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米奇
【摘要】拼音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最為基礎和關鍵的內容,它為識字寫字、閱讀、寫話、口語交際等后續教學奠定基礎。經調查,大部分的小學拼音教學都存在著一些共性的、違背語音學理論的問題,這些問題對學生真正掌握漢語拼音、正確拼讀音節都帶來了一定的不良影響。本文從問題較多的聲母、韻母兩個方面進行分析,為小學語文拼音教學提供依據和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拼音教學;聲母;韻母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1958年秋季,人民教育出版社將漢語拼音編入小學語文教材,作為小學教育之初所必須掌握的重要內容。2011年教育部最新制定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在第一學段識字寫字部分的目標與內容中明確提出“學會漢語拼音”的要求。拼音教學為后續識字寫字、閱讀、寫話等方面的教學奠定基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起到了基礎而關鍵的作用。然而,基于語言學相關理論知識和《漢語拼音方案》的音理依據,發現在大部分的小學拼音教學中都存在著一些共性的問題,本文將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和分析。新課標中明確要求,在第一學段的學習中學生要能夠讀準聲母、韻母和聲調。但大部分教師卻因為自身知識結構問題或想達到使教學簡便等原因,在拼音教學中對學生有著錯誤的引導。這些問題對學生準確掌握漢語拼音、說標準普通話帶來了一定的消極影響。
一、聲母方面的問題
(一)錯把“呼讀音”當本音
普通話中聲母絕大部分都是由輔音充當,輔音在發音時聲帶不一定顫動,氣流通過口腔時必須克服阻礙,氣流較強,但一般不響亮,多數不能延長。正是由于輔音發音不夠響亮,所以小學拼音教學中主要采用的是聲母的“呼讀音”來進行教學,即根據注音字母傳統的讀音在聲母的后面加上一個響亮的元音來呼讀,方便教學和稱說,例如聲母b的呼讀音為“bo”,聲母h的呼讀音為“he”等。使用“呼讀音”給聲母教學帶來了方便,可久而久之,大部分教師就把“呼讀音”當成了聲母的本音,忽略了聲母本音的音理依據,并未使學生真正掌握輔音聲母的音值,在拼讀拼音時也因聲母呼讀音本身自帶韻母而出現拼讀困難等問題。
(二)發音部位的偏誤
聲母的發音部位指的是發輔音聲母時發音器官形成阻礙的部位。普通的22個聲母中,有21個是由輔音充當的,找準發音部位對聲母的準確發音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小學拼音教學中,部分聲母存在著普遍性的發音部位偏誤的問題。例如:舌尖前音z、c、s是舌尖與上齒背接觸形成阻礙,教學過程中教師僅告訴學生平舌音是把舌頭伸直發音即可,卻極少交代舌尖應觸碰齒背,學生找不準發音部位,音準自然就出現問題;舌尖后音zh、ch、sh、r發音時則應該舌尖與硬腭前部接觸,教學時教師通常指導學生將舌頭翹起來發音,但糾結翹到何種程度,翹起的舌尖應該放到哪個位置卻很模糊,導致很多學生的翹舌音過于靠后;舌面音j、q、x的發音部位在舌面的前部,與硬腭前部接觸形成阻礙。教師在教學時卻極少強調用舌面發音,致使許多學生誤把舌尖作為發音部位;等等。認準發音部位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準確的發音,教師不應在這個問題上模棱兩可、含糊帶過。
(三)關于y、w的作用
大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拼音教學時都告訴學生,普通話中共有23個聲母。然而在《漢語拼音方案》中,聲母是由21個輔音聲母和“零聲母”構成,共22個聲母。這是因為小學老師除了忽略了一個“零聲母”之外,還把y,w這兩個隔音字母誤認成了聲母。
為了使所有的漢語音節在連寫時不發生混淆,除了《漢語拼音方案》中所規定的隔音符號(,)外,y、w兩個字母也起到了隔音作用,為劃分音節提供便利。這兩個字母的使用,一是直接加在零聲母音節前起到純隔音的作用,例如yi,wu,yu,讀音和i,u,ü相同;二是代替韻頭引領韻母,如yɑo,wɑi,iou等。但代替韻頭并不等于就是韻頭,也不是聲母,其作用仍為隔音。
對y、w這兩個字母的認識偏誤是在小學拼音教學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這對學生正確認識和學習拼音造成了不良影響,應及時糾正。
二、韻母方面的問題
韻母在普通話中的地位舉足輕重,一個音節可以沒有聲母也可以沒有聲調,但絕對不能沒有韻母。韻母多由元音字母構成,元音發音響亮、清晰,可以說,準確掌握韻母的發音是小學生學好普通話的重要保障。下面我將從音素結構所劃分出的三類韻母分別存在的普遍性問題進行歸納和分析。
(一)單韻母發音不準
漢語拼音中的單韻母有10個,但在小學階段所要進行教學的有7個,分別為ɑ,o,e,i ,u,ü,er。這幾個單元音韻母看似很簡單,張口就能讀,甚至很多學齡前兒童就能掌握。但是,單韻母的音準問題不僅會影響由聲母和單韻母構成的音節,更會直接影響到復韻母和鼻韻母的發音準確與否。
問題仍舊是普遍存在的。例如o的發音,小學語文老師通常會教學生用順口溜的方式識記拼音——“公雞打鳴,o,o,o”,這個順口溜里o的發音和“喔”相似。可“喔”的拼音為wo(即uo),是一個復韻母,它與單元音韻母o的發音是有著明顯區別的。o是一個舌面后半高圓唇元音,要求發音時上下唇自然攏圓,舌頭后縮,舌面后部隆起。也就是說,在發o時口腔中的氣流是靠后的,但大多數小學老師都沒有注意到這一點。與o相類似的是韻母e,e與o除了展唇與圓唇的區別之外,其他發音狀況基本相同。所以,在發e音時舌頭也要后縮,口腔中的氣流仍是靠后的,這個問題也同樣容易被忽略。再例如單韻母ü是撮口呼,但多數教師教給學生的發音卻是“噘口呼”,這樣的錯誤發音方法對音準必然會帶來一定影響。
(二)復韻母發音動程不夠。
復韻母不是兩個或以上的元音簡單疊加發音,而是元音在規定條件下結合在一起后構成的新的聲音,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要求發音要一氣呵成。所以復韻母在發音時要特別強調從一個元音向另一個元音滑動的過程,語音學中稱之為動程。 在小學拼音教學過程中,復韻母的問題除了單韻母發音的影響之外,最突出的問題主要集中在發音時的動程不夠。
例如前響復元音ou在發音時,o向u滑動,唇形逐漸收攏、攏圓到接近u時停止。其中由從o到u的動程是發好此音的關鍵;后響復元音ie在發音時先輕短發i,然后嘴巴逐漸張大,舌面往前舌尖抵住下齒背后再發ê音,發音時從i到ê打開嘴巴的動程是必須要掌握好的;中響復韻母是由三個元音構成的,動程最長。例如uɑi在發音時唇形就是從小到大再到微笑狀結束,舌位也隨之從高到低再到高,舌面從后到央再到前,滑動要自然圓潤。雖然多個元音組成的復韻母是一個整體,但在發音時元音滑向元音時的動程卻是發好復元音的要領所在。在小學拼音教學中,大多數語文教師采用的多是示范發音讓學生模仿的方法,只追求大概的音準,絕大多數小學生在發復韻母時動程都不夠,音準問題或大或小。
(三)鼻韻母發音歸音不到位
鼻韻母是由元音和鼻輔音在一定條件下構成的韻母,鼻韻母的發音特點是從元音開始,過渡到鼻韻母韻尾結束,整個發音過程明顯。所謂歸音指的就是在鼻韻母發音結束前,要把音歸到韻尾的鼻輔音上。發準前鼻音韻母的關鍵點是要掌握好n的發音部位,例如在發前鼻音韻母ɑn時,由前舌面元音[ɑ]開始發音,然后舌尖向上齒齦移動最后抵住上齒齦。發準后鼻音的關鍵點是要掌握好n的發音,即先發元音之后舌根抬起抵住軟腭。例如鼻韻母ɑnɡ在發出清晰正確的ɑ后舌根上升軟腭下降發出nɡ音。可以看出,n和nɡ這兩個鼻輔音最后的歸音是發好鼻音韻母的關鍵。
大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在教授鼻音韻母時,幾乎很少會強調歸音問題,只簡單告訴學生前鼻音就是發音時氣流在前,后鼻音氣流在后。這樣的模糊描述通常會導致學生要么分不清前后鼻韻母的發音,要么就是在發音時出現過度鼻化的問題。前后鼻音的區分與發音成為小學生學拼音的難點與易錯點。
以上所總結的問題是在目前的小學語文拼音教學中普遍存在的,教師應予以重視。要真正解決和避免這些問題,一是小學語文教師應加強對語音學相關理論知識的學習,加強自身知識儲備;二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可只追求便捷,或是以學生年齡小為借口而忽略這些重要的知識與方法。小學時期的拼音教學可能會影響人一生的口語發展水平,會影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學語文教師肩負著這一份重要的責任。希望小學拼音教學能夠不斷完善,全民普通話水平得到更顯著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建民.小學拼音教學的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求知導刊,2015(12).
[2]陳書藍.普通話語音教學與小學拼音教學的對比研究[J].教師,2013(14).
[3]劉菊蘭.小學拼音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文學教育,2014(9).
[4]張文利.抓好小學拼音教學之我見[J].小作家選刊,2015(26).
[5]朱壽親.小學拼音教學的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文理導航,2013(9).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