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逸軒
摘要:服飾的出現已經伴隨著人類的文明前行了不知幾千年,服飾的演變過程也是人類文明的實踐說明;當人類審美到達一定程度,服飾也在隨之變化,本文從服飾的去功能化進行研究,探討功能與藝術相遇時服飾的新生命。
關鍵詞:服飾;去功能化;審美藝術
中圖分類號:J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0-0 254 -01
服飾的誕生好像與人類的誕生在時間上沒有太久的距離。原因是從有人類的那一天起,人類就不停的與自然做著抗爭。人們獵殺動物剝去獸皮圍在身上成為了服飾的如今雛形,但是一開始主要是圍裹住上身目的是取暖。但是隨著人們所獲得的皮毛或植物纖維變的多一些后,就開始圍在下體,其原因是為了保護生殖器。當時的人們并沒有審美的意識,衣服主要功能是取暖與保護身體。
在之后的時間里,服飾一再的變化開始出現款式,紋樣的不同。一方面是因為所處地域環境和分工不同,另一方面是因為人們對自然的崇拜。這時服飾又多了其它功能。比如古代將軍在戰場時所穿著的盔甲上經常刻有獸面,一方面是盔甲的保護作用,二是人們相信可以獲得野獸的戰斗力。
再往后來說,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現代的服飾開始出現。款型和紋樣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是也都有一個統一的特征:服飾是跟隨者人的需求做著不同的改變。
雖然像上面這種簡述方式過于籠統,但是這不禁讓我想到一個問題:服裝作為一門藝術,他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人的需求,那么我們可不可以讓服飾成為主體,而讓人退為其次?
之所以想到這個問題是因為如果把服飾作為一門藝術來看待,那么藝術本身是不是用來襯托人而存在的?
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人們開始注重人的存在,天地之前只有人類才是最美的。相對于當時的時代,這個觀點的提出是具有歷史性的意義的。以為在當時人類的存在被控制在宗教神權中,這一觀點使人類獲得了思想上和身體上的解放。但是放到現如今,我覺得不是很妥當。一方面當代的人們有著自己的思想和觀點,不再強制的受控于宗教。另一方面如果過于的強化人的存在,那么藝術本身的存在價值是不是也被降低了許多?所以我的觀點是:藝術應當存在于人的思維中但不是單純的為了服務于人的思維而存在的。
那么反觀現在的服飾藝術,大多數的服飾都把“穿這衣服去做什么”這一觀點放在第一,而忽視了服飾本身的藝術性。所以我覺得只有將服飾的“功能性”去掉才可以使真正的服飾藝術得到進一步提升。
其實現如今很多的服裝設計師已經發覺了這一點,例如荷蘭女設計師Iris van Herpen。
她的作品,與其稱之為衣服我更傾向于稱之為藝術。無論是利于特殊材質做出的“水花四濺”的效果,還是“張牙舞爪”的高跟鞋。她都突破了服飾的“功能性”。
拿第一張圖來說吧,說到一件創作,一般情況下都可以分為三階段。
第一階段,一度創作,也就是服裝設計師的創作,她有她自己的想法。她為什么用這種材質為什么這樣造型。都是在一度創作之中。接下來是二度創作,也就是說,當模特穿上這件衣服后,模特的展示。最后是三度創作,也是最有意思的一部分,服飾經過前兩步之后進入我們的視野里,我們的感受是什么。兩邊的造型是浪花?是宇宙?還是戰爭的硝煙?這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我們可以憑我們的認知自由的發揮。那么這個作品帶給每個人的感受也就不同了。這樣的服飾才是一件藝術品。他可以讓我們因為不同的環境不同的經歷帶給我們不同的體驗,我們永遠感受不到這件衣服會過時,因為他一方面是時尚,而更重要的是給我們的感受。
但如果我們真的去想,我們穿這件衣服干什么,也許真的找不到適合的答案,它的功能性遠不如一件溫暖輕薄的羽絨服,一件性感的內衣,或是一身高貴的禮服,但是它的意義在于他本身的藝術性,設計師將衣服的實用性降低,而強調其藝術價值。我覺得這才是作為一個名服裝設計師該做的事情,如若不然一個好的裁縫為什么不稱之為服裝設計師?
那么接下來,我們在談一下服裝去功能化之后的可能出現的優點和缺點。首先,我們先提優點:
第一,我們提倡“去功能化”之后的最大的進步是 我們可以的去除很多的禁錮。俗話說無規矩不稱方圓。但是在多元化的今天,方圓不再是評價一個東西好壞的標準。我們需要更多的是方圓之外的新的形式。服飾從誕生到現在已經經歷了漫長的歲月,我們從單純的對抗寒冷和保護身體到現在追求服飾的藝術,我們都在潛移默化的將一些概念化的觀念夾雜其中,而正是這些概念使得我們在創作時畏首畏尾,不能盡情的表現我們內心所想。在我看來服飾藝術也好,繪畫藝術也罷,其中心應該是藝術,而前面兩個字只是我們表達藝術的方式。當一個好的想法與”怎么穿”相遇時。我們應該將怎么穿放到最后去思考。服飾藝術是服飾的藝術,而非解決功能性的問題的討論。我們應該將藝術兩個放在放在最主要的位置,因為只是為了“穿”的衣服已經夠多了。
第二,使服裝藝術單純化,讓設計師更加明確自己的定位。我想很多的服裝設計師都經歷過這樣的尷尬,當別人這樣問:“你說做什么的?”“我是服裝設計師”“哦,那幫我改下褲腳唄!”為什么人們會有這樣的認知?因為作為普通人,他們不了解“服裝藝術”與“裁縫”的區別。但其實兩者是有本質區別的。但是如果大家都分不清楚,一些不成熟但是有潛力的設計師就會讓自己盲目,從而浪費了自己的天賦與才能。
第三,加大了中國服飾藝術在世界舞臺上的競爭力。這一點看似與服飾的“去功能化”不相干,但實則不然。因為去功能化之后就使得服飾藝術更加單純化,藝術化。這時設計師就會思考什么才是屬于我們自己的服飾語言,和怎么在當代服飾藝術的語境下生效的問題。這樣的思考方式就會促使一些優秀的設計師脫穎而出,而非永遠的跟隨在西方人之后。
凡是都具有兩面性,當然“去功能化”的實施也是具有缺點的。比如,一些設計師會鉆空子,整個服飾亂搞一氣而非從服裝藝術史中實踐分析而來。但是這一類的藝術生命會稍縱即逝,風頭過去了也就沒落了。又比如當一些設計師嘗到甜頭之后,其他人會盲目的認為過去的服飾都是“土貨”,是沒有生命力的。其實并不然,我們的創新應該是基于對過去的了解之上而成立的。
簡單的說了優點和缺點,整個過程并不全面,但是從大局來看,“去功能化”還是一次有意義的嘗試,也許會給人們帶來更多的驚喜。
綜上所述,我認為,我們應該在保留過去服飾的優點的前提下提倡“去功能化”,讓整個服飾藝術得到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