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隱喻既是語言現象也是認知現象,作為一種修辭手法,使語言富有啟發性;作為一種思維方式,為我們提供認識世界的途徑,喚起我們的文化意識。隱喻在語文教材中客觀存在,挖掘隱喻功能、提高隱喻教學能力,教師需要更新隱喻觀念、提高隱喻教學實踐能力。
【關鍵詞】隱喻;語文教學;隱喻教學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關于隱喻
長期以來,隱喻被當作修辭學術語,隱喻的使用使文字更生動、形象,相較于明喻更加靈活。西賽羅在《隱喻》一書中指出:“隱喻是明喻的簡化形式,被縮減成一個詞。這個詞被放到一個不屬于它的位置上,卻好像就是它的位置。”
隱喻現象的廣泛存在及其對認知、思維的價值,促使其成為眾多學科研究、應用的一個領域。在教育學中,高維教授認為:“教育學中隱喻的本質是通過其他事物來認識、理解和表達教育和教學”。如葉圣陶先生所說的“教育是農業而不是工業”;夸美紐斯以“種子”喻指一種“神圣的可教性”; 杜威的“教育即生長”等。
隱喻是語言現象也是認知現象,思維是一種認知活動,語言是思維的載體,隱喻對思維的表達、認知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科目之一——語文,其教學內容是語言文化,是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隱喻在教育領域價值挖掘、發揮的主戰場非語文學科莫屬。
二、隱喻的語文教學探究
語文學科表現為一種語言文化現象,教材中隱喻廣泛存在。首先,作為一種修辭手法,其生動性、詩意性體現出隱喻使用者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其次,作為一種思維模式,“所謂隱喻思維,就是用具體的對象去感知抽象的對象,用熟悉的概念去同化陌生的概念,用直觀的經驗去理解曲折的經驗。這是一種化未知為已知,因相似而求同一的思維方式。”人的思維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是隱喻性的,思維除與一個人的知識文化有關,還與自身經歷密切相關,隱喻可以凸顯一個人某方面的經驗,也可能隱藏經驗的某一方面。《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征。語文不僅要使學生學會熟練地運用語言進行人際交流,而且要體現對學生人格、個性、精神世界的關懷。隱喻教學將為語文課程工具性、人文性功能的發揮提供東風之便。
(一)樹立隱喻教學意識,意識是行動的前提
學校教育中,語文教學多停留在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的訓練及語文知識傳授的工具性層面,忽視語文學科對學生情感陶冶、思想啟發的人文性、思想性特點。不管是作為修辭手法或是思維模式存在于語文教材中的隱喻現象,對激發學生聯想、感受、理解等能力有所助益,引導學生感受隱喻修辭之美、隱喻思維之廣之深,在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同時也促進了學生認知的深化。
(二)重塑隱喻教學觀念,觀念轉變行為才能改變
隱喻是人類將某一領域的經驗用來說明或理解另一類領域的經驗的一種認知活動,在語言和認知之間發揮橋梁作用。正如尼采所說:“人的認識原則上是隱喻性的。隱喻不只是表達手段,也是重要的思維手段,它‘加長思想者之手,使之能企及遙遠、渺茫事物的概念。”隱喻有助于延展認識的廣度、思考的深度,使深度學習、深度思考得以發生。從我們的語文教學實踐中不難看出,教師多注重修辭教學,忽視通過修辭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的認知發展。
(三)磨煉隱喻教學實踐能力,教育教學本身是實踐性的,隱喻教學能力必定要在實踐中提升
語文的教學、學習離不開閱讀。所以,首先通過閱讀發現隱喻內容。由于學生生活經歷及文字感悟力有限,對文本的理解僅停留在字面意思,難以透過隱喻看到文字背后的含義。教師應深入挖掘教材,通過仔細、深入閱讀,引導學生體會、領悟隱喻的內涵。其次,創設情境解讀隱喻。隱喻又稱暗喻,不同于明喻的容易察覺,隱喻往往暗藏文字當中,而且語言表達常不能及。因此進行隱喻講解,應首先進行知識背景介紹,創設恰當情境,情境的創設需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做到能夠觸發學生以往經驗、引發學生思考。再次,通過對話激發學生潛能。有學者指出語文教學的本質內涵就是對話。“相互作用的對話”是優秀教學的本質性標識,因為“對話”是思想的“平行交流”,是對世界“發表意見”、是實現“自由的實踐”。蘇格拉底的“產婆術”就是通過不斷的對話追問(詰問)中使其學生意識到自己的無知,然而其對話過程也是學生思考的過程。教師通過對話,逐步將學生帶入隱藏在文字背后的更加深刻的世界,理解隱喻的真正內涵。文字的神奇、隱喻本身的啟發性,常常能夠自動引起對話,讓人陷入思考之中。
三、結語
教育傳統重知識傳授,對隱喻思維關注較少。而情感表達、人際交流、認識的深入、創造性的增強都得益于隱喻思維的發展。同樣,語文教學如果只重視客觀知識傳授、邏輯分析,這不符合人類認知規律,也會削減語文學習的意義和樂趣,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將大打折扣。相比于客觀性、確定性,千變萬化的語文教學往往更難把握。對于隱喻的語文教學還需教師結合自身教學風格、學生特點、教學內容等,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借助隱喻教學發揮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功能。
參考文獻
[1]高維.教學隱喻的分類芻議[J],教學月刊(中學版下),2009(9).
[2]徐默凡.從比喻到隱喻—隱喻理論與語文教學實踐[J].語文學習,2009(1).
[3]保羅·弗萊雷.被壓迫者的教育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路忍忍,女,1989年生,山東菏澤人,陜西師范大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