1-9.
參考文獻:
[1]劉烔.法益過度精神化的批判與反思——以安全感法益化為中心.政治與法律.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