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波?オ?
摘要:基礎教育不能一味強調自身的“獨立性”,一味關心自身的“專業性”,不能排斥其他教育層次,必須與其他教育層次的銜接,落實“學業評價”中基本要求,并和高等學校和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對接。通過有效的組織協調,充分發揮各種教育內外的可利用的資源、信息和條件,高效率的實現教育管理目標的活動過程。將基礎教育發展融入社會的發展與需求,融入國家的整體教育框架(體系)。
關鍵詞:基礎教育;其他教育層次;教育框架(體系);溝通銜接
目前,大家心知肚明的是:基礎教育非常重視“升學”——初中畢業生升入高中(特別是素質教育示范校)的比例越高越好,進入中等職業學校的比例越低越好;高中畢業生升入本科(特別是重點大學)的比例越高越好,進入高等職業院校(或考不上高校)比例越低越好。升學率的問題往往成為學校是否優質的關鍵。其他教育層次在招生時,一邊要抓住“尖子生”,一邊又“抱怨”生源質量。基礎教育和其他教育層次的沖突曠日持久。
究其原因,在于基礎教育相當排斥其他教育層次,一味強調自身的“獨立性”;而其他教育層次忽視基礎教育,一味關心自身的“專業性”。基礎教育和其他教育層次已經完全脫離了國家的整體教育框架(體系),成為既不“往來”又彼此“埋怨”的兩個“獨立領域”。在這種狀況下,各教育層次在各自領域里的所有改革最終都必定是徒勞的,所有的改革也必定是得不到社會認同的。
一、基礎教育不能排斥其他教育層次
基礎教育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是顯而易見的,而這種作用是在所有教育層次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從哲學的角度講,價值是兩各物體(事物)之間作用的結果,是實踐的產物。基礎教育過去沒能獨立,現在不會獨立,將來也不可能獨立。因為“獨立”就沒有了“價值”。
1.基礎教育與其他教育層次的溝通銜接不等于“應試教育”
從形式上看基礎教育處于其他教育層次的下端,似乎是“其他教育層次(特別是高等教育)的預科,高考流水線上的一個環節”。于是有人就簡單地認為:基礎教育事實上已日趨喪失了自身的獨立性,淪為高考的附屬物。其實從國家的整體教育框架(體系)的角度看,基礎教育就是其中的一個基礎部分,不是獨立的、完整的系統(或許只能稱為一個子系統)。基礎教育的這種定位與其是否是“預科”、“附屬物”和“流水線上的一個環節”沒有直接的關系,更不會直接導致“應試教育”的形成。
將基礎教育從教育體系中與其他教育類型(層次)割裂開來,成為游離于教育體系之外的“教育”,基礎教育就能邁向“素質教育”,體現基礎教育的根本價值了嗎?
“應試教育”之所以泛濫的關鍵是“勞動力”價格上的高度“離散”。高學歷就等于高收入,促使全社會追求“高學歷”。這種不合理的收入差距是造成“應試教育”的關鍵。對學歷的崇拜是“應試教育”的核心。為追求高額待遇而展開的學歷比拼,不是基礎教育的問題,而是社會問題。“應試教育”既不是基礎教育的特產,也不是基礎教育的特色,基礎教育沒有必要為“應試教育”承擔全部的社會責任。
2.基礎教育不能過于強調“獨立意思”,不能形成“功利意思”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鑒于教育在社會發展中的巨大作用,所以一旦出現社會問題,最終被“問責”的往往就是教育。鑒于基礎教育自認為在教育中具有突出的作用,所以一旦出現教育問題,最終被“問責”的往往又是基礎教育。鑒于教師在基礎教育的關鍵作用,所以一旦基礎教育出了問題,最終被“問責”的又必然是教師。
基礎教育何其苦?基礎教育的教師何其苦?基礎教育為擺脫這種尷尬的處境,天長日久就形成“獨立意思”,就需要強調“獨立價值”,就要告訴世人“諸多囧事于己無干”。另一方面,為從國家的整體教育框架(體系)擺脫“墊底”的定位,有必要討好整個社會,于是“功利意思”日益明顯。基礎教育雖沒有必要為“應試教育”承擔全部的社會責任,但必須承擔在“功利意思”下,為“應試教育”推波助瀾的責任。
基礎教育在國家的整體教育框架(體系)的定位是天然的,是不能改變的;基礎教育和其他教育層次的溝通銜接是必然的,是不可避免的。
二、基礎教育與其他教育層次的溝通銜接
1. “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內容要下移
高等教育是為社會各行各業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教育,培養目標正逐步關注不同學生的能力結構。目前高等教育大致有兩大類高校模式:一個重視學科性人才培養、另一個重視應用性人才培養。其中,應用型高等教育機構產生、壯大與完善最具活力。高等教育培養著更廣泛意義上的精英,幾乎包括所有經濟和技術組織中的領軍和骨干人才。
職業技術教育是培養生產、服務與管理第一線的高素質的實用型技術人才。其人才培養的價值取向是就業,它的最終目標是以職業能力為本位的。
高等學校和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中,一是在專業教育的基礎上加一些公民道德教育,也包括一些與人合作和社會實踐教育,這是所有高校都要做的;二是通過主輔修課程教學,在專業教育的基礎上進行一些學科結構上的擴展,這是大多數學校要努力的方向;三是通過厚基礎的教育,特別是文理貫通,拓展學生的思維方式,主要適用于那些不以本科教育為就業產品的大學。
總而言之,高等學校和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規格”是:具有人本意識、全局意識、未來意識,具有分析與決策能力、計劃與組織能力、演示與表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實踐與創造能力、處理壓力能力的人才。其中的基本要求完全可以下移至基礎教育。
2.“學業評價”的基本要求要落實
學業評價是指以國家的教育教學目標為依據,運用恰當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徑,系統地收集學生在各門學科教學和自學的影響下認知行為上的變化信息和證據,并對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水平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
“學業評價”中兩個重要的指標是“認知行為的變化”和“知識和能力水平價值判斷”。前者不是簡單的“認知評價”,后者不是簡單的“知識和能力判斷”,而是在認知、知識、能力等方面變化發展和水平與方向的綜合評價。落實學業評價的關鍵在于為學生的發展提供重要的依據和參考。
由于基礎教育不是直接為社會培養人才的教育層次,基礎教育畢業的學生必須進入職業院校、高等院校,才能將認知、知識、能力等方面的學習成果轉化為社會直接需要的實踐技能,從事某一特定的職業,滿足自身的存在和發展,為社會的現實和發展做貢獻。基于這樣的認識,基礎教育只有落實“學業評價”中基本要求,才能和高等學校和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對接,完成人才規格的要求。
三、基礎教育與其他教育層次溝通銜接的具體表現
1.基礎教育的辦學目標
由于基礎教育處于國家的整體教育框架(體系)的底層,所以基礎教育辦學目標事實上成為其他教育層次辦學的出發點。其他教育層次由于自身定位的差異要求辦學的出發點也是不同的,因而基礎教育辦學目標必須也是多元的。基礎教育辦學目標的多元性,決定了需要為不同的學生提供合適的教育,不光是現在接受者的教育,還有將要接受的教育。
這里帶來了一個問題,基礎教育辦學目標的多元化是否就會造成“應試教育”?造成了“應試教育”的根源是基于社會分配的基礎教育辦學目標的單一性(只有升學目標——高中或本科院校),基礎教育目標辦學的多元化反而是杜絕“應試教育”的有效途徑。
2.基礎教育的管理資源、信息和條件
教育管理就是管理者通過有效的組織協調,充分發揮各種可利用的資源、信息和條件,高效率的實現教育管理目標的活動過程。可利用的資源、信息和條件,不僅來源于教育內部的,更多的是來自于教育外部。
但是目前基礎教育管理的資源、信息和條件等主要還是來自于基礎教育內部,外部的東西少之又少,充其量是地域內的一些師范院校的資源、信息和條件,根本無法跳出基礎教育這個圈子。基礎教育與其他教育層次溝通銜接,并利用他們的管理資源、信息和條件,直接或間接地與社會發展的需求結合起來,才能辦社會需要的基礎教育。
3.基礎教育的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學與教相互作用過程中傳遞的主要信息,一般包括課程標準、教材和課程等等。由于課程標準體現的是認知、知識、能力的概述性要求,所以基礎教育和其他教育層次在教學內容上的溝通銜接首先是課程標準,教材的溝通銜接是其次的、從屬的、困難的。
事實上,基礎教育在課程既定之后,教師在教學中卻首先關注教材,其次才是課程標準。而其他教育層次則相反。基礎教育教材之所以往往是高校教材的簡寫本,問題就在于兩者間的只是教材的溝通銜接,而非課程標準(認知、知識、能力組成的整體)的溝通銜接。
4.基礎教育的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依據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并為教學決策服務的活動,是對教學活動現實的或潛在的價值做出判斷的過程。
教學評價的評價指標是由服務的對象——學生和其他教育層次決定的。自說自話式的評價完全沒有意義。基礎教育的畢業生不滿意,高一層次的教育不滿意,就是對基礎教育的否定。基礎教育的教學評價不能搞“花架子”,所謂的“自評”、“互評”或由主導基礎教育的專家、領導評,其作用與意義其實大家心知肚明。
四、基礎教育與其他教育層次之間的溝通銜接
談到基礎教育與其他教育層次之間的溝通銜接問題時會發現,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比較積極,往往是主動提出要和基礎教育的溝通銜接。可惜!相對高中,中等職業教育沒有優勢;相對本科院校,高等職業教育也沒有優勢,所以基礎教育“懶得”和他們溝通銜接。本科院校也不是不愿意和基礎教育溝通銜接,可是為避免成為高等教育的“預科”、“附屬物”和“流水線上的一個環節”,所以基礎教育又不敢“搭理”。
基礎教育目前的強調所謂“獨立價值”——似乎不獨立不能顯示其重要性,強調所謂的教師發展“專業性”——似乎只有基礎教育的教師才具有專業性。可能就是這種思維在作“怪”,使得基礎教育與其他教育層次之間難以溝通銜接。基礎教育自我封閉,主動地將自己“孤立”于國家的教育整體框架(體系)之外,“孤立”于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之外。
基礎教育發展的動力來自于社會的發展與需求,基礎教育發展的前提是融入國家的整體教育框架(體系)的,基礎教育必須和其他教育層次有效溝通銜接。
[參考文獻]
[1]柴彩霞《基礎教育中學業測評的測量學取向》《教學與管理》[J]2013年18期
[2]馬陸亭《由體系和制度入手改革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http://onsgep.moe.edu.cn/edoas2/website7/level3.jsp id=1337588676736209
(作者單位:上海市長寧區教育學院,上海 20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