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永
[摘要]國內校園青春電影講述的多是愛情故事,電影中的主人公承受著高考、生活和就業的壓力,生活在本能沖動和現實壓力的夾縫中,他們的抗爭在強大的現實面前顯得軟弱無力,最后不得不放棄自己的愛情。本該綻放的青春在現實中過早地枯萎,成為悲傷的記憶。只有與年輕人息息相關的社會問題、教育問題得到解決,校園里的愛情與現實的沖突才能得到解決。國內校園青春電影在反映現實這一點上是成功的,但同時也存在人物性格單一和勵志成分不足的問題。
[關鍵詞]青春電影;愛情;沖動;壓抑
青春是美好的。年輕人總是充滿活力,充滿幻想,盡管偶爾也會因為犯傻而顯得無知和莽撞,甚至會出現精神病學中提到的“青春期癡呆”,但青春確實是人生中的黃金時代。不管怎樣的青春,都是最值得回憶的。青春總是充滿著各種沖動,最主要的是性沖動,在文明的社會里它表現為愛,愛除了性沖動還飽受著文化因素的影響,同時它也不是單純的生理追求,而是還包含著復雜的心理感受。現實總是出現在愛的沖動的對立面,對愛構成壓制,使年輕人不能不顧一切地去愛,伴隨著愛的還有委屈、郁悶、無奈……國內的校園青春電影以藝術的方式對這一現實做出了深刻的反映。
一、高考的壓力與愛的萌動
十七八歲的年輕人正處在青春期,談戀愛也許是他們最強烈的渴望,但高考制度卻是懸在他們頭上的一把利劍,許多年輕人為了考入一所理想的大學,不得不暫時放棄談戀愛的權利,讓愛的沖動升華,使之成為學習的一種動力——等到上了大學再談。而少數不甘屈服者聽命于愛的沖動,最終也只能落得個名落孫山。《同桌的你》中,林一從見到周小梔的那一天起就喜歡上了周小梔,為了周小梔和班上的同學打架,周小梔摔傷后每天送周小梔回家。周小梔也喜歡上了林一,兩個人之間有了愛的萌動。林一為了和周小梔在一起,選擇自己并不擅長的文科,盡管老師力勸林一不要學文科,林一最終還是選擇了文科。周小梔被深深感動。為了高考,兩個人約定如果考入同一所大學,就正式確立關系。愛的沖動被短暫壓抑,但卻得到了升華,林一考入了廈門大學。周小梔為了和林一在一起放棄了去北大的機會,也去了廈門大學。這是多讓人感動的故事。可最終誰也沒想到,兩個人會在大學畢業后分手。《匆匆那年》中,陳尋對方茴的愛一開始只是出于好奇,后來在班級活動中兩個人有了越來越多的接觸,并萌生了愛意。陳尋因為方茴而和社會上的青年打架,并了解到了方茴過去的不幸遭遇,這反倒加深了兩個人的感情。兩個人的事情被發現后,學校找方茴談話,方茴的父親也竭力阻撓。另外高考臨近,兩個人逐漸疏遠,但內心還是想著對方。高考的時候,陳尋為了能和方茴考入同一所學校,故意不答一道13分的大題,犧牲可謂巨大。最后,兩個人終于走入了同一所大學。可恐怕連陳尋自己也沒想到,自己居然會愛上別的女孩。《左耳》中,由于高考壓力的存在,李珥不敢向心上人許弋表白,而尤他也不敢向心上人李珥表白。后來在讀大學時李珥和許弋相遇,談了一次短暫的戀愛,但那并不是李珥想要的愛情,兩個人于是分手。《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鄭微為了和林靜走到一起,考到了林靜所在的大學,但林靜已經“出國”。鄭微和林靜的愛已經不復存在,剩下的只有悲傷的回憶。
誰也不知道什么時候會愛上一個人;誰也不知道愛情什么時候會來。愛上一個人,就該向他表白,同時允許他拒絕;愛情來的時候,就該去擁有,不該等到失去時再去嘆息。把愛情由高中推到大學,雖然是理智的決定,但卻很容易使愛情過了保鮮期,變了味道,或者因為環境的改變而不復存在。高中有高中的愛情,大學有大學的愛情,二者不可同日而語。在高中階段,是否該為了愛不顧一切呢?在《青春派》(2013)中,主人公居然在高考前五天,拍畢業照的時候,大膽地向心中的愛人黃晶晶同學表白,雖然得到了極其短暫的愛情,卻意外負傷,高考中名落孫山,不得不花一年的時間復讀。在《青春派》中,撒老師有句話很耐人尋味:“不苦不累,高三無味;不拼不博,等于白活。”在高考制度的高壓下,高中階段的愛情注定是無法開花結果的,除非放棄高考。這不是年輕人的錯,而是高考制度的必然。對于有志于考上一所好大學的高中生而言,愛情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于是出現了一個高考制度下特有的青春期現象——愛情推遲。然而,到了大學就沒有壓力了嗎?就可以盡情地談戀愛了嗎?
二、生活、就業的壓力與愛的選擇
本以為上了大學就可以盡情談戀愛的年輕人發現,學習的壓力依然存在,除此之外,還多了生活和就業的壓力。《同桌的你》中,周小梔為了和林一一起過英語四級,每次只給林一幾分鐘的談戀愛時間,這只是大學學習壓力的一個縮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陳孝正迫于生活和就業的壓力,不得不一邊學習一邊打工。為了有一個好的未來,又不得不和自己并不真心喜歡的副校長的女兒在一起“談戀愛”。最后,在人山人海的招聘會上,面對強大的就業壓力和并不光明的未來,他選擇了深愛著他的副校長女兒的建議,放棄鄭微,去美國留學。《左耳》中的張漾迫于生活的壓力,一邊自己創業,一邊和自己并不真心喜歡的蔣姣在一起,但最終還是選擇分手,而且再也沒有在大學里談戀愛。
放棄自己喜愛的人,與自己不愛的人談戀愛,這都是違背人性的事情。而當代大學生中卻有這樣的人,他們迫于生活和就業的壓力,不得不出賣自己的愛情。這樣的人確實應該受到譴責,但如果不是迫于生活和就業的壓力,誰會做這樣的選擇呢?要解決大學生整體的就業問題,單靠大學生自身的努力是不可能的。因為大學生就業問題,同時也是教育的問題、社會結構的問題。只有經濟結構合理,經濟平穩發展,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有效對接,當代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唯其如此,才能把大學生從巨大的就業壓力中解放出來,使他們能夠盡情地釋放自己的青春熱情,享受青春,享受愛情。反之,如果社會問題得不到解決,教育問題得不到解決,則有可能導致大學生的心理扭曲,使他們的愛情成為生活和就業壓力的犧牲品。有兩種人可以免受學習和就業壓力的影響,一種是聰敏能干、學習不費力且成績很好的人,對這種人而言,就算他們不找工作,工作也會找他們,但這種人在大學生中只是極少數。另一種是心理素質超好的人,他們能處理好學業、就業和感情的關系,這種人也少之又少。至于那些“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由于身份特殊,并不在討論范圍之列。
三、青春狂想與狂想青春
有壓抑就會有反抗,抑或升華,不然就會成為病態。但在強大的現實面前,大學生的反抗往往是無力的,甚至看上去是幼稚的。《青春派》(2013)中,居然的反抗雖然獲得了短暫的成功,但代價卻是花費一年的青春去復讀。《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陳孝正在遇到鄭微前,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學業和前途上。遇到鄭微后他一點點地被鄭微的純真、率直所打動,然后終于鼓起勇氣和鄭微大膽地談起了戀愛。但最終還是屈服于就業和生活的壓力,放棄鄭微選擇出國。他們的愛欲都沒有在現實中得到滿足。現實中不能滿足的愛欲,最容易躲到幻想中去滿足,于是有了《夏洛特煩惱》的誕生。夏洛在高中成績很差,走入社會后也一事無成,還得靠妻子來養著他。但他也渴望得到愛情和成就,這是深藏在他內心的潛意識。于是,在高中心上人婚禮的刺激下,在酒精的刺激下,他通過夢的形式滿足了自己的欲望:事業、愛情雙豐收。他夢到自己陰錯陽差地成了大明星,有成就,有地位,有金錢,成了無數人的偶像,贏得了高中心上人秋雅的愛情。在夢中,他最終選擇的是馬冬梅——曾被他忽視、嫌棄,卻真心為他付出一切的女人,這是在夢將醒之際,夏洛清醒意識的折射。弗洛伊德認為:夢是愿望的滿足;文學是性欲的升華,在文學作品中男性主人公往往在事業上取得成就的同時,也贏得了心上人的愛,這是一種典型的升華方式。夏洛的夢居然和弗洛伊德理論完全吻合。這里并不想探討弗洛伊德的理論,只是想說明夏洛的夢至少在心理上是真實的。這樣的夢許多年輕人都做過,這是現實壓抑的折射,只有當這樣的夢不存在時,才說明青春沒有受到壓制,教育和社會沒有給年輕人施加過重的壓力。青春就應該充滿幻想,甚至是狂想,那是因為年輕人對未來充滿期望;如果青春中有太多對愛情的幻想,則說明愛在現實中不能得到滿足,甚至被人為地壓制。當青春的愛欲不能得到滿足,就只能青春散場后,而立之年或不惑之年時,回過頭來狂想青春。遺憾的是,青春狂想曲應該在正值青春時演奏,而不該在青春逝去后回響。
四、勢單力薄的青春與強大無情的社會
中國大學生在經濟上一般要依靠父母;知識主要來源于書本,有些知識恐怕這輩子也用不上,但卻不得不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學習;對于社會,大多數大學生了解的只是表層;對于情感和性,國內的教育基本上是缺失的……中國的大學生還不是真正獨立的個體,他們還沒有為愛情,為走向社會,做好準備,他們有的是青春——勢單力薄的青春,這青春在現實面前顯得過于脆弱。再來看看強大的社會,父母的權威、教師的權威、學術的權威……這些權威的存在使得中國的大學生普遍缺少自主意識、創新意識,對教育和社會的缺陷缺少認識,對現有的教育和社會制度采取更多的認同態度,而不是鼓足勇氣沖破它們不合理的束縛,使自己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使青春綻放出奪目的光彩。社會不可能在短期內取得飛躍的發展,就業形勢不可能在短期內取得好轉,這是任何社會力量都無法改變的事實。勢單力薄的青春該如何面對這強大無情的社會?在國內的校園青春電影中,我們看到了他們的抗爭。他們中有為了考入理想大學而選擇復讀的高中生,他們用一年的青春換回失去的機會;有為了愛情寧愿放棄更好的機會的大學生,盡管他們未必能收獲愛情……他們用勢單力薄的青春對抗著強大無情的社會,他們未必成功,但正因為他們倔強地抗爭著,才使得青春有了意義,值得懷念。
五、成就與缺陷
近幾年校園青春電影的崛起,賺足了票房,賺足了眼球,推動了國內電影市場的發展,豐富了國內電影的類型,推動了校園青春電影作為一種類型片的迅速發展,使以往被忽視的校園生活得到了反映,擴寬了電影表現的領域,《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左耳》《同桌的你》是這方面的代表。近幾年校園青春電影的成就無論如何都是不應該被忽視的。當然,這些電影也存在著缺陷。首先,電影中人物性格比較單一,缺少立體感。比如《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的陳孝正最主要的性格特點就是功利、自私,他為了自己的前途可以背叛愛情,出賣自己。但同時他卻對學習和工作一絲不茍,對愛情充滿渴望。在后一方面,電影中表現得不夠充分。另外,《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的阮莞、朱小北,《左耳》中的李珥、蔣姣等人物的性格也都過于單一。
其次,國內校園青春電影的最大軟肋是缺少真正勵志的形象。青春的最大特點就是精力充沛、充滿活力和斗志,有創造力,有不向困難低頭的不服輸精神。在現實中,一定有一些學生能克服各種困難,最終取得成功。而在電影中,表現得更多的是主人公在現實面前一次又一次地低頭,即便是最倔強的抗爭者,最后也沒有取得多大的成就。比如《左耳》中的張漾,強壯、勤奮,敢于放棄富有的女友,自己創業開網店,但成就并不算高。再比如《青春派》(2013),反映的是高考復讀生的學習生活,本該以學習生活為主線,但影片卻過于注重對高中生感情生活的表現,使整部影片失去了勵志的激情。和美國的一些青春題材電影相比,國內校園青春電影的勵志成分確實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