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青
互聯網對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影響
葉 青
“互聯網+”時代快速在高校校園登場,對高校校園文化的影響巨大,高校政治思想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壓力與機遇,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聯網+”加強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開展,高校教育者“互聯網+”有機地融合,搶占對學生進行正面教育先機和話語權。
“互聯網+” 宣傳思想工作 高校
互聯網把地球變成了地球村,讓遠在天涯的朋友可以變得近在咫尺一樣進行溝通和交流,信息化高度的發展讓整個社會的秩序發生的巨大的變化,當然,高校是人才集聚的地方,信息化、數字化的發展更加迅捷。如何很好的利用互聯網發展高校思想宣傳工作是我們高校教育者要深入研究的課題。“互聯網+”時代,信息交互愈發頻繁,思想碰撞愈發激烈,意識形態領域良莠不齊,高校校園思想意識形態面臨前所未有機遇和挑戰,本文作者對“互聯網+”時代對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產生的影響做了以上幾點總結,供大家交流和參考。
聯網可以讓更多的人在最快的時間接受的信息,無論你身在何地,什么時間,只要有網絡,就可以瀏覽到相關的信息,突破了傳統信息傳播的時空性。信息傳播從單向傳播變為雙向傳播,從鏈條式傳播變為圓規式傳播,傳統主流媒體廣播、電視、報紙等的輿論陣地被蠶食,人們不再關注主流媒體,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投注到形式多樣的互聯網上,構成了龐大、復雜、喧囂的互聯網輿論場。信息的最大吸引力就是新奇,人們會對剛剛發生的事情極為感興趣,滿足自己對當前環境的了解 ,而對一些缺乏時代感的滯后信息沒有興趣。教育信息有效、快速的傳播是提升傳播效率是保障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有力實施的動力。高校學生通過互聯網這個平臺,可以了解國內外當前發生的事情,關注社會發展的熱點,高校教育者要了解學生關注的事情,及時進行引導、疏通,增強思想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增強了信息的感染力?;ヂ摼W上的信息不僅有文字,而且可以配上聲音、圖像或者是視頻,多種感知于一身,可以活靈活現的展現信息,極具感染力。容量大,便于檢索和收看?;ヂ摼W上的信息可以通過聲情并茂的形式傳遞給高校的大學生受眾,畫面感和真實感非常強,配上相應的音樂會讓大學生在一種適宜的情境中進行感受和領悟信息所傳遞的內容和情感。在這種氛圍教育大學生,受教育者能夠更好地接受教育,教育效果也會大大提升。
互聯網的虛擬性與交互性備受人們青睞,人們在網絡上可以暢所欲言,不受現實環境中的種種限制,人與人之間具有真正意義的平等性。高校大學生通過現代媒體接受教育信息,獲得影響,同時,大學生可以通過發表個人感想、評論,發表對教育者提供信息的見解,通過受教育者與教育者之間的交流、互動,擴大教育信息的深度和廣度,放大的教育信息的影響力。互聯網時代比較以往的報紙等鉛印的東西,或者口傳心授方式進行傳播更加有效、便捷。以往的教育是單方向的較多,交互性的交流較少,受教育者完全處于被動狀態,教育者也是摸著石頭過河,更多憑感覺去實施教育,針對性不強,效果自然不會好。
互聯網像一把雙刃劍,在有效、快捷的傳遞信息,進行積極教育的同時,也在腐蝕著年輕人的心。互聯網是信息傳播的媒介,高校大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得各種各樣的信息,可以是正面的有教育意義的知識和信息,也可能是有負面影響的糟粕。如何能夠讓大學生能夠得到更多正面、積極的影響是我們教育者應該深思的問題。當前的網絡環境較為復雜,很多不法分子,為了獲得經濟利益,不擇手段,有詐騙信息,黃色網頁,反動言論、迂腐影視,網絡環境良莠不齊,大學生在這種復雜環境中成長,面臨很大危險。有的孩子沉迷網絡一蹶不振,有的孩子受到反動言論的蠱惑,具有反社會傾向,有的孩子輕信一夜暴富把自己淪落,最終嘗到受騙的苦果。這些事情不應該發生在高校有知識、有文化的大學生身上??煽纯次覀冃@里的低頭族,手機控們,不拿手機不上課,說起來都有些可笑。可就這樣的事情就在我們的高校真實的發生著。凈化網絡,加強網絡管理勢在必行。
“互聯網+”時代下,高校宣傳思想強化網絡宣傳能力,不僅要懂得QQ空間、百度貼吧、微信等公共交流平臺,不斷適應信息更新的速度,提升網絡輿情監控和處置的能力,而且要適應后互聯網時代的新常態,熟練使用各種可供宣傳利用的客戶端APP,豐富宣傳的形式和內容、甚至可以根據單位實際情況自主研發客戶端,解決更加具體實際的問題,增加關注度和實效性,創建宣傳思想工作品牌項目不斷創新方式手段,實現點對點的傳播和點對面的覆蓋,使我們黨的宣傳思想工作者在這場校園的爭奪戰中占主動、占先機,保證“能打仗,打勝仗”,鞏固好意識形態陣地??傊ヂ摼W已經是當代社會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的思想宣傳工作與“互聯網+”充分結合起來,宣傳的受眾將會擴大,思想普及也將更加廣泛,高校的宣傳思想工作也將會健康,可持續發展下去。
[1]馬英華.新形勢下高校開展宣傳思想工作的策略[J].教育探索,2015(11).
[2]石永秀.河北省中等職業學校體育現狀與對策研究[J].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15(02).
(作者單位:唐山師范學院)
本文系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課題編號:2016030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