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希芝
摘 要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電視節目的審美需求與專業要求越來越高,科技的進步促進了中國電視節目制作的精良化,由傳統的初始模擬設備進化到數字設備制作程序,現場錄播的專業性與高效性實現了質的突破。而電視臺現場錄播節目技術的應用情況直接決定了節目本身的效果與質量,因此,全面細化對技術的研究與分析,為其更合理地應用奠定基礎,才能保證現場節目錄播制作的質量與效果。
關鍵詞 現場錄播;電視節目;技術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6)20-0059-02
在電視節目現場錄制過程中,其運用的技術不但占據了絕大部分的比重,而且直接關系到電視節目成本的質量與效果。電視節目現場錄播中涉及的駕機、拍攝、調試等技術工作的優化,都有助于提高電視節目的錄制質量。本文根據筆者多年的電視臺工作經驗,分析現場錄播節目的技術應用,以供參考。
1 電視臺現場錄播節目前的準備
電視臺的現場錄播節目必須做好事前的準備工作,并遵循以下的原則和步驟推進性執行,保障每個步驟和環節都能依據專業執行。首先,下達任務。當前很多電視節目都會有主辦單位,通常情況下,在節目進行演出錄制前的一周時間中,主辦單位要與電視臺進行聯系和溝通,相互交流意見與要求,進一步協商節目內容,比如使用的燈光、設置的背景、舞臺規定的音響等,要做好相應的協調工作,而電視臺主要的工作在于節目錄像的任務。其次,節目錄制的頭一天要進行一次或一次以上的彩排。進入到彩排階段,技術部門負責檢查燈光和電源的位置,避免兩者的設置不會產生互相的干擾與矛盾,選擇適合的主控位置,便于每一個機位都能發揮作用,走線也要確保設置的便捷性,盡可能遠離各種設備與音響,預防在通話的過程中受到其他的干擾。架設機位要充分考慮到機位和觀眾之間的距離與關系,既不能影響現場觀眾收看的效果,同時也要避免受到觀眾觀看的影響[1]。音響設備工作主要進行調音的設置,連接好各種聲音的傳入,而燈光的強弱調控要求在攝像機標準下進行。以上的工作協調都要主辦單位積極參與,一旦其中有協商不一致或不妥善的情況及時提出,便于改善和完善。最后,在所有事項都準備就緒以后,做好臺上設備與工具的清點工作,發現問題及時進行調試,預防各種意外事件的出現,確保節目的整個錄制過程得以有序展開,及時預防各種可能出現的設備錯誤情況。此外,在裝卸設備時切記小心,預防多芯電纜的接頭發生碰撞而引發故障。
2 入場駕機的準備工作
2.1 組裝架設設備
當前我國很多電視節目規模都不小,節目的錄制需要用到3臺以上的攝像機,而這些攝像機的應用要求也較高,通常具備很高的敏感度,因為如錄制文藝節目的不同出來的效果也各不相同。比如一些非常文藝的節目在切換過程中強調暗場效果,那么對應的攝像機型號就可以采用DXC-637與DXC-537,這是專業級別的要求與模式。在使用這些專業攝像機時,保證了更為清晰的圖片傳輸,而信噪比通常也保持在60分貝以上,其附件分別為托板、手柄、腳輪。在應用以上兩種攝像機的過程中,通常按序號設置,在沒有以固定模式進行的情況下以在場編導的個人習慣為標準對其進行布置與設置。而擺放中間的攝像機,則肩負了非常重要的拍攝任務,包攬了整個舞臺的所有畫面,因此對攝像機位置擺放的要求有一定的講究,通常最重要的攝像機會放置在舞臺最中心點相對靠后的地方。而兩側的攝像機則要擺放在與舞臺更為接近的地方,這樣才能確保在舞臺演出區域中的拍攝對象有專業的
特寫[2]。
2.2 監視器
監視器在錄播系統上的作用不只是簡單地對畫面圖像的質量與效果進行監視,還包括了場地信號的檢測與檢查工作,只有確保場地信號的有效性,才能對效果的定性與定量進行更好的確定,從而真實地反映出每一個環節運行設備的狀態是否良好,這個步驟不可或缺,且在現場錄制節目的應用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整個節目錄播過程,監視器幾乎貫穿了始終,因此在要求上更為精密。此外,也有很多在中檔制作完成后使用監視器的情況,那么這樣的應用,所使用的監視器清晰度通常會在400以上,才能更清楚地反映出錄制的影像,更能體現節目所要達到的要求與效果。在接口的位置上,還要通過多種線路復合性電視信號的輸入,確保監視器時刻都能檢測電視信號。
2.3 調機
在電視節目錄播過程中,調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驟,需要在專業步驟的指導下進行調機工作,以下對工作具體步驟進行詳述。首先,確保機器設備通電后,攝像師要將鏡頭拉攏,對鏡頭位置的控制器以及應用的三腳架等進行靈活的檢驗,此外,還要針對鏡頭光圈的打開關閉狀況、攝像機位置的水平方向進行檢查與確定。其次,調試好通話音量的大小,預防各項干擾對節目錄制造成的影響。在CCU上,優化并調整相位,包括認真檢查副載波相位以及攝像機色彩和中心點距離,確保各項重要的事項都得到保障。此外,在舞臺中央的白布對應的是燈光的聚焦位置,要通過檢驗鏡頭是否能夠在所有白布中處于滿屏,隨后對黑平衡與白平衡設置自動的調節[3]。
3 現場錄播節目制作的方式
3.1 ENG模式
當前有很多電視節目都采用現場錄播的形式表現內容,而具體的電視制作則需要數字技術與衛星直播技術的支撐,形成了制作的多樣化。而在當前的制作中,ENG技術是運用較多的一種便攜式錄像和攝像方式,錄播對象更多的為電視新聞。其最簡單的采集設備為攝像機與編輯器,經過ENG制作,現場的錄制區域只需要一個主持人或記者,即可構成一個流動的新聞個體。ENG相對其他大型的現場錄播更為靈活,在很多電視節目的采集素材中經常使用,于是它也逐漸成為了很多電視節目的基本制作模式。
3.2 ESP模式
這種模式是在電子演播室中進行現場錄制,由于演播室在設計與構造上的差異性,在進行現場節目錄制要充分考慮到播出技術。ESP制作具備了高保真效果,且燈光的照明燈都由自動化系統操作,現場只需做好布景和設備準備。現場使用質量更好的固定攝像系統,就能優化清晰度,而攝像機本身的重量與體積也不會受到影響,ESP模式使用的特技手段與技術手段更為豐富,在制作技術上較為理想,此外,現場的錄制中ESP模式還很好地銜接了現錄制后編輯錄音等目的,方便多機拍攝,也便于現場編導進行迅速的鏡頭切換。這種模式很好地結合了EFG與ENG的優勢,成為了當前很多現場錄播節目制作的重要技術手段[4]。
3.3 EFP模式
EFP模式是通過整套設備與個人拍攝編輯連接的系統進行現場錄制和編輯的,更多的適用于野外作業的節目錄制,對工作人員的要求更高,需要一定的技術條件支撐。在現場的布置中,需要兩臺以上攝像機,一臺視頻切換臺,以及相應的音響輔助設備,包括燈光、話筒、錄像機等等,這種模式更好地實現現場事件或演出發展的同時進行錄制與播出,也因其可以在事件發生的同時進行錄制的優勢,人們稱之為現實錄像。這種模式特點與電視的特點形成了最巧妙的結合,充分發揮電視節目獨特的優勢,也是成熟電視臺必備的應用能力的體現。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電視臺現場錄播節目中各種錄制技術的運用直接關系到節目質量與效果的好壞,因此,工作人員必須全面深入了解各項技術的應用細節與目標需求,利用專業知識解決現場錄播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為節目的制作與播出做好充分的準備,促進節目效果與質量的最優化。
參考文獻
[1]阮紅梅,羅漢文,楊豐.多業務互動數字電視系統設計[J].電信快報,2014,7(21):144-145.
[2]程龍.現場錄播節目中的技術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2016,11(12):191.
[3]楊宇.淺談電視節目制作技術和流程[J].科技向導,2013,21(9):273.
[4]宋宜純,王振中.廣播—寬帶融合型交互電視技術研究[J].第21屆中國數字廣播電視與網絡發展年會暨第12屆全國互聯網與音視頻廣播發展研討會,2013,4(17):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