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校瑾
淺談中國古典園林發展史
李校瑾
本文主要闡述了中國古典園林的起源和發展,通過對原始石器時代、秦漢時期、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時期社會發展的六個典型階段的分析,總結出古典園林發展對前者對后者的影響和作用。
中國古典園林 發展 山水畫
(一)石器時代、殷、周處于萌芽時期——原始的囿與臺
最早載入史冊的園林形式是“囿”,園林主要建筑物是“臺”。殷、周時期奴隸主、諸侯所經營的園林可稱之為“貴族園林”,有文獻記載最早的兩個園林是殷紂王修建的“沙丘苑臺”和周文王修建的“靈囿、靈臺、靈沼”。靈囿起著狩獵游玩和禮儀的作用;靈臺一般建在地勢較高的地方,有利于觀察天象、氣候以及一些祭祀行為;靈沼是園中養鳥養魚的池水洼地,它的寓意就是體現天人合一萬物和諧的思想。囿臺主要滿足人們對生活質量的需求,并且加以美學成分。
(二)秦漢時期處于生成階段——皇家園林出現
秦國建立中央集權制,在此,真正意義上的“皇家園林”開始出現。秦漢園林以山水為主,其代表作是上林苑的“阿房宮”。阿房宮首先在苑囿中建立朝宮,集游賞、居住、朝政等活動為一體,促使了具有宮苑式的特征的“園”的形成。皇家宮廷園林主要特點是規模宏大、氣魄宏偉。
漢代開始把中國園林稱為“苑”。漢朝在秦朝的基礎上,布置了園景供皇帝游憩、處理政事。漢高祖的“未央宮”、漢文帝的“思賢園”、漢武帝的“上林苑”等都是這一時期的著名苑囿。
(一)魏晉南北朝處于轉折期——自然山水園林開始萌芽
由于受當時政治思潮的影響,士大夫們歸隱田園,所以當時的造園活動進入全盛時期,并且初步確立了美學思想。
這個時期對于皇家園林的設計開始把目光集中在細部。私家園林也較前代逐漸增多,東晉詩人陶淵明歸隱田園,并且運用了再現山水好似自然的手法。園林形式從描摹自然轉為應用自然,從中汲取元素因地制宜,但這樣也無不在變現自然。
(二)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寫意山水
唐太宗和唐玄宗將中國封建王朝推向了高峰,而畫家張躁提出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將客觀現象變為藝術形象做出了很好的解釋,這個理論也影響到了造園藝術,成為了創作思想之一。
到了隋朝皇帝驕奢淫逸,促進其藝術發展使之很快進入強盛時期。亭臺樓閣極為華美,而一些達官貴人也在自己的宅邸修建可以就近游玩的園林。因此私家園林藝術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而當時繪畫藝術也進入頂峰時期,一些文人墨客不僅引用其意境到園林的設計上,甚至還用現成的底稿來造園,所以后來的造園藝術逐漸從山水式園林過渡到寫意式園林。
(三)宋朝進入成熟期——意境園林出現
因為宋代經濟發達而國力下降,人們都開始追求享樂主義,大興土木廣造園林,造園藝術也達到了空前的水平。而受民間的影響,皇家園林也將其面積減小精度提升。宋朝輕武重文,這也表現在了造景手法上,并且發展了“園記”這種文學體裁,將它與楹聯以及建筑結合可使整個環境高雅詩意,耐人尋味。
宋朝還將“小隱”轉為“大隱”,在城中修建園林,出現了大量的人工造水和假山,這也成為宋代造園的重要元素。艮岳是中國園林史上的一大亮點,集中反映了我國眾多的山水特色,成為后代的借鑒典范。
(四)元、明、清進入興衰期——園林風景名勝出現
元朝由蒙古人建立,對漢文人實行歧視政策,文人墨客郁郁不得志只能寄情山水,加之民族矛盾尖銳,這種壓抑的政治局面使得造園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直至明朝。之后明代廢除宰相制,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君主集權更加嚴重,為了突出氣派的皇家園林將規模重新擴大,康乾時期經濟快速發展社會穩定,造園藝術重獲新生,寫意式的自然園林形式又重新回歸。
私家園林受當時經濟和社會階層的影響逐漸世俗化和精湛化,形成了江南風格、嶺南風格以及北方風格三大風格的對峙,都反映了當時的藝術成果,而這其中江南風格影響最為廣泛,其中蘇州的拙政園、留園與皇家園林頤和園、避暑山莊齊名而被譽為“中國四大名園”。
而到了清末國門被強行打開,八國聯軍侵華使得政治經濟文化都受到了極大的影響,所建的園林也受到了摧毀,在此期間園林創停滯不前,聞名中外的中國古典園林由此由興轉衰,并隨著歷史的變遷而結束了它的光輝進程。
政治決定藝術,如今對于園林的建造畫家和文人已漸漸退出,更多的是專業的具有技術性的工科人士,而這些人不僅要有嚴密的造園邏輯還得培養對中國文化以及美學的認知,才不至于被世界文化所沖擊。而今中國園林如舊時王謝堂前燕現已飛入尋常百姓家,已成為一種大地景觀藝術,而尊重自然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卻又反映了中國造園的本質思想。
[1]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2]陳東.崔延子.中國美術通識[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藝術學院)
李校瑾(1993-),女,漢族,山西運城人,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