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文
關于MCALL模式對大學英語教師素質要求的思考
賀 文
根據大學英語教改要求,大學英語教師在充分發揚傳統課堂教育優勢的同時,必須在利用多媒體和網絡技術時調整在MCALL教學模式的角色,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由于民辦本科院校的特殊定位,MCALL模式對民辦高校大學英語教師素質有了更高的要求,微格教學可以成為有效解決途徑之一。
MCALL 民辦高校 英語教師 微格教學
很多人質疑中國多年的全民英語教學取得的成績,聲稱投入與成果不成正例。在全力反駁此觀點的同時,英語教學界也一直在摸索和探求有效的方法和教學模式使英語教學達到最佳效果。談及影響英語教學效果的諸多因素,其中兩個關鍵因素是教師作用的發揮和教學模式的選擇。多媒體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Multimedia Computer Aided Language Learning,簡稱 MCALL 模式)為英語教學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它摒棄了傳統教學單一的模式,以其豐富多彩的形式給英語學習帶來了全新的視聽效果。教學模式的升級需要有更高專業素質的英語教師來實施。教師素質是學校辦學的生命線,尤其是一般民辦本科院校,優秀的師資隊伍才是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和關鍵。
古人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傳統的教學以單一的填鴨式教學為特點,英語課堂教學以“老師講,學生聽”作為主要的教學模式,即以教師單方向的語言輸出、學生被動的語言輸入為主要形式的教學方法,值得強調的是學生處于被動的旁觀者和聽眾的位置。正是這種以教師為中心而忽略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模式才造成了多年英語學習但收效甚微的教學效果。關于英語的五項基本技能,即聽、說、讀、寫、譯,學生最擅長的是讀和寫。在普遍經歷了初中和高中六年的英語學習后,學生進入大學學習時,在用語言進行交流的實際操作中,既聽不懂,又說不出,完全沒有實現語言最基本的功能。大學英語教師在面臨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的同時,必須努力及時調整自己的角色,從單一的“傳授者”轉變成教學過程的設計者、組織者、信息提供者、引導著、促進者、監督者和評估者 。
MCALL模式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其目的在于充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多媒體產品的最大特點是靈活性和時效性。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必按部就班,可以靈活打亂順序,自由選擇。這樣就避免了同一位老師在不同的班級選擇同樣的教學程序,真正做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同學生不同教學”。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根據課程設計及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利用多媒體營造一種開放、自由的教學環境,為學生提供最新、最具實用性的動態知識。在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和學習興趣的同時,使教學內容的外在形式的生動性與內在結構的科學性緊密結合起來。
重點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師的知識、技能和能力平均值普遍高于非重點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師。由于民辦高校的社會地位及影響力和社會認同感等因素的制約,民辦高校的教師與公辦院校的教師之間存在更大的差距。筆者認為造成這種顯著差異的原因可能與學校聘用制度、教師學歷層次、出國留學及各類學習機會的差異有關。
(一)有待提高的敬業精神
很多大學英語教師只是將英語教學視為一種謀生的方式,而不是將英語教學看作是培養人才,影響學生一生的有意義的事業。上課鈴響,進課堂;下課鈴響,出課堂。學生與教師的交流很少,甚至只能在上課的時候才能見面。在學期末,教師也不能叫出班上所有同學的名字,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漠不關心,嚴重缺乏責任感。
(二)有待全面的知識結構
Shulman認為教師的知識結構應涵蓋7類知識,即所教學科知識、課程知識、普通教學知識、學科教學知識、學習者及其特點的知識、教育環境知識、教育目標、目的、價值及其哲學和歷史背景知識。很多大學英語教師教育理念落后,教材教法和教育科研等理論認識膚淺,受傳統填鴨式教學的影響,知識結構單一,只停留在語言層面,對跨文化交流、跨學科知識等多元知識結構沒有全面的發展。
(三)有待提高的科研意識
為了滿足不斷進步和發展的社會對科技發展的要求,政府視一些重點大學為科技創新的搖籃,科研甚至有趨勢超過教學成為最基本的職能。雖然大部分民辦本科院校定位于培養應用型、技術型人才,使在這些應用型大學中,其教學職能處于絕對優勢地位。但是筆者認為,教學與科研是源與流的關系,教師從事科學研究可以提高教學效果。而很多大學英語教師缺乏科研能力,發表論文也只是為了完成科研任務或者是為了評職稱,論文的質量不高,也不能很好的為實際教學提供有效理論依據和總結。
結合上述關于民辦本科院校英語教師素質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對當前大學英語教師的敬業精神、知識結構、科研意識進行轉變和優化是迫在眉睫需要重視和解決的問題。其優化的途徑有兩種:一是自修,如在崗進修、脫產學習、利用業余時間自我學習等。二是借助外力,如接受各種師資培訓、向有關專家學者請教。以筆者從事多年一線英語教學的經驗看,教師想通過一線教學積累教學經驗,以此獲得發展和提升的過程是極為緩慢及成效甚微的,甚至會導致難以堅持或者在某一階段停滯不前的結果。所以只有通過在適時反思中加入適當相應的理論培訓,才能使教師的專業素質發展順利進行。具體內容如下:
如圖所示,理論培訓與教學實踐、教學實踐與反思、反思與理論培訓之間都呈雙向互動的關系,并且三者之間形成不斷循環發展的態勢,共同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和進步。始創于1963年的微格教學(micro-teaching)很好的證實了這一點。
微格教學的實驗對象為少數學員(特別是教師),運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特別是攝像機)在5至20 分鐘的時間內記錄教師平時40分鐘內容的課堂教學,以此保證整個教學過程的真實性和完整性,課后再對攝像內容進行回放和分析。實際上其目的在于以技能培訓為中心設計教案,提供一個基于實踐的“精簡了的,可以控制和復制”的教學環境。但是其教學內容并不意味著不生動,只是讓學生更易聽懂和理解。其培訓目的明確,使實驗者在實踐和觀摩中體驗教學,及時得到反饋,進而做到考慮周到、自我調控、及時反思、積極改進、爭取拓展 。
微格教學通過錄像的方式真實完整地記錄了教師的課堂教學情況,教師需考慮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形,作出靈活的設計處理,并接受其他專家和同行的討論、評價,以此督促教師發現不足,積極改進,挑戰自我,不斷創新,不斷學習,享受教學成長的快樂,愉快積極地投身到教學改革中。在MCALL教學模式下,教師可以共享教學資源和教學設計,為以后的學習及教學質量提高提供科學依據,并結合現代化教學技術有效的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帶領學生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因此完成了角色的轉換。
培養學生獨立生存、自我學習、不斷創新的能力已成為21世紀的教育目標和理念。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推進以及MCALL教學模式的應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扮演動態發展的多重角色,發揮著主導作用。作為民辦高校的教師,要使自己培養的畢業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以雄厚的實力立于不敗之地, 必須深化改革,努力提升自己。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2]孟祥增,劉興波.現代教育技術[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湖南涉外經濟學院)
本文系基金項目: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英語ESP課程的CLIL教學模式研究,項目編號:湘教通【2016】400號-846。
賀文(1984.6-),女,漢族,湖南長沙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與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