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紅
作為小學美術教師,應當順應兒童愛美的要求。兒童對美感受很早,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渴望藝術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強,尤其是進入小學以后,對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為強烈。因而,教師應采取多種形式實施美術欣賞教學。審美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它對于學生的興趣培養、欣賞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掌握小學生的美術欣賞心理及欣賞習慣
欣賞活動必須依賴學生主體的直接參與。這樣才能激發學生欣賞的興趣,使其獲得深刻的體驗。教師過多、過細的講解,既不利于學生對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學生欣賞能力的養成。有些教師在作品分析中往往堅持課本或自己認同的一種觀點,通過不斷的暗示、誘導,使學生放棄自己的觀點而步入教師鋪設的標準軌道,這無疑是給作品貼上了標簽,也影響了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與發揮。
學生在欣賞過程中,通常是憑第一印象的感覺來欣賞作品,無意識屬性強,受情緒影響較大。他們對作品的感受總是激動片刻、粗略領會便心滿意足,不能仔細琢磨,對作品的感受能力難以在較長的時間內持續增長。
學生在欣賞過程中,依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見聞認識及由畫面產生的聯想對作品進行評判。對那些反映他們熟悉的生活和內心世界的兒童畫或同學、朋友的優秀作品,他們大都能夠接受,并常常用來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從小看見的就是整潔光亮的柏油路、五顏六色的霓虹燈、明亮的大廈高樓,他們就感受不出繪畫作品中農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籬笆、雜亂的石頭和柴堆也是一種美。
為加深學生對作品的感受,視覺記憶常常需要伴之以聽覺記憶,尤其是欣賞古今中外名作,教師應借助生動有趣的語言,使學生對藝術作品的感受加深。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成功的教學課都運用了音樂伴奏的教學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氣氛,強化記憶。
二、通過欣賞教學提高小學美術教學的質量
根據美術欣賞教學的目的、任務及自身的特殊規律,我國的小學美術欣賞教學的組織形式可以分為專題欣賞課、隨堂欣賞課和現場欣賞三類。
專題欣賞課。專題欣賞課是課堂教學的方式,是小學美術欣賞教學主要形式,它指的是整個課時內組織學生專門對某些作品進行欣賞。我以第十冊的欣賞內容為例談一談專題欣賞課的課堂教學模式。這一課是欣賞中國傳統建筑藝術,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關傳統建筑藝術的照片。教師首先要明確教學目的,即通過本課教學讓學生獲得哪些方面的知識。本課的教學目的應是讓學生初步了解我國傳統建筑的藝術特點,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強民族自豪感。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通過觀察、回憶和比較,了解“傳統”與“現代”的區別,再進一步引導學生了解祖國悠久的建筑史及燦爛的建筑文化,了解宮殿、樓閣、亭臺、寺廟、佛塔等獨樹一幟、風格迥異的建筑藝術特點。進行專題欣賞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可采用談話法、討論法,輔以伴音、放錄音、幻燈等手段調節學生的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可以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時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要啟發學生觀察分析,鼓勵他們踴躍發言,各抒己見,積極討論。
隨堂欣賞課。隨堂欣賞課是指在繪畫和工藝(包括寫生、創作、圖案、塑造、手工制作)課程中所穿插進行的欣賞。這種欣賞方法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得很多,比如:我們每一課都安排了范圖及資料,教師指導學生觀看講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為了使低年級學生能在蠟筆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出示一些合理范畫,這就是隨堂欣賞的教學過程。
現場欣賞。現場欣賞是一種在課堂教學之外的美術欣賞形式,是指在較長時間內到現場和實地察看所進行的欣賞教學。例如:組織學生參觀美術作品展覽和博物館中陳列的美術作品,訪問畫家、工藝美術家、雕塑家并觀看其技法表演等。條件稍差的農村,有關欣賞課的內容應結合本地具體情況作有效的靈活調整。
總之,美術課離不開欣賞。通過各種欣賞,可以使學生對美術產生濃厚的興趣,并掌握一定的技法,能創作出符合兒童特點的優秀美術作品。
(作者單位:林甸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