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
摘 要 近年來國內外突發事件頻發,新媒體成為重大突發事件傳播的“加速劑”。文章通過梳理突發事件的傳播價值,并分析出新媒體在突發事件傳播中的特殊效能,通過對這個題目的探討為新媒體環境下突發事件傳播的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 突發事件;傳播價值;特殊效能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20-0021-02
1 突發事件的定義及其特點
“事件”在《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為:“歷史上或社會上發生的不平常的大事情”[1]。而我們所說的突發事件又是消息事件,由于新聞事件分為緊急性和非緊急性,所以就有了我們現在所說的突發事件。突發事件,顧名思義,從其字面上來看,它就是指那些在人們思想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發生的事件。因為突發事件帶有明顯的突發性、爆發性和較大的影響力,所以,借用西方新聞價值理論中的一句話就是“越是反常越能引起人們的關注,就越有新聞價值”。
2 突發事件的傳播價值
2.1 新聞價值
在傳播的實際操作中,冗雜的信息以及數量難計,報道難度大,變率劇增,這是突發事件本身的表現和性質,大眾媒體則以這些特征作為新聞切入點并由此作新聞的熱點報道,其勢則如猛虎。印度洋海嘯作為一個典型的突發事件案例,恰恰體現了突發事件巨大的新聞價值。下面是不同國家、不同媒體對印度洋海嘯的攫取過程,讓我們看到了突發事件的新聞價值。
印度洋海嘯發生于2004年12月26日的晚間21點21分。造成災難的原因是地球板塊(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劇烈運動、碰撞。我國的央視國際欄目《中國新聞》在第一時間對該自然災害進行了報道,在對印度洋海嘯采取的連續報道中,大多數使用連線、字幕滾動等形式進行追蹤。
2004年12月26日11時,新浪網率先披露印度洋海嘯帶來的災情后,國內網站上相關新聞的評論就以每天至少2 000條的數量增加[2]。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停止了設置好的各類電視節目,將50名雇員派往了災難現場,現場全天派人守候,同時在當地聘請80人協助本臺員工進行新聞材料收集,記者在聘請的人中約為1/4。印度洋災后的前10天,“CNN共播放了大約700小時的電視畫面,不惜一切工本,報道第一手的硬新聞”[3]。
央視成立了針對該自然災害的特別報道組,同時與國際各大新聞媒體接軌,就此次事件保持密切的溝通聯系,對受災國的相關情況以及來自于世界各國的救援隊伍的救援行動進行實時的信息發布,其在高峰時期的新聞報道量超過了各類新聞頻道的半數。在節目設置上,專題報道與新聞滾動播出的交互播出的方式是央視的主要新聞手段,除制作了特別節目《焦點訪談》外,央視還將《新聞聯播》與《環球時訊》進行連線,實時報道受災國與各國救援隊伍的具體情況,形成了每晚70分鐘慣例的海嘯專題報道節目。
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突發事件的新聞價值在于其影響力,接近性、及時性、異樣性以及沖突性。
2.2 社會價值
突發事件的成因和發展比較復雜,影響也很深遠。在報道過程中,媒體除了考慮事件的新聞價值外,重視社會價值也是極其必要的。只有將兩者有機的結合,才可以有效的凸顯突發事件的價值。
強烈的破壞性和時間的難以預料性是突發事件的本質特性表現,并且其影響、沖擊的力量很大,這和很多人的切身利益相關。受眾出于對自己利益的保護和對突發事件的關心,都想了解和掌握事件的來龍去脈、事件的發展狀態和影響程度等因素,從而采取相應的自我保護措施。2003年,“非典”在全國肆虐,針對本次突發事件,政府基于某些特殊原因而未在事態蔓延前期將“非典”實況公之于民眾,而與此同時媒體對于該事件也未能做出行之有效、針對事件的處理措施,謠言四起,使百姓陷入一個恐慌迷茫的階段,做出很多錯誤的決定,從而導致疫情迅速蔓延。隨著疫情的不斷發展,有關政府部門認識到事情的嚴重性,立即召開新聞發布會,將正確信息公開化,媒體也加緊了跟蹤報道,出前線,報疫情,冒著生命危險傳遞最新鮮的信息。受眾也才開始認識到了這一突發事件的真實情況。
許多的專業學者將新聞媒體的此種功能稱作是“檢測環境”,也就是客觀、準確的對現實社會的情景進行再現,對事物的原貌、狀況的變化與發展作情景再現。普利策——美國歷史上有名的記者,對這一功能有一個極其形象的描述:新聞記者將海面上的一切動態皆收于眼底,海礁淺灘和變數盡被悉數掌控,警報能在任何突發事件出現時做出適時而恰當的反應。對于二者——突發事件的出現與新聞的檢測環境,它們之間存在著極為密切的關系。
突發事件的產生和發展都和人們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它的出現會引起社會的動蕩和國家政策的調整,它在一定時期內成為受眾關注的熱點,又會起到防患于未然的警示作用。
3 新媒體在突發事件傳播中的特殊效能
3.1 利用新媒體的傳播特點優勢,即時擴散信息
一次成功的信息傳播能夠減輕突發事件事后帶來的危機,相反,失敗的傳播活動則會極大程度地降低媒介組織的信譽度和公眾對政府及媒介組織的信任。例如:馬航MH370失聯后,央視微博以及新浪微天下都在第一時間轉載了法新社之于本次事件的相關新聞,有關此次事件的信息迅速傳播,用事實佐證了媒體傳播的時效、及時、迅速等特性,實現“事件即刻發生,公眾即刻得知”。
3.2 新舊媒體整合資源,實現權威性、深度性和快速性的結合
過去在突發事件發生后,一般只有當事人或一部分人能夠親身感受、親眼所見,其他地區的很多人并不了解事件的全過程。例如:2014年12月31日23時35分發生的上海外灘踩踏事件,共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傷,在事故發生后,由于新媒體具有跨時空的優勢及快捷和便利的條件,突發事件的發布不再是政府和傳統媒體的專利,各網絡平臺對突發事件情況的方方面面進行了綜合性的報道,使該突發事件信息傳播具有權威性、深度性和快速性,使公眾對突發事件全面了解也成為可能。這不僅滿足了公眾的知情權,而且使更多的人關注了突發事件,加強社會的凝聚力,使公眾在上級政府的領導下共同面對,化解了突發事件的風險。同時,在新媒體環境下,媒體和公眾進行多元互動,突破地區的局限性。
3.3 挖掘用戶的功能,以用戶生產信息的方式提供多方信源
新型媒體在科技與智力的助推下得到了迅速發展,多方的信源提供只需要用戶使用UGC方式就可輕松完成。在發生突發事件后,各大媒體在第一時間對突發事件進行報道和傳播后,公民不僅可以從網絡上、電視上、廣播中獲得相關信息,還可通過網絡或手機等渠道對事件進行傳播,為突發事件的善后工作提供幫助,因此可以說新媒體環境下的信息傳播培養出一種公民意識,即在發生突發事件后,人們不再單純的作為旁觀者,而是積極的參與到事件的傳播過程當中,作為突發事件的宣傳員。
3.4 發揮微博、微信的服務、訂閱及推送功能,實現特定信息的精準傳播
微博與微信成為了現在兩大重要的信息傳播與獲取平臺。如馬航失聯事件發生后,各新聞媒體對馬航突發事件進行了多角度的全方位報道,人們通過電視、廣播、貼吧、論壇等多個渠道第一時間對事件進行了解,還可以通過各大門戶網站、微博、微信等方式對事件加以傳播。尤其是微信訂閱及推送功能的運用,使更多的人了解事件的過程,從而實現了突發事件特定信息的精準傳播。
3.5 通過對數據的分析以及對內容的聚合,進而形成專題、數據、可視化三類新聞
基于高容化、檢索便捷的新型媒體優勢,可以從權威消息發布者的主流媒體那里獲得一些重要信息,包括突發事件的傷亡人數、事件造成的國家損失以及抗災救災的詳細進程信息等,可以利用數據的優勢對這些重要的信息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以及對內容的聚合,以方便公眾更好地了解信息、解讀信息,進而形成專題、數據、可視化三類新聞。
4 結束語
在當今社會,突發事件的類型比較多,它的傳播形成了一種特殊狀態的模式,新媒體環境下突發事件的研究還在延續,我們應結合新媒體這一特殊的環境從更加全面的角度挖掘突發事件傳播的更深層次的意義,將其研究更加完善。
參考文獻
[1]劉健.突發事件視野下的輿論引導能力建設研究[M].四川:四川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0:72-73.
[2]李昱慧、黃鑫.突發事件與地方政府的應對策略[J].新聞世界,2010(1):1.
[3]王凱.突發事件下決策者的框架效應研究[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