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傳起+陳湘輝
【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信息化腳步的不斷加快,互聯網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價值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我國廣大農村擁有豐富的特色農產品,在互聯網時代,應該牢牢把握機遇,探索“互聯網+”模式下的經濟發展新營銷方式和策略,推動農村經濟取得跨越式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農村經濟發展;對策分析
自2015年“互聯網+”的概念進入大眾視野以來,便迅速成為民眾、行業、企業、媒體和輿論等關注的焦點,以互聯網平臺為依托形成的新市場和新業態正在逐漸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航線。“互聯網+”不僅是一場激發社會和市場潛力的科技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投資乏力、產能過剩、消費低迷和就業崗位少的狀況,拉動經濟向良性方向發展;而且是一場為公平提供保障的社會變革,給每位公民提供創新創業的機會,給小微企業提供開放公平的互聯網平臺,倒逼政府依法透明行政和簡政放權,倒逼傳統企業轉型、升級、融合與創新。
一、“互聯網+”模式的社會大背景
2015年3月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李克強總理所提出的“互聯網+”代表的是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是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的互聯網形態演進,它是在多重社會背景下產生的。
(一)目前中國外貿市場需求在持續下降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的經濟發展對國際環境的依存度很高,在2008年,我國的對外依存度是72%,也就是說每100元的GDP 中有72元是對外貿易創造的,而同時期的美國對外依存度是24%,這說明當時美國大部分的國產產品在本國內都銷售完了,經濟發展主要依靠國內消費拉動。到了2015年我國的對外依存度是56%,下降的原因不是本國消費需求的上升,而是外貿需求不足,這種高度依靠國際市場來拉動我國國內市場的經濟發展方式,我們很難把握參與國際分工和競爭的主動權,一旦國際市場需求下降,就會對我國的外貿經濟造成嚴重的影響。
(二)目前我國面臨巨大的就業壓力
2015年我國新增的就業崗位是一千萬個,但是需要就業的人數是三千萬,這其中大學畢業生七百四十九萬,農村勞動力轉移五百萬,城鎮新增勞動力一千五百萬,加上中專、職高、復員軍人、海歸等合計是三千萬人,在2015年將近有兩千萬人無法就業。
在經濟增速下行壓力增加,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外需下降、產能過剩和就業壓力困境的狀況下,應該尋找的出路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切入:
首先是轉移。可以將某個區域內的過剩產能轉移到需要這些產品的國外去,因為這種過剩在全球范圍內不一定過剩。對東南亞、東歐和非洲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來說,這些過剩是一種財富,外國政府和企業如果沒有資金購買,亞洲投資銀行和金磚國家銀行還可以為其提供融資和貸款,這樣的產能轉移,不管是對輸出國和輸入國來說,都是雙贏的戰略。
其次是復興。我國政府提出的“一帶一路”計劃,通過這一戰略推動國家間的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同,促進外貿發展,實現貿易平衡。
最后是創新與創業。我國政府提出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和“互聯網+”計劃的實施,國家拿出四百億元支持和引導新興產業進行創業活動,為創業創新活動提供助力,“互聯網+”更是催生出很多新的經濟形態、新的就業崗位、新的職業角色。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產生“互聯網+”,將其作為先進生產力來推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和物聯網等與傳統產業和傳統消費的對接,引導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來創新產品、拓展市場,進而提升國家的綜合國力。
二、“互聯網+”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利用互聯網平臺來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方式和手段,但是,由于諸多因素的制約,在推動互聯網在農村的發展進程中面臨很多問題和困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農村的互聯網建設相對薄弱
首先就是農村的網絡建設需要的工期相對較長、成本較高、工程難度較復雜;其次是農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對現代互聯網的應用能力和意識不足;再次是低收入限制了互聯網的普及,相對城鎮居民來說,農民的收入水平普遍較低,農民對信息資源愿意投入的消費意愿和能力都相對比較低,這也就限制了農村互聯網的發展。
(二)缺乏暢通的農村物流體系
相對于發達的城市,農村的物流體系建設相對薄弱,各個快遞公司通常只能配送到市縣一級,農村的網民通過互聯網進行網上購買及銷售的活動基本無法達到。農村的網民要想對接大型的互聯網平臺就只能借助中間商,而中間商的加入不但使農民在經營活動中喪失了定價權與話語權,同時由也因為不能與銷售平臺直接對接導致了農產品的成本不斷提高,這就無疑弱化了該種產品的競爭力。
三、“互聯網+”模式下的農村經濟發展對策
在經濟新常態形勢下,將互聯網與農村經濟發展充分結合是經濟發展的必然方向,充分把握和利用互聯網快速發展這個有利契機,充分實現互聯網帶動農村經濟快速發展。
首先是要積極推進農村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各級政府在農村互聯網建設方面要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在確保專項建設資金的前提下使資金盡快盡早到位;同時還應加大對電信運營商、設備制造商等綜合運用稅收優惠、減免和信貸支持等政策支持力度,引導企業加大對農村互聯網市場的投入力度,進而避免出現“城鄉網絡二元結構”。
其次是要加快建立現代化的農村物流體系。加快農村物流體系的建設是解決“大市場、小生產”和“流通領域瓶頸”的有效方式和手段。各級政府應該起到統籌協調的作用,積極推進城鄉范圍的快遞全覆蓋,協調好物流在城鄉之間的發展;同時還應該加強農產品產地市場的建設、現代化物流園區和流通體系建設,以縣為單位建立農村特色產品的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從而提高農產品的流通能力。
最后是提高農村特色產品的質量,加大明星產品的保護意識。應該高度重視產品質量,加大對生產包裝盒銷售各個環節的監控力度,務必要銷售老百姓信得過的農產品;還應該重視對明星農產品的保護,重點打擊對明星農產品的假冒偽劣行為,通過這些特色產品的發展來樹立信心。
四、結束語
隨著農村在“互聯網+”應用研究的深入,基于“互聯網+”的農村經濟高效信息化建設和管理,必將提升農民生產積極性,提升農產品生產銷售,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實現國家、區域經濟和人民利益的三贏,并為國家提供可以借鑒的參考和經驗。
【參考文獻】
[1]趙國慶:《“互聯網+教育”:機遇、挑戰與應對》,《光明日報》2015 年 6 月 9 日,第14版。
[2]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5年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www.cnnic.net.cn,2015 年。
[3]賈躍亭:《跨界創新是中國產業互聯網化的歷史性機遇》,《環球網財經》,finance.Huanqiu.com,2015 年。
[4]《農產品白皮書》,《阿里研究院》,www.aliresearch.com,2014 年。[5]羅文麗:《寶供啟動新戰略》,《中國物流與采購》2015年第 24 期。
[6]吳志攀:《“互聯網+”的興起與法律的滯后性》,《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5 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