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桂華
時下的語文閱讀教學,講解式、注入式、灌輸式屢見不鮮,很多教師完全控制了課堂,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機會被教師剝奪了,其主要原因是部分教師習慣于大講特講。教師要想走出大講特講的誤區,貴在巧引導。
所謂引導是指教師引導、引發、誘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行為。教師不要把問題的答案直接告訴學生,而是引導學生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和辦法。引導可以表現為一種啟迪,當學生迷路時,教師不是輕易地告訴方向,而是引導學生怎樣辯別方向;引導可以表現為一種激勵,當學生登山畏懼的時候,教師不是拖著他走,而是喚起他內在的精神動力,鼓勵他不斷地向上攀登。
一、抓住引導點進行引導
就每一節課而言,要抓住重點、難點和疑點進行引導。語文閱讀教學主要是“引讀”,引導學生充分讀書,讀得有滋有味,讀得聲情俱佳;“引思”,引導學生充分思考,浮想聯翩;“引說”,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讀書感受和體會,說得暢所欲言,有板有眼;“引寫”,引導學生寫心里話,寫真話,寫得生動感人、筆下生輝。
以《要下雨了》一課為例,教師首先引導學生讀課文(引讀),然后引導學生一邊讀書一邊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引思),最后引導學生說說自己讀懂了什么(引說)。當學生說出:要下雨了,所以燕子飛得很低,教師還要因勢利導:“燕子為什么飛得很低呀?”進而引導學生讀書、思考。經過再讀書、再思考,學生肯定能說出“蟲子飛得很低,所以燕子飛得也很低”。這樣,學生不但理解了課文,還學到了科普知識,培養了能力。
二、抓住情感點進行引導
教科版教材最大的特點就是每篇課文都有它的情感點,文章的情感點是文章的靈魂,只有抓住了文章的情感點,學生才能受到人文感染。例如,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有這樣一段話:“伯父和爸爸回來的時候,我就問他們。伯父的回答我現在記不清了,只記得他的話很深奧,不容易懂。我抬起頭來,要求他給我詳細地解說。這時候,我清楚地看見,而且現在也清清楚楚地記得,他的臉上,不再有和我們在一起過春節時那種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變得那么嚴肅。他沒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頭上,半天沒動,最后深深地嘆了口氣。”結合這段話教師首先引導學生認真讀書,體會這段話的思想感情,在學生匯報讀書感受之后,再引導學生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伯父的表情為什么變得那么嚴肅?學生通過進一步讀書、討論,體會到:伯父被車夫的命運和千千萬萬個像車夫一樣的勞苦大眾的命運困擾,同時伯父也特別痛心,他深知,能為車夫解除一時的痛苦,卻改變不了他和像他一樣的勞苦大眾終生的命運,他很痛心,因此,他的表情變得那么嚴肅。之后,引導學生思考:伯父為什么深深地嘆了口氣?學生讀書、討論、交流,體會到:伯父是為車夫的悲慘命運嘆氣,為千千萬萬個像車夫一樣的勞苦大眾嘆氣,為當時的黑暗社會嘆氣。
三、抓住重點詞句進行引導
在學生似懂非懂時,在學生心欲知未達、口欲說而未能時,抓住重點詞語進行及時點拔和引導。如:《狼牙山五壯士》一文“頂峰殲敵”一段有這樣一句話:“又一群敵人撲上來了。馬寶玉嗖地一聲拔出手榴彈,擰開蓋子,用盡全身氣力扔向敵人……”為了讓學生體會五戰士英勇殲敵的大無畏精神,教師引導學生認真思考:作者為什么用“扔”,而沒用“投”或“擲”?學生通過讀書、討論、交流,達成了三點共識:一是“又一群敵人撲上來了”,說明情況十分危急,來不及“投”或“擲”,只能“扔”了;二是“又一群敵人撲上來了”,說明五戰士離敵人很近,只要“扔”就行了;三是此時的五戰士已經沒有力氣了,所以只能是“扔”了。
四、引導的重點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因此,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應重點引導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所謂“自主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主觀行為,自己做主,獨立學習。知識是教不盡的,只有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主動求知,終生學習,才能豐厚學生的語文素養。就閱讀教學而然,主要培養學生一邊讀書一邊思考的習慣;咬文嚼字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不會的字,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圈一圈、畫一畫、查一查、想一想、問一問等習慣;培養學生摘抄好詞佳句、精彩語段的習慣;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整本書的習慣。
五、提升引導水平
教師的教學風度實質上就是語言的風度。教學藝術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語言的藝術,所以教師要練好語言基本功。教師在課堂上的語言必須準確、生動、感人,有啟發性,富有感染力。首先要練好語音、語調、語速、語感,還要注意設計課堂教學的導入語、過渡語、評價語、態勢語、結束語。好的語言不但能生成教學效果,還能展現一個人的魅力,最重要的是能震撼人的心靈。
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只有了解學生,提出的問題才不至于過深或過淺,過淺了沒有意義,過深了學生無法接受,教師也無法引導。如:《偉大的友誼》一文有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說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誼是偉大的友誼?”這個問題很籠統,如果把這個問題分解成3個問題:(1)在生活上,恩格斯是怎樣幫助馬克思的?(2)在工作上,他們是怎樣互相幫助的?(3)在事業上,他們有什么共同的創舉?引導學生帶著這3個問題深入文本,就很容易理解課文了。
(作者單位:青岡縣永豐鎮中心小學)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