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慧
鄉村生態水體景觀設計初探
王雅慧
鄉村水體景觀的營造必須要在水環境保護、水生態恢復的前提下進行,要探討能促進鄉村綜合發展的景觀設計方向。在綜合考慮了審美價值、經濟發展、社會人文價值、文化價值等諸多要素的前提下,滿足人們日常的生產生活需要、提供審美需求、提供休閑娛樂空間、發展鄉村旅游業等,讓居民生活的舒適、幸福。本文從設計上結合多學科整體分析,共同研究,以期實現鄉村水體景觀的生態化發展。
鄉村生態 水體景觀 設計概況
(一)鄉村水體景觀設計的原則
生態性。鄉村水系統是一個復雜的大型生態系統,未受人工干擾的水域處于最自然平衡的狀態,它表現出來的形態與地質、地貌、氣候水文狀況、植物生長等各個自然物理要素密切相關,他們相互作用,相互牽制,改變其中任何一個點,都可能引起連鎖反應,致使水體景觀的變化。所以,在設計上我們首先要確保水的自然形態不被破壞,對水際邊界的塑造要與水體邊際生態特征相符,在輔以人工造景時,要符合地貌學和流體力學的基本原理,保持自然景觀與人工景觀的平衡。在進行鄉村水體景觀設計時,如何利用水體的自凈功能將環境的生態價值發揮到最大,是設計者們急需考慮的問題。最后,還要從整體出發,與鄉村的農田景觀、村鎮建筑聚落等相協調,將水與自然合理的融合起來,以水為脈,串聯起居住、休閑、娛樂空間。
親水性。水是充滿生機的自然元素,不同狀態、不同地域的水域周圍不同的環境搭配可以給人不同的心理體驗。對于生產生活型水岸,我們就應從生產、生活的需要出發,設計更加便利、安全的環境。人的親水性決定了水岸空間設計的重要,我們應充分利用近水的優越性和水景的吸引力,設置不同的觀景節點和體驗設施激起人們的藝術感受,引發人們的愉悅感。
文化性。水的文化性是人賦予的,這不僅因為它是生命之源,而且造園理水等設計手法是隨著歷史發展衍生形成的,在我國也是中華民族一種深層次的文化象征。文化包含了各地的風土人情、歷史演變,每個村鎮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鄉村的文化是與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緊密聯系的,我們應該通過對鄉村文化的挖掘喚起人們對鄉村生活的熱愛,使鄉村在社會快速發展的浪潮中保持自己的純樸。
審美性。鄉村水體景觀的審美特性需要依靠各種藝術手段和自然相結合得以實現,原始的水體景觀雖然純樸但也單一,自然風光確實令人心曠神怡但也比比皆是,而且某些鄉村水域只是重視生產生活用水的方便,卻忽略了景觀的藝術審美特性。所以就要適當的穿插進一些人工的手段,將景觀合理規劃、重點突出、功能明確。只有這樣,才會打動游覽者的心,讓人流連忘返。
(二)鄉村生態水體景觀的營造模式
景觀的保護:原有的鄉村自然環境、人文歷史環境、水利生態設施等等這些地方環境系統,對自然生態的平衡、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審美需求等都有積極作用。我們在設計規劃時應大量減少人工干預,并將原有的自然景觀作為景觀設計的基礎,對特色文化遺產予以保護。
景觀的修復:由于大規模的城市化進程,對鄉村原生環境的影響也不容小覷,各種“現代化”的景觀改造打破了原有景觀的生態感受,還有村民環保意識的缺失都對自然水循環系統造成了破壞。我們需要科學的設計手段對遭到破壞的自然生態進行修復,盡量拆除水體底部的硬質鋪裝,讓水循環系統得以重新運作,對于建有大壩防止水土流失的河岸可以改為選擇植物的固沙作用,也能起到緩和視覺、增加美感的作用。
景觀的創造:隨著社會的發展,還有科學技術的快速更新、完善,在鄉村景觀設計中我們同樣要與時俱進,才能緊隨時代的發展大潮。在水體景觀設計上,我們要因地制宜,充分根據地方特色進行設計,杜絕生搬硬套,對可以利用的當地景觀元素進行重新組合和改造,讓民俗文化融于自然景觀,將地區景觀優勢發揮到最大。
鄉村生態水體景觀的設計應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并與時代感相結合,在遵從歷史文脈、自然生態平衡的基礎上創造出符合我國國情的環境景觀。生態的設計理念,必須建立在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基礎上,在對鄉村水體景觀進行設計時,要先對當地環境進行調查,要調查好原有環境的植物、水、土壤、居民對水體景觀的研究、游人的旅游需要等等。這些都是構建一個良好的鄉村生態水體景觀的前提。
(一)生態水系的構建
鄉村生態水體景觀的建設中最重要的就是水系的合理規劃設計,我們要在保護鄉村水資源的前提下對水體的清潔性、特異性、觀賞性進行設計。我們需要借鑒相關案例,可利用自然的河流、池塘等建立濕地等污水處理系統,經過處理的污水再重新導入河流,這樣既能保護當地水環境的循環利用,又能節約排污成本,形成具有生態美的自然水景觀。
(二)鄉村濱水區駁岸的處理
為了滿足村民們的休閑、生活需要,生態駁岸的產生恰好的解決了這些問題,適度變化、富有層次的駁岸還使靠近岸邊的水系形態有些微改變,這些邊界的模糊感使得從岸邊到水體可以安全的過渡;凹凸有致的岸邊形狀對水的流向和流速也產生了影響,豐富了水體景觀。駁岸只是構成水體景觀多樣性的一種元素,在進行設計時要分清輕重,駁岸的景觀設計需要迎合水體大環境的需要,我們將駁岸融入景觀時,應該充分調查,以整體的和諧為目標,不光在形式、結構方面尋求平衡,還有環境功能方面都應予以考慮,這樣才能保證設計的生態化。
濱水區域護岸的設計應盡量避免傳統、單調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盡量采用生態的設計方式,注重自然生態感與親水性,推崇生態的駁岸景觀。可以充分考慮到水體本身的循環網絡,在兼具景觀功能的同時確保水岸的抗洪強度。對于一些水流量大、水位變化明顯的較為規整的水體,可以用石料、磚或混凝土稍微休整;一些小型、水位穩定的水體常采用自然式駁岸,沿緩坡種植植被,根據地形特點合理配置。
駁岸是起到防護作用的人工構筑物,基礎要牢固、穩定,有些要選用大塊的石料作砌塊,有的則要在斷面增加灰土層,駁岸在其上疊加建造。一般的駁岸常用塊石混凝土,或鋼筋混凝土等做基礎,再用條石、防水砂漿和各種堆砌山石作墻體,最后用山石或植被等加蓋,有些地區還用經過防腐處理的竹板、木板鋪設。
(三)鄉村生態水體景觀綠化設計
鄉村水環境的綠化設計必須要以生態理論為基礎,將喬木、灌木、花卉、草本、水生植物合理分配,在一個生態鏈條中互不侵犯,相互依托。在進行植物搭配時,還要做到主次分明,層次多變、色彩協調,也讓喜陰、喜陽、耐旱、耐寒等各種植物各得其所,組建成一個交互配合的立體植物景觀群落。
(四)植物配置原則
在配置時先要弄清植物本身的特性,確保當地的環境氣候狀況適宜植物的生長。其次,為了不破壞原本環境的生態網絡結構,要盡量保留原有植物品種,最大限度地尋求景觀的地域特征,花草、地被、低矮灌叢與高大樹木的組合和層次,應盡量符合濱水植被群落的結構特征,在某些敏感性的濱水堤岸引入天然植被,恢復自然林地,創建濕地型景觀區,這不光有利于當地環境系統多樣性的恢復,而且還能促進傳統地域風格的繼承。最后,在選取植物品種時,可以優先考慮一些耐旱、水生,半水生的經濟耐活品種,這樣可以減少人工的管理成本,在節約資源的同時建立人性、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濱水景觀帶。
(五)植物配置方式
我國濱水地區喜愛種植垂柳、羽杉、水杉和小葉榕等,這幾種樹木線條溫柔可以起到修飾構圖的作用。但鄉村地區岸邊植物的設計要避免過于規整或過多修建,應保留植物原始形態,選取能將枝葉懸在水面的植物品種,以求增加水面的形式美。
水中若設有亭臺、水榭等建筑設施時,可搭配荷花等水生植物,增加建筑與水體的連續性。但水面植物的配植也不能過于擁擠,要疏密有致,留出足夠的空間增加視覺的通達性。
(六)鄉村水岸景觀道路設計
景觀的整體感受不光來源于景中不動的“固體”,還離不開其中活動的物體,就像運動的人。我們的水體景觀設計也需要將人的運動過程列入考慮的范疇,把握空間的變遷與周圍環境的融合,其中,瀏覽路線的組織、規劃就是完善空間整體性的一種要素。水邊道路除了供人行走、運輸和消防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游覽觀景。人們按照道路的規劃流向完成游覽過程,道路的設計就給人們觀賞景觀提供了指向性,想要完整清晰的體驗自然風景,需要道路的配合,需要在設計上考慮道路設置對植物和水體的影響。
常見的水體空間環境中的道路包括沿水步行道和水上橋梁。沿水步行道又分為外部交通體系和內部交通體系,外部交通體系是寬一些的,可以供車輛通行,為游人提供便捷的交通,將他們吸引至水邊的道路,四周常結合高大的喬木、低矮的灌木和各種艷麗的花卉等降低機動車行駛時產生的噪音污染。內部交通體系則比較封閉、道路較窄、禁止車輛通行,一般只供游人步行通過。道路鋪裝采用天然的砂石鋪設,搭配草皮磚、木棧道、青石板等,材料的選擇與當地風格相統一,與濱水建筑相協調,有時幾種不同材料的混合使用還能豐富道路造型。
水上橋梁與周邊道路相連接,它不僅承載著交通功能,還自成風景。橋與水密不可分,水體的美常要通過橋的劃分才能彰顯。常見的鄉村中橋梁種類有平橋、拱橋、曲橋、廊橋還有汀步等。總之不同橋梁雖然本身就具有審美性,但設計上也需要根據不同地域的風格特點進行搭配。
(七)鄉村生態水體景觀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
生態農業水體景觀的設計是以農業為依托,運用生態學原理和水利工程學以及設計美學等學科知識,將農業資源與水體景觀設計聯系起來、將農業生產模式與旅游觀光業結合起來,是一種融合了農業生產、生態觀光、度假、娛樂等內容于一體的景觀綜合園區。
(作者單位:武漢工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