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本文在借鑒相關文獻的基礎上,結合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現狀,對互聯網金融的定義和內涵進行了闡述,在此基礎之上分析了互聯網金融發展面臨的主要風險,并提出了解決相關風險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風險 ?防范
當前,互聯網金融的迅猛發展對我國金融生態產生了巨大沖擊。到底什么是互聯網金融?它的本質是什么?其快速興起會帶來了哪些風險?以及如何規范和發展等相關問題成了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本文在考察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軌跡和梳理相關文獻的基礎之上,對上述問題做初步探討,旨在為互聯網金融規范發展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什么是互聯網金融
眼下,互聯網金融成為了熱門話題,各類企業和投資者紛紛效仿進軍互聯網金融。究竟什么是互聯網金融?不同的參與方和研究機構從各自的角度對互聯網金融給予詮釋。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從技術的視角認為互聯網金融就是科技與數據金融,是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信息科技,特別是移動支付、社交網絡、搜索、引擎和云計算等,將對傳統金融模式產生深遠影響,可能出現既不同于商業銀行間接融資,也不同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第三種金融融資模式,稱為互聯網金融①。第二種觀點,從行為主體參與形式的角度來理解,認為互聯網金融就是一種普惠金融,是指互聯網企業從事金融業務的行為稱為互聯網金融②。第三種觀點,從功能的視角認為,互聯網金融的本質是利用互聯網和信息技術,加工傳遞金融信息,辦理金融業務,構建渠道,完成資金的融通③。
上述觀點從不同層面對什么是互聯網金融進行了詮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認為,這些觀點皆有其局限性,沒有充分揭示出互聯網金融的本質和內涵。要想正確界定什么是互聯網金融,首先需要弄明白的問題是,互聯網金融因何而起?它的本質和內涵是什么?
縱觀全球互聯網金融的演化路徑,大致經歷兩個階段:一是金融業務互聯網化。最早起源于美國19世紀80年代。隨著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的發展,金融業開始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聯網實時交易,結算、資金轉移互聯網化、手機支付等金融核心業務。以后又逐步發展為網上銷售金融產品、利用數據庫技術進行信用評價、產品定價和風險管理等傳統金融業務互聯網化;二是互聯網業務金融化。盡管互聯網金融起源于金融業對互聯網工具的應用,但真正令互聯網金融迅猛發展的卻是互聯網企業的業務創新。上世紀末,以網絡運營公司、通訊商、電商等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利用自身優勢涉足金融業務。從第三方支付開始,創新了網絡借貸、眾籌、社交金融、大數據與智慧銀行等多項互聯網金融業務,互聯網金融逐步向多樣化、大眾化方向發展。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互聯網金融是指互聯網與金融的結合,是借助于互聯網工具實現資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功能的一種金融創新活動。目前,互聯網金融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第三方支付、網絡借貸(P2P)、眾籌融資、網絡保險公司及網絡銀行。
二、互聯網金融面臨的主要風險
既然互聯網金融是一種金融創新活動。金融創新意味著是一把“雙刃劍”,在創造巨大利益的同時,也帶來風險隱患。特別是目前互聯網金融正處在初步探索與快速發展時期,監管體系和信用體系尚不健全,勢必會引發諸多風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信用風險。信用風險是互聯網金融面臨的最大風險,其產生的主要原因歸納為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由于互聯網金融的虛擬性,加大了交易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從而增大了信用風險。另一方面,由于我國互聯網金融準入門檻低、行業標準缺失、法律監管不足等導致了信用風險加劇,各種互聯網金融平臺違約現象層出不窮,令我們不得不關注其背后面臨的風險。
二是安全風險。當前,我國互聯網金融業務面臨安全形勢嚴峻。互聯網金融本身就是以互聯網技術為支撐,而目前互聯網存在諸多不安全隱患,可能對金融消費者信息安全和財產安全構成嚴重威脅。特別是對大數據存儲的物理安全性要求越來越高,從而對大數據的容災機制提出更高的挑戰。
三是法律風險。現行法律體系對互聯網金融企業準入和退出標準、運作方式、交易者身份認證等方面尚無明確的法律規定,缺乏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條例,大數據時代客戶隱私權沒有相應保護條款,互聯網金融監管制度建設明顯滯后于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迫切需要進一步研究探索。
四是道德風險。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導致了“道德風險”不斷加大。目前互聯網金融領域的道德風險表現在:一是從業人員故意違規甚至違法操作導致金融消費者遭受損失帶來的道德風險。二是采取欺詐方式誘騙投資者購買,實則資金流向平臺企業的腰包引發的道德風險。
三、防范互聯網金融風險的有效路徑
針對當前互聯網金融面臨的上述風險,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加以規避:
一是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加快建立實現跨部門、跨地區、跨行業的全社會共享的信用查詢平臺,采取嚴厲的失信懲罰機制,約束企業與個人的失信行為,以此防范互聯網金融企業引發的信用風險。
二是加強互聯網安全技術研發。加快開發互聯網加密技術、密鑰管理技術及數字簽名技術,提高計算機系統的關鍵技術水平和關鍵設備的安全防御能力。
三是完善互聯網金融法律法規。加快出臺針對互聯網金融的專門性立法。著手從信息網絡安全維護、社會信用體系構建、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搭建互聯網金融的法律法規體系,規范互聯網金融機構運行規則和經營范圍,使互聯網金融企業運營有法可依。
四是健全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加強互聯網金融企業資金管理,規定資金由銀行全程托管,對資金發放、客戶使用、還款情況等進行跟蹤管理,公開透明披露平臺籌集資金的管理信息,方便客戶隨時查詢。同時,加強互聯網金融從業人員職業道德教育,提高行業人員道德素質。
參考文獻
[1]謝平,鄒傳偉.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2]馬云.金融行業需要攪局者[N].人民日報,2013-06-21.
[3]孫墨琳.迎接互聯網金融時代—對我國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思考與展望[J].山東社會科學,2013(12).
作者簡介:曾建中(1972-),男,湖南常德人,應用經濟學博士后、管理學博士副教授,現供職于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主要從事金融理論與實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