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清
(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0)
?
社會底層小人物的韌性人生
——從《我叫劉躍進》中看劉震云小說的人文關懷
劉清
(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0)
劉震云是一位創作生命力非常旺盛的作家,他的作品緊跟時代步伐,描寫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尤其是處于社會底層的小人物,作者在描寫他們飽受現實擠壓的同時也寫出了他們生活的不易,展現出人物性格的復雜性,贊美他們的堅韌的生命力,并表達作者對底層小人物的人文關懷。
小人物;劉震云;人文關懷
縱觀劉震云的小說創作,我們可以發現:知識分子、官本位、故鄉和農民工,始終是他創作的中心視點。而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這些中心視點中存在著重疊的部分:故鄉是作者有著切實生活經歷的農村,知識分子多是從農村中通過努力讀書考上大學出來的,農民工更是農民,官本位則是對社會上那些有些權力便作威作福欺詐底層人物(包括農民)的現象的強烈譴責。也就是說,劉震云的小說始終沒有離開過“農村”,而無論在什么時代,農民都處在社會的最底層,他們干著最繁重的勞動,卻享受不到相應的物質成果。所以很多人說,劉震云的小說是“鄉土情感的現代寓言”,我認為是很有道理的。劉震云正是對底層人民苦難的同情和對他們命運遭際的關懷,才使他在作品中一次又一次的寫到底層人物的艱難生存,并不斷探索這種現象的真正根源。正如他自己所說:“大概有一個基于感情的原因,就是對下層的,占百分之九十五的普通人的認同感,對他們的情感,對他們所思所想的認同感。”這種認同感使得他不僅關注人的生存,人的價值,更呼吁整個社會重建人的價值。
《我叫劉躍進》是劉震云2007年完成的一部小說,不久后便有了同名電影。這部小說以一個叫劉躍進的農民工“丟包、找包、撿了別人的包、被人找”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一方面,劉躍進是一個小農思想嚴重的農民工,腦子里有著自私、狹隘、愛占小便宜的觀念,認為任何事都沒有自己的事情重要,所以當許多人火急火燎的找他撿到的那個包,并許諾給他豐厚報酬的時候,他依然覺得沒有找到自己那個有一張六萬元欠條的包重要。其實,在劉躍進心里,這張作為與前妻離婚補償的欠條,更代表了一種他對未來生活的希望。為此,他也付出了代價,被各種代表不同利益的人追的到處躲。另一方面,劉躍進又有著農民天生保守、善良、樸實和誠懇的天性,不善于投機鉆營,當楊志讓他們一起敲詐別人的時候,他兩腿發抖。這樣一個小人物,在小說中提到,他曾經暈倒過四次,兩次想過自殺。遭遇的事情對當時的劉躍進來說,都是難以承受的打擊。一次想自殺是老婆跟別人跑了,他去捉奸的時候反而被打了一頓,那個時候他想過自殺,想過很多方式,甚至還想到到了上吊時脖子底下甜甜的味道。可是,無論當時多么憤怒,劉躍進都沒有放棄自己的生命,他依然活著,面對妻子被拐,自己欠條丟失、被偷、被訛、被騙、被打、被抓等一系列不幸,他沒有被擊垮,他要找回丟失的東西,哪怕會有生命危險也不輕言放棄,他要向社會要回屬于自己的東西,這是一種信念,正是這種信念使他不論遇到什么劫難都不氣餒,依舊勇往直前。他是一個社會底層的小人物,他缺少知識不會對人生進行理性的思考,也沒有閑暇的時間去對人生的終極意義進行探尋,他知道的,就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實實在在的生活中去。這表現在,即使知道繼續待在北京會有危險,但是還是在不停的在尋找自己丟失的欠條。因此,遭遇打擊之后的劉躍進沒有許下什么宏偉誓言,他的生活方式也沒有什么改變,他的生活除了多出找包的一部分之外,跟之前也沒有什么大的差別。他就像田間的一株草,被人折彎了,沒有斷,又朝著原來的方向繼續生長著。劉震云并沒有著意刻畫劉躍進無聊卑瑣的生活狀態,而是從遇到打擊時劉躍進的反應和表現為主要描寫方面。以及這樣的卑微的底層小人物面對生活災難時表現出的大無畏精神,充溢著生命本體的尊重與追求。而正是劉躍進鄉村樸實的生存理念決定了他的生存形式,并且,即使陷入無聊、頹廢的境地,也仍然頑強地生活。生存環境的荒誕不影響對生命的不懈追求。劉震云在小說中向人們傳遞了這樣一個觀點:底層小人物身上閃現的那種對生命執著追求的旺盛生命力,是人類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劉震云是農民出身,他與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貼的很近,所以他的小說的最大成功之處便是對底層人民細致入微的觀察和情感心理的暗通。在大城市里,像劉躍進這樣的農民工到處都是,他們為了滿足卑微的生活欲望,不得不穿行于社會的兇險之中,并拿出全部的智慧和勇氣不斷地和命運抗爭。作者在對他們生存狀態抱以同情的同時,又看到了他們身上表現出的對生命的韌性追求,作者感到欣喜,在當今這個物欲橫流的世界,這種品質像是在無邊的沙漠里看到了一灣清泉,這種韌性追求正是我們民族精神慢慢缺失的,它代表了一種希望。
劉震云小說對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從來都沒有站在道德制高點去對他們進行批判,即使有時候這些底層人物的行為顯得有些荒唐可笑,作者懷著最真誠的感情去理解他們,去設身處地的感受他們生活的不易,在面對災難和困境時,他們的表現或許不一樣,但是卻有一個共同的追求,那就是活下去。作者對這些小人物的看似簡單實則不易的信念,給予了強烈的支持和贊揚。但是對小人物的生存處境卻又表現出同情和關注,同時不斷探索這些小人物的生存意義和價值,并呼吁整個社會對處于底層的小人物給予關注。
劉震云的小說始終沒有放棄深刻的人文關懷精神,從最初的《塔埔》到《一地雞毛》再到《我叫劉躍進》,他關注的重點雖有不同,但卻無一例外的通過自己的作品來反思現實,反思歷史,反思文化,反思傳統。他以知識分子的人文立場關注社會、關注人生,思考歷史文化。劉震云試圖通過自己的反思和關注,引導整個社會反思和關注,從而重建社會價值。他的這種強烈的人文關懷精神,也是使他的作品能夠永葆生機的重要源泉。
I207
A
1671-864X(2016)10-0021-01
劉清,女,漢族,碩士研究生,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現當代文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