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程
(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出版社,北京 100081)
基于大數據分析的專利價值評估體系構建研究
李程
(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出版社,北京 100081)
摘要:本文介紹了專利價值評估體系的概念和國內外現狀,提出了評估指標體系構建的原則,從評估指標的大數據分析入手,構建了“總-子-分”3層架構的評估模型,即以“法律、技術和經濟”三方面為一級指標、“專利保護范圍、專利穩定性、專利技術質量、專利技術應用性、市場、競爭、申請人因素”等7方面為二級指標、可量化的81個細分指標為三級指標的體系,并闡述了依據這一體系進行專利價值度計算的方法。在大數據基礎上對指標進行量化之后,就可以根據這一體系和計算方法,快速、大規模、定量地對專利進行評估,對于項目篩選、投資決策、專利商用化有很好的幫助作用。
大數據;專利;價值評估;體系;量化
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創新引領發展的趨勢更加明顯,知識產權制度激勵創新的基本保障作用更加突出。黨中央明確要求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加強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2015年國務院《關于新形勢下加快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化知識產權領域改革,促進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提升產業國際化發展水平,保障和激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專利是知識產權(專利、商標、版權)的三大主要部分之一,兼具法律、技術、經濟屬性。在法律方面,專利權賦予了權利人的獨占實施權利;在技術方面,專利公開了發明創造的內容,這就為技術的實施和商用化提供了基礎;在經濟方面,這也是專利屬性中尤為重要的一面,權利人通過專利技術的商用化,如專利許可、專利轉讓、專利質押、專利入股、專利信托、專利擔保、專利保險等,參與市場中的資本運作,從而使專利價值最大化。
專利商用化的前提是專利價值的評估。如果不能對專利的價值進行有效評估,其經濟價值就成為“空中樓閣”。專利價值的有效評估是形成一個健康、有序的技術應用和推廣體系以及高效、活躍的專利交易運營體系的關鍵環節。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在專利價值評估中采用什么指標?為什么用這些指標?這些指標之間的關系是什么?怎么合理使用這些指標?……因此,建立一套科學、嚴謹、完善、可量化的指標體系,是開展專利價值評估的基礎性工作。
“專利價值評估指標體系”是指一套能夠反映所評價專利價值的總體特征,并且具有內在聯系、起互補作用的指標群體,它是專利在交易中的內在價值的客觀反映。目前專利價值評估體系主要有以下幾種:
1. PVD指標
國家知識產權局2011年委托中國技術交易所進行了研究,提出了專利價值度(Patent Value Degree,簡稱PVD)的概念,即相對表征專利自身價值大小的度量單位,并設計了PVD指標體系。這一指標體系包括3個維度,即法律價值度、技術價值度和經濟價值度。在3個維度下,劃分了18項指標。法律價值度分析從法律的維度評價一項專利的價值,包括專利穩定性、實施可規避性、實施依賴性、專利侵權可判定性、有效期、多國申請、專利許可狀態等。技術價值度分析從技術的維度評價一項專利的價值,包括先進性、行業發展趨勢、適用范圍、配套技術依存度、可替代性、成熟度等。經濟價值度分析從市場經濟效益的維度評價一項專利的價值,包括市場應用、市場規模前景、市場占有率、競爭情況、政策適應性等。PVD的主要應用方法是根據檢索報告、行業分析報告以及其他材料,對指標項逐個打分、加權匯總之后,形成對專利價值進行衡量的一種標準化統一度量——專利價值度。由于專利價值分析體系涉及人工打分機制,存在主觀傾向影響分析結果的可能,因此,該體系通過建立嚴謹的流程管理,比如制定了《專利價值分析體系操作手冊》,最大程度上降低主觀因素的成分,保證體系的科學性和權威性。
2. IncoIndex指標
這一指標體系是由一家專注于知識產權領域的IT公司-合享新創公司提出的。其對核心專利或有價值專利的理解主要集中在3個方面:技術穩定性,技術先進性,保護范圍。主要有9項指標:有無訴訟、質押保全、復審請求、無效宣告請求、許可轉讓行為,被引用次數,研發人員數量,權利要求個數,專利族數等。雖然合享新創曾經以此體系對部分上市公司的創新能力進行了評價,但目前在其官網上表明系統還處于開發調試階段。
3. CHI指標
此指標來自《華爾街日報》的專利記分卡,主要關注某一產業內的專利情況,統計指標涉及專利授權量、產業影響力、研發強度、技術強度、科學強度等,并且按照技術強度和科學強度對某一產業內的機構進行排名,給出了綜合考慮專利組合的規模和質量后的專利實力對比結果。其主要指標包括4方面6個指標:(1)質量:包括技術強度和產業影響力。技術強度是結合數量和質量因素對某一機構專利組合實力的總體評估結果,是專利組合的排名依據之一。產業影響力指某一機構專利組合對后續技術創新的影響程度,通過專利被引用數據計算得出。(2)數量:專利授權量。(3)科學:包括科學強度和研究強度指標??茖W強度用來衡量企業利用科學研究成果構建其專利組合的程度,也是專利組合的排名依據之一。研究強度指某機構專利組合中科學關聯度高于行業平均值的專利數量程度。(4)速度:創新循環周期指標,用于衡量專利或專利組合所基于的現有技術的新舊程度。
4. IEEE指標
《IEEE SPECTRUM》期刊于2013年10月發布了IEEE(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專利實力記分卡(Patent Power Scorecard)。專利實力記分卡根據專利實力指數排名,其綜合考慮了專利組合的數量和質量,包括5個指標,比如專利數量及其增長情況、技術影響力(引證次數)、技術原創性(專利組合所引用的專利技術的領域寬泛程度)和技術擴散性(普及性)相關的指標體現的。專利實力指數=專利數量×專利增長指數×技術影響力指數×技術原創性指數×技術擴散指數。
5. Ernst指標
該體系來源于專利投資組合理論,是運用專利數據進行技術投資組合的方法,也可用于對專利資產水平的評價。它是由德國學者Holger Ernst于1998年首次提出的。Ernst包括18個指標:專利活動指數、技術占有率、研發重視度、共同合作密度、專利授權比率、技術范圍、國際范圍、引證頻率、平均專利品質、專利強度、技術占有率、相對技術占有率、有效專利占有率、美國專利占有率、引證率、平均專利品質、相對成長率、相對成長潛力率。通過企業在某領域的專利申請量評估公司的專利活動,用專利活動數量與總申請量的比值評估該公司的研發重點,已獲得審批的專利數量與專利活動數量的比值評估已經獲得批準的專利份額,通過IPC多樣性計算企業的技術范圍,通過專利族規模評估其國際影響范圍等。
6. IPscore指標
歐洲專利局(EPO)在2015年9月比較了專利價值評估定性和定量方法的差異,介紹了利用EPO的資源進行專利價值評估的方法,包括盡職調查法和評級法。其中評級法利用等級評測對某項專利或技術的不同方面進行評估,包括市場條件、財務和技術因素、法律狀態及戰略目標。EPO介紹了一款軟件工具IPscore,它利用40個評估因子對用戶提供的專利信息進行分析,得出價值評估結論,并以圖表的形式呈現。IPscore可以幫助用戶決定是否應該對某項技術提出專利申請、怎么提出申請以及了解與之密切關聯的在先專利。
7. OECD指標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使用3類指標對專利進行評價:國家分析指標、產業層級分析指標、企業層級分析指標。國家分析包括對跨國及各國跨產業申請的專利,產業層級包括技術獨立性分析、專利與R&D指標、專利與創新指標、經濟績效指標,企業層級包括專利與公司策略、專利申請與企業結構、技術關聯性。該組織的指標體系沒有進行量化,需要全人工分析判斷。
8. PLX指標
美國PLX軟件公司采用兩個量化值評價專利技術潛在的應用范圍。以一件專利所引證的專利所屬分類數除以引證專利總數考察該專利的原創性,采用引證該專利的專利所屬分類數除以被引證專利總數考察該專利的普遍性。不過方法所涉及到的評價角度不夠全面。
以上介紹了國內外主要專利價值評估體系。實際上,目前市面上已經出現了10多種的專利評估指標體系,并且還在進一步發展。在專利商用化日趨活躍的大勢下,專利指標評價體系的探索已成為當前知識產權領域重要的研究內容,但目前大多數體系還存在以下幾方面的不足:
(1)缺乏層次結構。很多指標體系并沒有將具體的指標項“分類、分層、分主次、分權重”地進行系統組織,更像是各個指標項的堆砌,造成看似指標很多,疊加起來卻不科學合理,與實際感受不符。
(2)指標零散重復。有的指標在不同的維度中重復應用,又不能完全代表這個維度的特征,造成了這一指標作用的盲目放大,以至于某些指標項稍微一動,會導致評價結果大相徑庭。
(3)無法量化應用。很多指標無法從數據中得出或者挖據出,而是靠人為打分或評價,而打分者的經驗、專業知識、理解或者判斷不同,造成了評價結果的巨大差異,反而引起了無謂的爭論。這種隨意性也不利于指標體系的標準化和推廣傳播。
(4)缺少數據支撐。在很多指標體系當中,需要一些審查流程數據或者非知識產權數據,比如日本的PCI指標中就使用了該專利文獻在日本特許廳被申請調檔的次數。有的指標也包含了研發經費投入、企業經營狀況、行業產業數據等其他非專利領域信息數據。這類數據要么沒有充分公開,要么在其他機構手中,無法有效獲取和互聯互通,導致指標的“虛化”。有的即便有數據,但由于數據沒有標準化,應用起來也很困難。
(5)缺乏實踐驗證。雖然這些指標對某些領域的專利或者公司進行了評估分析,但畢竟選擇的范圍還是極其有限的,更多地是停留在理論研究層面,未對專利進行全量分析,還不能以大數據樣本從實際中獲得驗證。
大數據時代,海量信息的存儲、獲取、挖掘、分析、運用正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改變著社會模式和人類生活。大數據的核心價值在于分析,對于專利評估而言,目前的專利大數據具有相當的條件來支撐。一是目前我國的專利大數據已經克服了“信息孤島”,形成了統一的格局;國家知識產權局從2010年開始了全電子化審查,全國所有專利數據都進行集中處理、加工和發布。二是專利數據的量足夠大,我國已經連續5年成為全球專利申請量最多的國家,并且還以每年大約20%左右的速度遞增;目前國家知識產權局已經收集了全球超過1億條專利數據。三是數據進行了標準化處理,這些專利大數據按照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和我國的知識產權行業標準,進行了數字化、結構化、標準化處理,使其應用更加便利。四是專利數據兼具技術(比如發明內容)、法律(比如法律狀態)、經濟(比如許可和轉讓情況)的特性,如果基于專利大數據分析建立專利價值評估體系,再利用數學模型進行大數據計算,就可以以自動化的方式評估專利價值,快速、定量地給企業、權利人和投資機構提供參考。
在專利價值評估體系的構建中,除了要遵守常規的全面性、系統性、可操作性、時效性、獨立性及可擴展性等原則外,筆者認為為了體現大數據的優勢,還要遵循以下原則:(1)客觀性原則。指標的設計應該是客觀的、合理的,避免主觀臆斷或隨意搭配。數據對于指標的反映應貼切妥當,沒有歧義。(2)可量化原則。所有指標都可以用數據直接衡量,或者通過數據的計算獲得,也就是最終的評估值是一個量化的數值。(3)層次性原則。指標體系結構應具有層次,一個指標可以分解為若干個子指標,構成樹形結構,逐層細化,層層遞進,有統有分,相得益彰。(4)平衡性原則。通過指標權重值的合理設計來平衡總體指標體系,不至于使某項指標過于要害,從而使評估結果產生不合理的偏差。另一方面,針對不同技術領域特征或其他要素,也可以通過權重值的調整,使之更趨于合理的價值。
考慮以上原則后,筆者將評價指標體系分為“總-子-分”3層:第一層,包括法律、技術、經濟3方面;第二層,將第一層指標分別分解成為7個子指標,包括專利保護范圍、專利穩定性、專利技術質量、專利技術應用性、市場、競爭、申請人因素等;第三層,將第二層部分指標繼續分解成81個細分指標(括號中的數字),見表1。

表1
這個指標體系的計算方法是:首先計算出最下層指標的分值,這些分數經過加權匯總后,即可得到上一層指標分值,以此類推,最終可得到專利價值。每層指標的計算方法如下:

Z為上級指標項,Y為下級指標項,X為其權重,i為指標數。而且對于各個指標項Y,都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得出可以相加的數值。通過這一體系和計算方法,可以在大數據的基礎上,計算出每個專利的價值度分值(在0~100之間),既直觀、量化、易懂,又適于計算機大規模計算。這一模型采取了“總-子-分”的3層架構,每一層通過大數據分析、選取了可量化的指標反映專利的價值度,并通過權重系數的設計平衡指標之間的利害關系,構建了新的專利價值評估體系。
在知識經濟時代,專利商用化已經成為企業競爭、獲利的利器。本文在對專利價值評估體系的構建研究中,介紹了專利價值評估體系的概念和國內外現狀,提出了評估指標體系構建的原則,從評估指標的大數據分析入手,構建了以“法律、技術和經濟”3方面為1級指標、“專利保護范圍、專利穩定性、專利技術質量、專利技術應用性、市場、競爭、申請人因素”等7方面為2級指標、可量化的81個細分指標為3級指標的體系,并闡述了依據這一體系和大數據進行專利價值度計算的方法。在大數據基礎上的對指標進行量化之后,就可以根據這一體系和計算方法,快速、大規模、定量地對專利進行評估,甚至可以用于自動智能評估,無疑對于項目篩選、投資決策、專利商用化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時,也應該看到,專利價值評估體系構建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比如文中所述的體系結構、指標選取、權重分配等,都還可以做進一步地深入研究??傊?,隨著大數據分析技術和專利價值評估理論的發展,專利價值評估一定能越來越準確地反映技術的價值,為創新創業和經濟發展提供有益的幫助。
[1]徐向陽,滕波.專利價值分析體系的全方位解析[J].中國知識產權雜志,2012(8):9-17.
[2]劉振玲,陳玉華.大數據時代的專利權價值評估[J].中國知識產權報,2015(12):19.
[3]孫濤濤,唐小利.核心專利的識別方法及其實證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2(2):80-84.

?
TP31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