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艷
摘 要: 職業教育課程方案評價是現代職業教育課程理論與實踐亟待解決而又很難解決的一個問題。職業教育課程方案的評價研究,既有理論價值,又有應用價值。本文的研究目的,不僅旨在推動與促進當前國內職業教育課程理論研究領域的擴展,更希望為當前如火如荼的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實踐提供評價的應用理論與方法技術等方面的支持。本文分析了有關教育目的的三種主要觀點:知識目的論、完人目的論、社會目的論,論證了只有社會目的論才是科學的觀點。
關鍵詞: 知識目的論 完人目的論 社會目的論
自從20世紀中期以來,為了適應戰后社會發展的需要,世界各主要國家如火如荼地展開了教育改革的浪潮[1]。教育改革的內容遍及各個方面,其中課程設置一項是改革的焦點和重點。課程設置的關鍵,最直接的就是教育目的問題。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主要有三種觀點:知識目的論、完人目的論、社會目的論。那么孰是孰非呢?
1.知識目的論
知識目的論認為,“要把教育建立在知識的本質及其重要性的基礎上,而不是建立在兒童的偏好、社會需要或政治家的意愿基礎上”[2]。為此,課程“必須根據知識本身的狀況與邏輯來組織”。
知識目的論,從其產生來說,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對社會的巨大推動作用是顯而易見的。特別是近代中國,備受欺凌,幾近亡國,究其原因,人們最直接的感受首先是中國在科學技術上的落后。因而無論在哪個國家,科學技術都在事實上成為學校教育的基本內容。
但是它的問題也產生了:第一,本來科學技術的教育是為了社會的發展,知識目的論雖然強調了科學技術的重要性,但把科學技術教育本身當做最終目的。第二,科學技術的體系是十分龐大的,可以說浩如煙海,任何人終其一生都絕對無法完全掌握;更何況學生在校時間短,時間和精力有限[3]。這樣課程設置必須要對科學技術體系中的各部分有所取舍、有所輕重。
基于以上幾點,知識目的論的弊端可以說是非常明顯的。我們今天要進行的教育改革包括課程改革,主要不就是針對知識目的論來的嗎?
2.完人目的論
完人目的論注重學生本身的個性發展,主張尊重學生本性和學生的需求,認為學校教育的職能是把人“充分地培養成為名副其實的人,而絕不能只是提供人力資源”。羅素說,我們不應當把學生當做手段,而應當把學生的發展本身當做目的。
完人目的論可以很好地糾正教育中泯滅學生情感、壓抑學生個性、束縛學生自由、侮辱學生尊嚴的惡行,糾正知識目的論或職業目的論的偏頗。但它的弊病也很明顯:第一,完人目的論仍就沒有解決教育的最終目的問題。實際上,培養完美的人的目的還是為了社會的發展。如果社會非常需要某方面的人才,但沒有一個學生喜歡做又該怎么辦?第二,完人目的論強調要尊重學生,它的假定就是學生天生是完美的,應該順其自然。但實際上學生都是普通人,都有弱點。假如徹底放任自流,學生們用于聊天、游戲、聽音樂、談朋友及睡懶覺的時間不會比提高品德、增加智慧、擴展技能的時間少。
正因為以上幾點,所以完人目的論才顯得十分蒼白乏力,盡管理論上講得十分誘人,實踐中卻很少有人去做,難道不該反思嗎?
3.社會目的論
社會目的論主張教育就是一種“生產性事業”,它的任務就是為社會源源不斷地提供合格的人才,為社會發展做出最大的貢獻。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教育發展與變革大多是在舒爾茨的“人力資本論”的指導下,以適應經濟發展需要、創造最大經濟效益為目標展開的。這個“人力資本論”就比較接近社會目的論[4]。
社會目的論的逐漸興盛是有深刻的社會根源的,第一,它能夠很好地解釋教育的本質。教育生產的產品是人才,教育的本質就是生產人才。第二,它能使教育獲得不竭的動力源泉。教育如何發展?根本上是要獲得社會的大力支持。如果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社會必然降低對教育的作用的評價,從而不愿意繼續投入或增加投入。現在學生們對社會力量辦學所開設的每門課程幾百元,甚至幾千元的技能培訓班(如計算機、服裝、烹飪、駕駛等方面)趨之若鶩,卻對正規學校每門僅合幾元錢的課程故意曠課[5];社會辦學力量賺得盆滿缽滿,正規學校卻財力窮、人心散,這難道不發人深省嗎?社會發展不僅需要學生具有很好的專業知識技能,還需要有品德修養和健康,更需要有消費能力(包括物質和文化兩方面的消費能力)。簡單來說,社會發展需要學生具有較為全面的能力,即德才兼備。
尊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體現在課程設置上,就是在社會目的論的指導下,在對社會發展需求進行科學分析的基礎上,在適量設置必修課的同時,擴大選修課的數量。這個方法有個弊端,就是課程之間是有關聯性的,而通常學生的選修卻享有完全自由,這樣由于盲目容易造成支離破碎的狀況,但必修多了又容易死。因此另外一個較好的辦法是,實行套餐制(又稱模塊組合,modules),即根據需求的不同設立不同的課程組合,不同級別的必修課則根據需求不同包含于其中,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完成若干模塊組合,就可以合格畢業。這樣既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又保證了配套性。
參考文獻:
[1]單丁.課程流派研究[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392,393.
[2]高永宏,徐鯤.“五會”教育:更符合職業教育特點的教育[J].江蘇教育研究,2013(03).
[3]王運紅.中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職業教育(中旬刊),2013(01).
[4]鄭寶華.財政資源配置制度與新農村建設主體研究[J].云南社會科學,2012(06).
[5]張悅.稅務會計課程建設及人才培養方案淺析[J].商業經濟,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