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早
【摘 要】本文闡述了研究失獨人群社會互動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以重慶市江北區石馬河街道為例,歸納總結出:在社會工作介入下城市失獨人群社會互動服務策略具有多元化、多層次、專業性的特點,應完善全方位的服務與保障,同時提倡失獨人群的自助與互助等。
【關鍵詞】失獨人群;社會互動;研究意義;服務策略
一、城市失獨人群社會互動策略的研究意義
(一)理論意義
首先,為失獨人群社會互動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參考。本文強調失獨人群的自我反思、自我增能,力圖發揮失獨群體的主觀能動性,為促進其社會互動、回歸正常生活提供策略支持。其次,為失獨群體的研究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研究思路?,F有關于失獨者的研究中,以失獨人群為出發點的社會互動問題研究可謂是鳳毛麟角,而本文注重失獨人群的共同特征、精神領域的需求以及失獨群體的未來發展。
(二)實踐意義
研究城市失獨人群社會互動問題對于正處于轉型期的城市穩定與發展顯得頗為重要。首先,關注失獨者的生活狀況,符合失獨人群的實際需求。其次,對失獨者的人文關懷有利于緩解失獨人群與政府的對立情緒,部分失獨者認為失獨的發生是由于響應國家計劃生育政策導致的。而解決失獨群體的現實訴求,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
本文以重慶市江北區石馬河街道為例,將社會工作介入城市失獨人群的社會互動研究的目的和基本宗旨,是通過專業方法,整合各種資源,從其經濟、心理、社會關系以及人際等層面緩解失獨人群和親友、社區工作人員以及政府的互動壓力,提升失獨人群的生命質量。
二、解決城市失獨人群社會互動困境的策略思考
(一)完善全方位、多層次的服務與保障
“在我們這個人群中,有部分人是非常激進的,認為跟政府只有斗狠,政府才能夠答應。會哭的孩子有奶吃。拍桌子,打板凳,你不答應,我就跟你鬧翻,就要去北京去上訪。”(2016012701)
國家應當盡快制定失獨者社會養老、精神幫扶、社會適應等方面的文件,對失獨群體養老的內容與形式、資金的來源與發放以及監管機制等進行明確規定,同時也讓失獨群體在養老權益受損時維權有據,從而有效地保障失獨群體的養老權益。針對生活照顧上的不足,建議設置長期護理保險項目,推進失獨者養老的社會化,防范失獨家庭無力、無人照護的風險。為有特殊醫療困難的失獨家庭提供特殊醫療服務,減免他們的醫療費用,生病期間派專人幫忙照料,以解決失獨者的醫療問題。在養老方面,減少入住的程序辦理,增加護理專業化比重,跟進后期配套設施項目等。
(二)社會應給予失獨者應有的關愛與幫扶
“解決?我們的問題,政府根本解決不了,也不用它解決”?!澳銌栁疫€有什么要求,我什么要求也沒有,我只想死的時候能痛快一點?!保?016030407)
促進社會參與的多元化,社區工作者要對失獨群體實施必要的心理救助,對他們進行心理輔導、心理干預與心理勸慰,幫助他們紓解心理壓力與精神痛苦,讓他們切實感受到社會的關愛與溫暖;民間自助組織更容易使失獨家庭產生群體意識,因為他們有著共同的經歷、共同的感受,更容易溝通交流;媒體組織可以將失獨者的情況及正能量通過網絡媒體形式進行報道,讓更多的人理解、支持失獨者;社會慈善機構可利用其影響力為失獨者募集捐款,建立失獨救助基金等。
(三)發揮失獨者的自我增能與抗逆力
“人家是過節,我們是過劫。長期不跟外界接觸就是死亡,老是在眼淚當中過日子,就會憂郁,要尋趣樂,怎么辦呢,就自己組織,過年的時候就抱團去外省的同命人家里過。”(2016021904)
培育和建構失獨家庭的抗逆力有利于重構失獨者正常的家庭功能及凝聚力。要讓失獨群體真正走出喪子陰影,關鍵還在于失獨者的自我調節與自我排解:一是逐步轉變思想觀念,把子女當做獨立的個體看待。二是通過“抱團取暖”等方式來相互幫助與互勉,可以通過建立失獨者QQ群和“失獨者社區”等,在相互幫助中逐步重建生活的信心與希望。三是多參加集體與社區活動,參與并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活動與知識,培養一些興趣愛好,借以豐富自己的老年生活,增加生活的情趣與寄托,借以轉移自身消極情緒,從而逐步走出喪子陰影,重新融入社會。
(四)社會工作的專業性引導
“一些大學生、志愿者認我們這些失獨家庭為父母啊。但你們這些大學生對失獨家庭這種特性不仔細地了解,這個心是溝通不到一塊兒去的。重大的幾個學生非常有愛心,他們有段時間常來我們失獨家庭做些事,但現在能維持下來的幾乎看不到了,還帶來很多傷害。甚至有住進去了,還吵架,產生很深的矛盾?!保?016010902)
社會工作有專業的方法和人員,可以給予失獨者更多心理上的慰藉和幫助,有助于培養失獨者的社會適應能力。首先要幫助失獨家庭發掘改變現狀的意愿以及追求自我改變的動力,制定不同的解決方案,提高失獨家庭克服困難的能力,促進其實現自我協調發展。其次,社會工作者應站在失獨者的立場上,從失獨者的角度出發,幫助他們建立與政府、社會組織等機構的互動關系,化解他們之間存在的矛盾與問題。最后,社會工作可以充分利用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等不同的方法,為失獨家庭提供更好的社會服務。
【參考文獻】
[1]郭慶,孫建娥.從拔根到扎根:家庭抗逆力視角下失獨家庭的養老困境及其干預[J].社會保障研究,2015(4).
[2]周旋,吳翠萍.基于風險視角的失獨家庭養老問題研究[J].老齡科學研究,2015(2).
[3]張旭升.互助與他助:失獨者精神關懷的服務創新[J].浙江社會科學,2014(12).
[4]許舒雯.“失獨者”:心路歷程、階段性需求及社會工作建議——基于X機構15名“失獨父母”的質性研究[D].上海:華東理工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