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彤
愛倫·坡短篇小說中的疾病敘事
李曉彤
生活在肺結核、霍亂等疾病肆虐的19世紀,埃德加·愛倫·坡在其小說中不止一次地描繪患病的人或直接把患病者作為主人公加以描寫。對疾病的關注反映了坡敏銳的觀察意識和卓越的觀察能力,借助肺結核、瘋癲等病癥,坡表達了自己對人性的認識,成功展現了他超出同時代審美的獨特美學思想。
愛倫·坡 疾病敘事 肺結核 死亡 瘋癲
“疾病就像生命的歷史一樣古老。”美國學者西格里斯特指出。原始社會時期,疾病被認為是神靈對人類的不滿與懲罰,隨著社會與醫學的發展,疾病的神秘性有所降低,但其隱喻色彩卻隨著人類的認識逐漸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文學中的疾病向來不等同于醫學領域內的疾病,疾病敘事簡而言之就是文學作品中對疾病的相關描寫或陳述。
19世紀前半葉西方世界受到工業革命影響,經濟迅速發展,由于醫療體系尚不完善,霍亂、肺結核等多種疾病在社會傳播。據記載,霍亂共有七次大流行,其中三次發生在19世紀,又有兩次蔓延到了歐洲。美國成為新一代的工業中心后,新興中產階級的生存狀況未能隨著城鎮化的迅猛發展而得到明顯提高,許多疾病傳播開來,帶走了成千上萬美國民眾的生命。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愛倫·坡出生波士頓,并在短短的40載生命歷程中,看到過疾病的肆虐,經歷過肺結核帶走親人的痛苦,疾病成為坡小說中不可或缺的話語。
肺病敘事是指關于肺病的描述,坡的短篇小說中屢被提及。18世紀伊始,肺結核使得數百萬人喪命,19世紀歐洲1/4人口死于結核病。卡爾.艾博特說:“肺結核與天才和創造力之間有某種聯系,是藝術家的疾病”。自浪漫主義時期開始,肺結核成了具有貴族色彩的浪漫,患上肺結核的病人身形瘦削,面孔白皙,臉頰泛起紅暈,肺結核變成了一種優雅的象征。肺結核對愛倫·坡的影響頗深,他的生母、第一任妻子、養母都死于肺結核病,因此,他的小說中不乏因肺結核病而死的主人公。他對病癥的著重描寫,使得即便未點明主人公所患之疾為肺結核,我們也能通過被描寫對象的形態確認。
蘇珊·桑塔格表示,“19世紀的浪漫主義詩人賦予結核病人的死亡以道德色彩,認為這樣的死是拋棄了粗俗的肉身,超越了庸俗的健康,使人格變得空靈。結核病使生命超凡脫俗。”坡短篇小說中的肺結核主人公呈現各種形態,但都體現了其審美思想。
瘋癲敘事是坡小說中的另一常見的敘事形態,作者讓瘋癲者作為敘事對象或敘事視角進入敘事中。一般說來,瘋癲敘事有兩類,一是將瘋癲者作為敘事對象;一是以瘋癲者的視角來展開敘事。所謂瘋癲者,米歇爾·福柯在《古典時代瘋狂史》中提到,主要分為 “癡呆類”“狂躁和抑郁類”“心神喪失類”和“歇斯底里和疑病癥”四類。愛倫·坡小說中后兩類居多,主人公往往患有精神疾病。這兩類人物的塑造有助于表現主題,營造緊張氣氛。《黑貓》中的“我”心理病態,與黑貓幾次交手,殺妻砌入墻里,最后兇手被發現也是由于黑貓。《厄舍爾府的倒塌》中,精神病的哥哥將年幼的妹妹裝進棺材中,在一個雨夜哥哥受到走出棺材的妹妹的驚嚇而死,古屋隨即倒塌。《泄密的心》中,“我”是一個內心扭曲的年輕人,在心中將殺害一個老人的過程一遍遍演練后付諸行動,最終面對警察的鎮定自若卻被恍惚間聽到的老人的心跳聲瓦解。瘋癲敘事這種具有極強文本表現力和內涵的方式在坡小說中的應用加強了哥特效果,營造了恐怖的氛圍。
此外,坡的短篇小說中還有其他身體疾病敘事的存在。《紅死病的假面具》中,故事的主角變成種風行于社會的瘟疫。“有劇烈的疼痛,突發的頭暈,接著便是隨毛孔大量出血而來的死亡。這種瘟疫從感染、發病到死亡,整個過程前后也就半個小時”。坡使用了全知視角,敘述者沒有對普洛斯佩羅親王或者參加舞會的人做出主觀評斷,更未著力刻畫紅死病魔的面容與行為,只是客觀地描述看到的一切,而這背后所隱藏的死亡力量卻是力透紙背的。全知視角的使用,使得文章剝離主觀色彩,增加了作品的可信性,又使敘事形態顯出變化并強化其表現力。《紅死病的假面具》這一短篇小說,譴責了社會不公,描繪了人性的虛偽與丑惡,是對道德的針砭時弊。
坡的小說美學的另一核心是真實性。其小說中,美學表現為真實性的悖論,即不可靠敘述者做可靠敘述,敘述者的敘述與讀者的接受產生了明顯悖論。瘋癲敘述者幾乎都有天才一般的冷靜與縝密的思維,坡將“天才”與“瘋癲”聯系在一起,這些看似真實實則瘋癲的主人公,印證了坡小說美學的“真實觀”。
敘述者的瘋癲會通過其語言得以展現。《一桶蒙蒂利亞白葡萄酒》中,敘述者雖未直接承認瘋癲,但其口吻卻充滿了偏執、狂躁,已然超出了正常人的范疇。“可那次你斗膽侮辱了我……我總有一天會報仇雪恨。”“若是復仇者自己受到了懲罰,那就不能算報仇雪恨。若是復仇者沒讓那作惡者知道是誰在報復,同樣也不能算是報仇雪恨。”
疾病帶來身體的傷殘、精神的損傷,乃至死亡。與醫學中直指疾病本身有所不同,文學中的疾病蘊含著豐富的社會與文化含義。愛倫·坡的疾病敘事體現了他的嫻熟的寫作技巧與美學思想,不僅是他個人經歷的反映,也是他對當時社會現象的認識,是當時美國社會潛在問題的體現。
[1]Byrne, Katherine.Tuberculosis and the Victorian Literary Imagination. [M]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1.
[2]曹明倫譯.埃德加·愛倫.坡.愛倫·坡暗黑故事全集[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3.
(作者單位:曲阜師范大學)
李曉彤(1990-),女,漢族,山東淄博人,研究生在讀,曲阜師范大學,研究方向: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