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會平
望都縣黑堡中心小學
?
怎樣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
劉會平
望都縣黑堡中心小學
閱讀是心靈交流的過程.是人類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對提高學生的素質,健全學生的心靈、人格有著重要作用。因此,加強閱讀教學,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培養學生獲得知識的有效途徑;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語文教師重要的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那么,怎樣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呢?
葉圣陶先生曾說,“養成閱讀書籍的習慣”是語文教學“懸著”的“明晰目標”。“凡是好態度和好方法,都要使它化為習慣。只有熟練得成了習慣,好方法才能隨時隨地應用,一輩子受用不盡。”
小學生應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主要有:由教師強迫變為我要讀書,我愛讀書;能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遇到不理解的詞語,不認識的字能主動利用工具書;勤問,勤思:真正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培養好習慣,光提要求和講解無濟于事,還要多督促,勤檢查。養成了這些好習慣,可以說就是培養語文學習習慣的過程;就是培養自學能力的過程;各種語文學習習慣一經養成,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不須教就實現了
1.指導預習,教方法。
因為預習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一個重要方法,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所以,課前我教給學生預習方法:讀熟課文,要求達到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邊讀邊想,讀后能比較準確地回答出課文的主要內容;要借助字典認字,理解詞語。要求學生在讀熟就基礎上寫出自己讀懂了什么,記下自己的問題,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讓學生按上述預習方法,學習課文,當學生熟讀課文,說出課文主要內容,并借助字典認字,理解詞語,把不理解的句子劃上記號以后,再讓學生回顧剛才的學習過程,讓學生自己歸納出預習的方法和步驟。這樣,在課堂上指導三、四篇課文,學生就基本掌握了預習方法和步驟。
學生課前做了充分預習,不僅提高了教學效果,也為大量閱讀創造了條件,而且學生通過預習,掌握了預習方法和步驟,提高了自學能力,使閱讀起步訓練有了一個很好的開端。
2.上好精讀課,教給學法。
小學閱讀教材是按單元分組的形式編寫的。教學時,要抓住本單元本組的訓練重點,以精讀帶略讀,以課內帶課外,以一篇帶多篇,有重點、有計劃地訓練學生,逐步提高學生獨立閱讀能力。因此,要用主要精力上好精讀課,教給學生讀書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1.閱讀教學首先要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著它的內容和形式,語言也不例外。語言的內容和形式是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是無法割裂的。因此閱讀教學中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就有了兩層意義,一是理解語言文字的內容,二是理解語言文字的形式。
理解語言文字的內容,是閱讀教學的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理解語言文字的內容,不能簡單地認為就是單純的對內容的理解,學生從中受到的教育其實是多方面的。在諸多的理解過程中,學生不但接觸到了作者所描繪的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還體會到了作者的深刻思想和美好豐富的感情,這對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增長他們的見識等都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在這樣的理解過程中,學生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都將得到發展。
2.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要重在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和語言的表現形式。
在閱讀教學中,理解內容僅僅是理解語言的一個方面,理解語言還有著另一個方面,而且是更重要的一個方面,即對語言表現形式的理解。學生的閱讀在經歷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的過程之后,還應該從語言文字的運用角度,對課文作進一步的閱讀理解。
要提高閱讀能力,光靠課堂教學幾十篇課文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通過閱讀教學,激發學生在課外主動找讀物看的興趣。因此,激勵學生廣泛閱讀是提高閱讀能力的途徑。平時,教師要注意適當地介紹符合學生接受水平的讀物讓他們閱讀。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啟發學生運用教學中學到的閱讀方法進行閱讀。學生廣泛閱讀,必能豐富知識,開拓思路。無疑是培養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好方法。
信息時代的到來不僅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如今社會要求學生有很強的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因此這也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要求。《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搜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將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提上了日程,提出了要引導學生利用閱覽室、圖書館、網絡等查閱資料,并在教學設備中對學校的硬件建設作了具體的要求。
利用多媒體還可以豐富學校的閱讀氛圍。如:校園網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大大提高了學習效果,拓寬了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閱讀是學生以及所有人提升自身素質,提高能力的最佳方式。這就要求我們應當按照事物發展的規律,既要重視課內語文教學又要抓好課外閱讀。教師在日常學習中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以及行之有效的閱讀技能和技巧,我相信學生的閱讀能力一定會在短時間內得到提高。
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方法、循序漸進的訓練,注重讓學生在閱讀中培養興趣,在閱讀中發展語言能力,在閱讀中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潛能,提高學生自學語文的能力,并著眼于學生的未來,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