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春暉
【摘要】語文是有人情味的,是最能體現學生的個性化行為的學科。因此,小學語文教學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學習實踐活動。文章圍繞四個方面闡述語文教學中體驗語文學習的情韻與理趣。旨在加深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與體驗。
【關鍵詞】小學語文;情韻;體驗;理趣;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直以來,小學語文教學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存在一種不良傾向,那就是教師講得多,不太注重學生的感受與體驗。這樣,就造成了學生感受不到語文知識的情韻與理趣。因此,我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該加強情感教育,徹底改變傳統語文教學中各種不良的弊端,從而讓小學語文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
一、教師以情導情,挖掘學生的情感潛能
布魯姆教學觀認為,教師的引導作用在任何教學過程中都發揮應有的作用。無論教師的專業水平如何,都離不開用情感染學生、熏陶學生。一個語文教師必須善于以情導情,這是語文教學專業成長標志之一。在小學語文中教師滲透了怎樣的情感,課堂中的學生就會體會到什么樣的情感。實踐證明,一個能夠吸引學生的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激情四射,通過這樣的激情與熱情來挖掘學生的情感潛能,從而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渴求。所以,語文教師專業成長的道路上必須有豐富的情感作為支撐例如:在教學李白的《贈汪倫》這首詩時,就運用以情導情的方法來啟迪學生:分別的友人,面對遙遙無期的離去,他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回到朋友的身邊。此時此刻,心潮澎湃的情感通過《贈汪倫》這首詩來表達。這樣,學生帶著濃厚的情感之情走進這首詩,去感受詩人集結于內心的離愁。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的情感波瀾隨著教師的推動,在潛移默化間流露出濃厚的情感。這樣的教學實踐告訴我們,以情導情是衡量語文專業素養的標志之一。
二、由表及里引導,體會文本中作者的深意
文字是一種溝通和交流的手段,交流彼此之間的情感和思想,這就是文字最大的魅力所在。教師的語文教學工作也是這樣,引導學生充分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教師的職責。學生對所學文章進行閱讀并感受,細細品味文章中所蘊含的內涵和魅力。教師要把握住文章情感的走向,并且把學生帶往正確的道路上,由表及里,跟著作者的思路走,細細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深意。學生仔細品味之后,便能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在內心激起情感的波瀾。例如:在學習《嫦娥奔月》時,學生在進行了初步的感受之后,教師可以向他們提問“課文中是不是只有嫦娥感到孤獨寂寞呢?”學生想了想后回答:“作者也很孤獨。”教師再問:“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得出來呢?”學生回答:“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教師繼續問:“從文中你可以猜測到作者的一些活動嗎?”學生答道:“我猜詩人一定是獨自一人坐到了深夜,從‘深字就能夠看出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在情感的深化中得到了加強。
三、誦讀經典作品,讓情韻感染學生的心靈
炎黃子孫最幸運的莫過于祖先留給我們大量的經典作品,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那些古詩詞和名言警句。這些古詩詞既有抒發內心情感的,也有描寫山水風景的。雖說風格各異,但這些詩詞卻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將當時的人文科學、社會環境等知識囊括在內。這也是教師為何注重古詩詞的原因。例如,蘇教版三年級語文教材《古今賢文·勸學篇》中的“長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勝古人。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若使年華虛度過,到老空留后悔心……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通過對這篇文章的學習,在了解到詩人想表達的內容后,學生將能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性。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古詩詞因自身所包含的知識繁多,在國學教育中便也起到了知識傳承的作用。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應當帶領學生身臨其境的閱讀并理解這些經典,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讓學生理解為何以及如何立于世間。由此可見,對于經典古詩詞的鑒賞,在國學教育中必不可少。
四、增強情感體驗,塑造學生的人格與品質
我們知道,文學作品記錄了人們對于社會與自然的觀察和感受,是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與反映,是語言文字和思想感情的結合體,作者的內心世界通過文本表達出來,從而體現出強烈的人文性。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來說,學生每閱讀一篇不同內容的課文,就經歷了一次截然不同的情感體驗。無論采取的具體學習方法是怎樣的,都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作品中蘊含的深刻內涵,分辨出明確的價值取向。教師要謹記,語文教學最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特點就是,要深入挖掘語文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不僅要教會學生掌握語言與文字方面的技能,而且更要塑造學生的人格品質,讓他們多加接受語文中的人文主義熏陶。情感體驗最重要的是,如何才能讓學生深切地體會到文本中的情感,這就需要教師講求一定的方法了。例如:在教學《長征》時,教師應該讓學生多多朗讀,通過視覺、聽覺等多方面去感受詩歌所表達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體會詩人偉大的革命英雄情懷,以及廣闊的胸襟和氣魄。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挖掘文中之情,讓文中之情感染學生之情,從而觸動小學生幼小的心靈。這樣,才能讓學生的情感活動得到激發,從而產生深刻的情感體驗。語文教學就是要領略語言文字的魅力,讓學生美好的心靈和高尚情操得到陶冶。
參考文獻
[1]唐紫薇.小學語文教育中應該加強審美教育[J].考試周刊,2015(20).
[2]佟德楊.引導小學語文教學的情韻與理趣[J].小學教學參考,2013(12).
[3]蔡永旺.在品讀中感受語文教學的情韻與理趣 [J].讀寫算,2015(10).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