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奇
高校經困生“精準化資助”的幾點思考
王 奇
高校經困生資助工作牽涉面廣、影響程度深,精準資助通過對經濟困難學生精準識別、幫扶、管理,有助于優化資助資源配置,為科學資助奠定堅實基礎,從而實現高校資助工作的公開、公平、公正、規范,以便更好地發揮高校資助的育人功能。
高校 經困生 精準化資助
2014年上半年,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中央農辦、民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統計局、共青團中央、中國殘聯等部委聯合研究制定了《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實施方案》。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作為國家整體資助工作中的一環也應實施精準化資助,對經濟困難學生實施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
為促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成長成才,國家出臺了相關政策,并取得了較好成效。但與此同時,個別學生利用國家、學校政策的漏洞,偽造相關數據,“裝窮”現象層出不窮,導致部分需要資助的沒有得到資助,不需要資助的卻可以隨意揮霍這部分資源。面對這種情況,精準識別就顯得尤為重要。
精準識別是精準資助的基礎和前提,精準識別需完善經困生認定機制。首先,政府部門應出臺家庭經濟困難認定辦法,對確認經濟困難的家庭建檔立卡;其次,地方政府應對開具的證明留有存根,以便調查、核實,對開具虛假證明的應依法追究責任;再次,高校應結合學生日常消費、在校表現、貧困材料等對經困生進行認定,應盡可能公開、公平、公正的認定經困生;最后,高校要做好經困生動態管理,對新出現的經困生及時認定,對不符合條件的經困生及時撤檔,對家庭條件變化的經困生及時做好調檔。
在精準脫貧問題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區別不同情況,做到對癥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不搞大水漫灌、走馬觀花、大而化之。”在對高校經困生資助時,我們也應根據學生實際,分析原因,制訂對策,做到對癥下藥,精準幫扶。
現有資助模式重物質資助輕精神關懷,重無償資助輕回報付出,不利于受助經濟困難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我們在幫助經困生度過暫時經濟困難的同時,也應注重學生長遠發展,培養學生責任意識。
首先,我們可以提高有償資助的比重,增加勤工助學崗位,讓經困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生活補助,這不僅有利于增強經困生的自立自強意識,也會讓一部分“裝窮”的學生望而卻步;其次,我們可以對享受無償資助的同學提出要求,讓他們參加愛心服務等活動,培養他們的責任意識;再次,我們不僅要關注經困生的物質生活,還要關注他們的精神生活,要注重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提升他們的綜合競爭力;最后,政府應完善資助模式,讓每一個渴望上學的學生都不會因為學費而輟學。
高校經困生資助是一個系統工程,我們在資助時應加強管理,建立高效管理隊伍,實時反映幫扶情況,讓資助對象有進有出,完善工作長效機制,做到資助與育人并舉,實現精準管理。
(一)建立高效管理隊伍
盡管國家對學生資助工作比較重視,要求地方政府及學校建立健全學生資助管理機構,但現實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如部分工作人員除了負責資助還負責其他工作,平日忙于事務性工作,對資助的政策及長遠發展缺乏研究,不利于資助工作的開展。精準資助需要一支高效的管理隊伍,他們不僅要熟悉國家相關政策,還要能結合實際制定可行性方案并高效執行。
(二)加強管理
我們應建立健全經困生資助管理體系,對資助工作做的好的部門、老師進行獎勵,對存在問題的部門、老師進行批評,引導師生開展對資助問題的研究,對好的做法及時推廣。
我們應建立健全受助經困生跟蹤機制,及時了解經困生的現狀,解決他們的困惑,引導他們合理使用資助金。對于表現好的經困生,我們要及時樹立典型,宣揚正能量,對于表現不好的經困生,我們應及時教育引導,指出他們存在的問題,幫助他們盡快走出困境。我們還要加強感恩教育,引導學生識恩、知恩、感恩、報恩、施恩。
(三)加強經困生心理健康教育
我們要認可經困生取得的成績,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幫助他們克服自卑心理;我們應完善經困生心理健康體系,通過講座、團輔等方式解決經困生心理健康問題;我們應鼓勵經困生加入學生組織,并積極參加文體活動,幫助經困生建立和諧人際關系。
高校經困生資助工作牽涉面廣、影響程度深,精準資助對倡導文明新風,矯正誠信缺失,提升道德水平,促進公平正義,構建和諧校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王奇.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感恩教育探析[J].大慶社會科學,2013(5).
[2]王奇,黃亞棟,王雨昕.高校經困生資助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J].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4(1).
(作者單位: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本文系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課題《受助經困生感恩教育體系的構建與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12SJDFDY005),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高等學校幫困助學“精準度”與“效度”研究》(課題編號:X-c/2015/06)階段性成果之一。
王奇(1981-),男,漢族,河南永城人,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機械工程學院教師,碩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