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炳生+姚婷婷
【摘要】1999年以來,我國的高校規模迅速擴大,高等教育已逐步有精英化教育向大眾化教育方向發展。為滿足高校擴招對資金的需求,各大高校紛紛舉債辦學,這帶來了巨大的債務風險。本文對高校債務的內外因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得出了我國高校債務風險具有潛伏性、轉嫁性、非相關性,專用性、有償性,還款資金來源單一等特點,為下一步化解債務風險提供了方向和依據。
【關鍵詞】高校債務風險 ?成因 ?特點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進入跨越式發展階段,為滿足高校基建投資等方面的資金需要,許多高校通過提高學費,向銀行借貸,募集社會捐贈資金等多種方式籌措資金。其中考慮學生家庭承受能力,學費提高幅度空間有限。對很多地方本科高校而言,募集社會捐贈額只能算杯水車薪。所以解決高校發展過程中資金瓶頸的主要方式是通過向銀行貸款。銀行貸款作為一種債務,充其量只是將高校的資金壓力推遲,到期不但需要還本還要支付沉重利息,所以在極度擴張之后,高校貸款后遺癥就隨后出現,相當數量高校陷入困境。例如,為了償還貸款,江蘇部分高校被迫變賣校產、河南個別銀行克扣欠債高校教師工資、吉林大學不惜“自爆家丑”公開征集債務解決方案等等諸如此類事件屢現于報端。目前巨額債務已成為制約高校發展的重要因素,個別學校甚至資不抵債,“破產”隱患凸顯。這些問題如果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將很有可能給中國的高等教育帶來一場深刻的危機。近年來,雖然在財政的支持引導下,高校債務化解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但高校債務危機并未徹底根除。本文將對高校債務的成因進行分析并總結出其特點,為提出防范措施提供有針對性的依據。
一、概念
(一)高校債務
高校債務是指高校所承擔能夠用貨幣進行計量,需要用資產或勞務進行償還的現實義務。它包括:應繳款項、應付及暫存款、代管款項、借入款項,應繳款項包括預算內外的資金、應交稅金及其他應上繳的各種款項,其中預算內外資金是指高校根據規定收取的應上繳財政納入預算的資金和上繳財政專戶的預算外資金;前三者即應繳款項、應付及暫存款和代管款項由于這些款項主要是日常財務核算中形成的,其金額一般相對于借入款項較小,而且它們的期限相對于它也比較短;借入款是由于學校向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信貸而形成的負債,它主要是用于學校修建教學樓、食堂、宿舍、辦公樓等的基礎教學設施,是專款專用。本文所研究的高校債務就是這一類負債。
(二)高校債務風險
對于高校債務風險定義的界定,目前有許多學者有不同的觀點,葉金平(2007)認為高校債務風險是由于學校在經營的過程中,由于國家政府對教育經費的投入不足而導致高校貸款到期時面臨無法還本付息的風險,或者說是高校在對基本建設投資、校辦企業投資以及教學科研經費的投入過程中由于資金籌措與原來的預算相背離而所產生的負債風險。龔建英等人(2006)、楊宇(2008)將高校債務風險定義為:高校在經營過程中,由于內外部環境因素的變化及作用下形成的財務狀況不確定性,從而使高校蒙受損失,造成其不能充分承擔其社會職能、提供公共產品乃至危及其生存的可能性。綜上所述,高校債務風險是指高校向銀行等金融機構進行過度舉債后所產生的嚴重影響教學科研質量、人才穩定以及高校健康發展等不良后果的可能性。
二、高校債務風險的成因分析
高校舉債是對于未來收入的提前預支,而且由于未來收入能力的不確定性以及其未來支出的壓力性使學校的債務風險難以預計,這也說明高校的債務風險是客觀存在的。
(一)內因
1.日常監管弱化。高校領導作為代理人,高校的規模以及發展速度是當前上級組織部門主要的政績考核指標,這種考核要求會促使他們選擇短期行為。首先,他們如果不貸款,學校的發展就會受到限制,在各項指標上就會落后于其他院校,他們個人的升遷也會相應的受到影響;反之,只要他們私人不拿一分錢,他們就無須為無法償還貸款承擔責任。
2.盲目擴張建設。在全國擴招的迅猛浪潮下,幾乎所有高校不同程度的進行了“圈地”運動,不少高校沒有系統的評估自己本身的師資力量、教學條件以及辦學規格,就盲目擴招學生,在大學城紛紛購地擴大學校規模,盡管可以通過舊校區置換等方式獲得部分建設資金,但也只能是杯水車薪。此外,豪華大門等高校基建面子工程也讓高校的債務危機因為盲目浪費而加深。
(二)外因
1.銀行審批不嚴。由于銀行一般認為公辦學校是國家辦的,是事業單位,它有財政撥款、學雜費收入等穩定的還貸資金來源,投資風險小,投資收益可觀且穩定,可以作為資本追逐的熱門領域和最具“錢”景的投資市場之一,而且與企業比,高校在銀行具有較高的信用等級,給高校貸款風險小,銀行貸后管理成本低,因此銀行更傾向于向高校貸款。同時,銀行在對高校貸款的審批程序和把關上不夠嚴格。盡管銀行知道貸款給高校會存在一定的金融風險,但是高校的最大投資主體是政府,高校經費的主要來源是財政撥款,學費收入是補充,當高校過度負債而無法償還貸款時,政府作為高校的最大投資主體,將是債務的最終承擔者。因此,使得高校很輕易地獲得貸款。
2.收入渠道單一。目前我國高校的主要收入來源是財政撥款和學費等事業性收入。其中,財政經費撥款投入嚴重不足,我國對于高等教育的財政性經費支出僅為3.19%,低于同期發展中國家4%的平均水平,這一數據與發達國家6%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更加的大。在財政補款中還包括各類專項撥款。這類款項要求專款專用、不得擅自挪作還貸等支出。學費收入中國家明確規定必須有不少于25%用于返還學生,不少于20%用于彌補教學經費的不足,不少于1%用于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因此,高校能夠支配的自由資金非常有限,面對財務困境,從銀行貸款成為無奈之舉。
3.擴大招生規模。審批為實現我國普通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1999年黨中央和國務院做出了擴大招生規模的重大決定,從1999年開始我國以每年40萬~50萬人的速度擴大高校招生。眾所周知,每增加一個學生,就必須增加床位、實驗設施、座位以及相應的投影儀等配套設施,如果數量達到了一定的規模甚至必須修建教學樓、食堂、宿舍、辦公樓等的基礎教學設施,而這些設施的增加都需要資金作為支持,這也就意味著隨著高校的快速擴張,高校對于資金的需求逐漸劇增。
4.地方政府推潑助瀾。對于高校借貸擴張行為,地方政府出于政績的考慮不斷推潑助瀾,不少地區的官員把城市管理和市場運作等手段運用到高校管理,不惜投巨資開發“高校園區”、“大學城”,希望利用高等教育的發展拉動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甚至是拉動一座城市社會、科技、教育的綜合發展。于是“高等教育大眾化”、“毛入學率”、“萬人大學”就成了地方政府夸耀的政績。
三、高校債務的特點
從上述高校債務成因來看,高校債務具有如下幾方面的特點。
1.潛伏性、轉嫁性、非相關性。高校貸款期限普遍較長,一般在短期內高校債務風險是很難顯現出來的,因此這就減輕了人們對于高效清產債務的擔憂;高校不能獨立承擔民事責任,其風險是由政府承擔的,高校破產的可能性非常小,因此當高校遇到危機的時候,其風險就會自動轉嫁到政府機構身上;最后,高校債務風險與其收益具有非相關性,高校具有公益性、非營利性的特點,許多高校的投資并沒有經過專業的評估或是嚴格的策劃,其負債也不能發揮財務杠桿的作用。
2.專用性、有償性。高校所貸款得來的資金主要是用于對影響高校未來事業發展的項目上,即專款專用。比如:用于對高校自身所創辦企業的投資、科技研發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等。有償性是任何債務都具有的特點,高校不僅要向銀行歸還貸款本金,同時還要償還利息。
3.還款資金來源單一。高校資金來源可以分為財政性資金和非財政性資金。目前我國政府資金對高校的財政性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導致高校教育經費的缺失,這與高等教育規模的發展速度不成正比。長期的政府資金投入不足,所以也基本上無法為學校的負債提供額外的幫助。非財政性資金可以劃分為高校自身所創辦的企業以及其辦學過程所帶來的收益如:教育經費、愛心人士或社會組織的捐贈、學費及住宿費收入、科研成果以及其他自己向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貸款。校辦產業由于管理制度不合理以及缺乏競爭意識等的原因,使得它所帶來的收入并不可觀,甚至還會負債;教育事業收入,即學費、住宿費等收入,高校經費主要來源之一為學費收入,它可以用來還貸,但是由于近年的連續擴招,高校的容納能力已經接近極限,即學生規模相對趨于穩定,學費標準也已經超出了我國居民的承受能力,學費收入的增長空間有限,因此利用教育事業收入來償還貸款是遠遠不夠的。
高校巨額債務的最終受害者將是國家和學生,巨額債務會降低學生獎學金,教職工勞動報酬得不到合理浮動。如此惡性循環,教育質量會受到不利影響,最終是國家的教育事業受到損失。因此各級政府應該從高校債務的成因出發,正視這個問題,早研究,出臺具體措施解決這一問題。
參考文獻
[1]王暉.高校貸款風險產生的原因及對策[J].經濟師,2011.(1).
[2]李文江.公立高校貸款制度研究[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5).
[3]敬彩云.《高校貸款風險研究述評》[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2010,(6).
作者簡介:謝炳生(1975-),男,漢,福建福州人,會計師,碩士,研究方向:高校財務管理研究;姚婷婷(1989-),女,漢,福建莆田人,助理會計師,本科,研究方向:高校財務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