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 文:徐 佳
智者造物,仁者育人
--訪奧運會服裝總設計師賀陽教授
撰 文:徐 佳

賀 陽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館長,博士生導師
設計代表作:
2008北京奧運會奧運制服、火炬接力制服
2008北京殘奧會中國運動員入場式制服
第十六屆亞運會頒獎禮儀服裝
“神七”“神九”“神十一”宇航員艙內工作服、睡袋包、保暖裝備
國慶60周年慶典北京志愿者服裝、群眾游行國旗、國徽方陣服裝
《圖像民族志——莊學本攝影集》榮獲2016年德國紅點視覺傳達設計大獎交通警察反光背心、交通協管員制服
設計教育榮譽:
2008年獲“科技紡織之光”教師獎
2009年入選北京市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
2009年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2010年獲北京市師德先進個人
2014年入選北京教育行業婦女代表
問:您是什么時候開始對服裝設計感興趣的?
答:我最初的理想是當科學家。五歲多跟隨父母下放到農村,高中才轉學到湘潭市,基礎差,高考時差了幾分沒考上,準備復讀再考。這時候,父母以前的同事,一位在瀟湘電影廠工作的叔叔來訪,聊天中得知拍電影特缺服裝設計師。我父母覺得做服裝設計或學中醫應該將來生活有保障,因為不管什么時候,每個人都需要穿衣服,生病了需要看病。我對中醫缺乏興趣,因為父母從事文藝工作的緣故,一直住在劇團里,自然就選擇了學服裝設計,于是就開始跟著舞美隊的老師學美術。1984年考上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服裝系。
問:您從事服裝設計多年,參與了諸如奧運會、亞運會、國慶慶典和神舟系列宇航員艙等相關服裝的設計,也獲得了很多大獎。在這些作品之中哪件作品您印象最深刻?
答:我的作品有主題設計、比賽,也有委托設計。做主題設計和比賽較為自由,容易表達自己的想法。委托設計像校服、交通警察的反光背心等,既要滿足功能的要求,還要充分表達審美和象征性,難度較大。比如,奧運會系列服裝設計影響大,但過程艱難,當時不少參與奧運服裝設計項目的設計師,因為難以堅持,中途放棄了,但是我們堅持下來了。最重要的是要聽得進來自各方面專業的或不專業的意見,這是設計師難以完全做到的。實際上,只要你認真聽取別人意見,往往會發現沒有完全不能改的設計,也能發現新的可能性。奧運會志愿者、火炬手穿的服裝要適合不同種族、性別、年齡與不同形體特征的人,設計、版型等方面的適應性是關鍵,衣服不僅要讓群眾滿意、專家滿意,還要讓領導滿意。
印象最深的是廣州亞運會頒獎禮儀服裝的設計方案,投稿時做了三套方案,兩套傳統旗袍,一套針織連衣裙。之所以采用針織面料,是因為當初設計北京奧運會禮儀旗袍過程中發現,從量體到使用的兩三個月時間里,有的禮儀志愿者體重變化很大,旗袍改動較大,費時費力。采用有彈性的針織面料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結果入選的就是針織連衣裙,因為時間緊沒找到合適的面料,提交的樣品面料較薄。好在我們學校模特體型好,試衣沒什么問題,就覺得面料有點單薄。我告訴亞組委負責項目的人,制作大貨要選厚一點的面料。但批量制作過程沒讓設計師參與其中,結果我在電視上看到了頒獎禮儀服裝的小型發布會,連衣裙的針織高領改成旗袍領子了,面料太薄,衣服太緊。于是我打電話詢問,得知面料還是薄的,而且只做了一個尺寸的版型,我提出更換面料,增加號型,不聽。我又以學校的名義發公函要求他們更改,對方回復說都做完了,領導沒說不行,就是不改。結果,比賽期間有好多記者拍了體型胖、穿著緊的禮儀服穿著效果,很不雅。所以說,關系到國家形象的事情真不能有半點馬虎,服裝設計師并非設計稿出來就完事,最好要全程盯著,隨時發現問題隨時糾正。當然,與甲方甚至與服裝加工廠的溝通有時候也是很困難的,但再困難也要做,溝通不暢時,最好有一個書面的正式函件告知。

奧運會志愿者制服設計稿

奧運會志愿者制服

問:請您談談2008年奧運制服的設計理念及靈感來源,與之前的設計不同之處在哪里?
答:奧運制服的設計在流程上與其它設計大相徑庭。奧運會賽場沒有廣告,而是根據不同國家的文化特征設計核心圖形,運用于場館和街道,烘托出奧運會的氛圍。北京奧運會要向世界表達中國的傳統文化,核心圖形是祥云圖形,核心圖形設計團隊的祥云圖形基本確定后,奧運制服(奧運賽場志愿者、工作人員、技術官員、裁判員的服裝)設計團隊就要隨著核心圖形的改進及時調整服裝設計。本以為有圖形了,款式就是T恤,設計服裝很容易,沒想到遇到了很多問題。核心圖形的設計并不是為服裝而設計的,圖形運用在服裝上效果不理想。于是,我們在設計過程中打破了圖形運用的嚴格規范,說服奧組會的負責人,在不改變圖形意義的基礎上,調整色彩關系和層次,以滿足服裝設計的需求,最終得到允許,保證了志愿者的服裝的功能需求和識別度。




奧運會禮儀服裝設計

《素波游女》系列服裝設計
問:在服裝設計過程中,遇到缺乏靈感,時間又緊迫的時候,或者客戶不滿意的時候,您會怎樣處理?
答:服裝設計是我感興趣的事。不管遇到什么樣的設計任務,我都有創作的熱情。當遇到缺乏靈感的時候,我會選擇休息,先做些別的事情。沒有靈感就好比去商店買東西沒貨,著急也于事無補,只能等待時機。
設計任務時間緊迫還能想辦法趕一趕,客戶不滿意就沒辦法了。有專業的功底,又能為客戶周到考慮的設計,一般都還順利。但也會碰到品味和喜好完全不在一個層面上的,那就選擇放棄了。給客戶看設計圖,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如果將設計圖留下讓群眾討論,一般都會黃的,因為作品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喜好,七嘴八舌,決策者也會動搖的,找準拍板的人進行溝通、交流容易成功一些。
問:您認為在西方服裝潮流趨勢的影響下,我國的服裝設計應該怎么走?
答:潮流總是從高處往低處走,既然我們不是源頭,肯定要跟著別人走,但不能盲從。我們有很多設計師在研究流行文化和國際時尚潮流的同時,關注并挖掘民族傳統文化,給時尚注入傳統的民族的元素。我們更可以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已經意識到在服飾上盲從大牌、跟風,只會顯得土豪俗氣,缺乏自我,這些人開始追求有個性特點的服裝,追求高品質、手工趣味,這是國內服裝設計師莫大的機遇。
如今,中國的服裝喪失了可識別性,中國人應該穿什么,大家都說不清楚。我在博物館工作,仔細觀察研究傳統民族服裝的結構、技藝,從中體會先人的造物觀,發現很多東西特別合理,又可持續,令人敬畏和贊嘆,卻無人了解了,更無人傳承。比如,已出土的歷代服裝,沒有人研究關于它的尺度、工藝和穿著體驗,連專業人員都沒有見過實物或近距離接觸過,如何能了解傳統服裝?難怪國產影視服裝像日韓的,所謂時裝中國風實質上還是西方服裝的語言,只是放了點中國的符號,因為我們不了解祖先的服裝。

2010年廣州亞運會頒獎禮儀服裝設計方案:行云流水

2010年廣州亞運會頒獎禮儀服裝設計方案

2010年廣州亞運會頒獎禮儀服裝設計方案
問:您在服裝設計中是如何處理傳統與現代的關系的?
答:我會從傳統中提取某些元素,放大、簡化適應于現代的表達,注重服裝的比例及尺度。過去的服飾適合近距離觀看及欣賞,講求細膩精致。比如說苗族服裝,在一個寨子里,衣服看上去彼此相似。誰家女子做得好,大家都熟悉,也常在一起切磋,但紋樣和做工有差別,要端詳、細看、比較才能看出差異和好壞,以此可判斷誰更聰慧和智巧。而現代化的大都市,什么都是快速的,沒時間停下來慢慢端詳,人們往往來去匆匆,所以衣服的裝飾紋樣往往尺度會大些,讓人印象深刻,但這并不意味著舍棄精美細致的設計,還是要看場合而定。
有時候簡潔現代的服裝搭配一件古董首飾就很好,覺得有文化、有淵源。好多外國設計師運用了中國傳統元素,大家也覺得漂亮。中國傳統紋樣只要運用的好,以現代人理解的方式出現,是可以被接受的。
問:您認為怎么做才能將設計實踐轉變到設計教育?
答:我1988年畢業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服裝系,畢業后分配到北京服裝學院服裝系當老師。當時學校剛更名為北京服裝學院,我被調到學校剛成立的服裝研究所,任務是做表演服裝、收集民族服飾、接受委托設計,當年參與收購了第一件博物館館藏服飾。當時做的表演服裝在人民大會堂、國際化纖會議上演出過,也在深圳、香港時裝周上表演過。接受委托設計涉及的范圍也廣,內衣、毛衣、時裝、羽絨服都做過。初生牛犢不怕虎,什么都敢接。這期間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對后來的教學和科研有很大的幫助,因為實踐的經驗和方法,是最生動的教學案例。2005年起,我設計的北京奧運會的系列服裝有多個方案被選中,也是因了年輕時摸爬滾打積累下的經驗和心得。

敦煌元素創新
問:您在服裝設計教育過程中最大的心得體會是什么? 能否為服裝設計專業的學生提些學習上的建議?
答: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做設計和教學其實都還說得過去。但理論過多會影響、阻礙你的設計感覺,理論是評論家的事情,而不是設計師的事情。因為講課必須時常琢磨其中的設計理論,這對于設計感覺不太好的學生來說,還是有一點好處的。對于設計感覺好的學生來說,理論的作用不大。例如,色彩感覺好的學生并不需要學習過多的色彩理論,就能配出好看的顏色;而對于色彩感覺欠缺的學生,通過學習色彩理論可以學會基本色彩規律,有助于服裝色彩設計。
學習服裝設計,我認為最主要的是要多動手,多畫,多學習制衣的技藝才好。自古以來服裝都是與手藝相關的設計,多做才能有進步。我在英國圣馬丁藝術學院服裝系做過訪問學者,他們的教師都是在大品牌做過設計總監的,實踐經驗豐富,上課也會邀請兩名校外設計師共同上課,這樣的方式很好,與市場接軌,學生也佩服老師,學習都很用功。老師在教學中發現學生的專業難題,能提出專業性的建議,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才會服你。國內大部分高校教師畢業之后就留在高校從事教學工作,缺乏設計實踐以及市場的經驗,很難滿足教學需求。
問:作為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館長,您今后的研究重點是民族服飾嗎?您認為民族服飾在現代生活中是否還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呢?
答:傳統和民族服飾都會是我研究的重點,因為年紀到了,懂得傳統的重要了。最近也接觸過一些古代服裝,博物館也有上百件出土的服飾和紡織品,正準備跟社科院考古所的王亞蓉老師學習修復和研究,希望對先人的智慧有更多的了解,這樣的事情是接地氣的。
近三年來,我對植物藍染做了比較深入的田野考察,發現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婦女,繪制蠟染紋樣時不打底稿就能畫出復雜精美的紋樣。而學過美術的研究生,臨摹起來都很有難度,不知如何下筆,還出錯。仔細觀察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婦女畫蠟過程,發現都是有程序的,程序使過程簡化并容易理解。大多數老紋樣是田字格和米字格的基本框架結構,可以變化出豐富的紋樣。即使初學也畫得有模有樣,因為大的結構關系是對的,也馬上有了信心和成就感,便于傳授和傳承。而理解基本結構后,完全可以創新變化出多種復雜而豐富的樣式。這樣的繪制過程可以隨時中斷,也可以接著再畫,即使一邊喂雞、一邊帶孩子、一邊聊天,也不會出現大錯誤,這就是傳承的智慧。以前每個女人都要學會做衣服,也要做漂亮的衣服,這樣的傳承,進入的門坎低,但也能達到“技可進乎道”的境界。

敦煌元素創新(上)

系列服裝設計(下)

系列服裝設計


《時光》系列服裝設計

系列服裝設計

《人偶》系列服裝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