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婷?オ?
摘要:內因是決定事物變化發展的決定性條件,官員腐敗亦是如此。官員腐敗的心理原因有多種,主要表現都指向永不滿足的貪婪心理、盲目從眾的攀比心理和投機賭博的僥幸心理。究其深層原因,是官員自身存在認知結構扭曲、陷入自我迷失的病態人格和形成強烈的外在心理依賴。因此,進行心理教育,以及各方面心理素質培養、鍛煉對于預防官員腐敗是十分必要的。
關鍵詞:腐敗官員;腐敗心理;心理對策
對于腐敗的定義,眾說紛紜,但有個共通點,即公務人員為謀取私利、濫用職權,損害公共利益。當前,我們稱之為“腐敗”的行為也符合兩個條件:一是濫用公權力,二是利用公權力為個人或他人謀取私利。“官員腐敗,顧名思義就是國家公職人員為滿足私利,謀取個人利益而做出的嚴重違法違規,損害集體利益并導致嚴重的政治影響和后果的腐化行為。”[1]北京大學法學院楊春洗教授也說過,“官員腐敗就是政黨內部和國家公職人員利用手中權力謀取個人私利”。[2]
官員腐敗是一種很復雜的社會現象和心理行為,這要求我們要為官員腐敗心理作個界定,本文主要采用李浩根教授在《官員腐敗心理學》一書中的定義:官員腐敗心理是指影響和支配官員準備實施腐敗行為的各種心理因素的總稱。從心理學角度看,官員腐敗行為的產生是官員腐敗心理的必然反映,也是官員腐敗心理的外在表現,更是官員腐敗心理支配其濫用權力的必然結果。
一、官員腐敗心理的主要表現
官員腐敗的心理是有目的性、有意識的活動,這種心理活動構成了官員腐敗的心理因素。對官員腐敗心理的分析有助于準確把握腐敗行為背后的思想動機。官員腐敗行為的背后是腐敗心理的逐漸形成,其具體的腐敗心理主要有永不滿足的貪婪心理、盲目從眾的攀比心理和賭博投機的僥幸心理。
(一)永不滿足的貪婪心理
貪婪,是指個體總是傾向于追求本不該屬于自己或現階段通過自身的正當活動難以得到的東西。貪婪是一切罪惡之源,其主要特征有:永不滿足,得到越多,胃口越大;鋌而走險,罔顧道德,以身試法。[3]貪婪心理就是一種貪得無厭、永不滿足的心理,主要表現在對金錢、權力、美色等方面的無止境追求,是一切腐敗行為的催化劑,是官員腐敗的深層原因,具體指官員運用自己的職權謀取私利。
貪婪心理的本質是不勞而獲。一是貪錢腐敗官員都掉進了“金錢陷阱”,他們相信“有錢能使鬼推磨”,認為“只要有了錢,榮華富貴在眼前”,“人生苦短”應該“及時行樂”。某位縣委書記就曾宣揚:“千里來做官,為了吃喝穿;做官不發財,請我也不來。”這正是貪婪心理的罪惡根源。二是貪權;羅素指出:“追求權力的欲望是人性的主要組成部分。”但對權力的貪婪是官員腐敗的主要根源,其表現形式主要包括當官、升官。為了滿足權力的欲望,千方百計“謀權”,不擇手段“爭權”,不惜血本“買權”,“一朝權在手,便把私來謀”。這樣的例子太多,遠的如劉青山、張子善,近的如薄熙來、周永康等,他們異口同聲地稱“是權錢害”他們喪失一切,倒也有道理。[4]三是貪色;十個貪官九個風流,他們迷戀色欲,“包二奶”、“養情婦”、“通奸”無所不作。如江西省某領導瘋狂包養情婦多達146位,最終栽在“色”字頭上。這些現象的發生,正如毛澤東在建國之初所之初的那樣:“有這樣一些共產黨員,他們是不曾被拿槍的敵人征服過的,他們在這些敵人面前不愧是英雄的稱號;但是經不起人們用糖衣過著炮彈的攻擊,他們在糖衣炮彈面前要打敗仗。”
一定程度上講,人人都可能有貪婪之心,這就好比“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有的人能理智控制貪婪,有的人卻成為貪婪之心的俘虜。那些貪污腐敗的官員就是不能抑制貪婪之心的膨脹,最終淪為貪欲的奴隸,墜入腐敗的深淵。
(二)盲目從眾的攀比心理
攀比在心理學上被界定為,個體發現自身與參照個體發生偏差時產生負面情緒的心理過程。根據產生的作用不同,有正性攀比和負性攀比之分。官員腐敗的攀比心理顯然是負性的,是指脫離自己實際水平而盲目攀高的變態心理,其本質是通過趕上或超越他人以滿足虛榮心或盲目從眾。
正常情況下,官員消費的程度取決于其經濟收入水平,取決于自身的能力和條件。但是隨著經濟快速發展,社會財富急劇增加,高消費示范效應產生。有的官員礙于“面子消費”和“官場紅眼病”,滋生相互攀比之風。如有的官員熱衷于與社會上的富豪比,羨慕別人住洋樓、開豪車、擁嬌妻,覺得別人比自己風光,就開始以權謀私,腐敗墮落;有的官員看到別的官員“混”的有聲有色,官越做越大,行頭越來越高,喝洋酒、穿名牌、帶小姐,于是產生“大家都貪,自己干嘛要吃虧”、“別人有的我也要有”的從眾心理。潛在的攀比心理使他們認為有權有勢、有名有利就是有成就,認為有權有錢就能光耀門楣、光宗耀祖,送子女出國留學就能造福后代,揮金如土就是有身份、有面子。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隨著攀比心理的日益膨脹,攀比對象的身份越來越高,最終只能在腐敗犯罪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其實,人與人相比本不是什么壞事,但比什么,怎么比,卻大有講究。如果只看到負性攀比,越比就只能越深陷腐敗泥潭之中。
(三)投機賭博的僥幸心理
僥幸心理,是指由于偶然的原因使行為獲得成功或免遭懲罰而產生的心理體驗,簡單來說就是明知自己的行為錯誤,并會產生嚴重后果,但覺得這種后果不會發生的賭博投機心理。[5]僥幸心理帶來的后果至少有三點:一是容易上癮。僥幸心理實際上就是一種能驅使人走向墳墓的精神鴉片,使人一旦僥幸成功后得意忘形,從而一發不可收拾。二是暫時性。俗話說得好:“躲得過初一,逃不過十五”,“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時辰一到,馬上就報”。隨著法制建設日趨完善,打擊腐敗力度不斷加大,任何腐敗分子都難以逃脫法律的制裁,正所謂“法網恢恢,疏而不漏”。三是恐懼感。我們常說,平時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但腐敗官員在僥幸心理的驅動下做了違法亂紀的事,哪怕一時僥幸不被發現和查處,但也難以心安理得,惶惶不可終日。最近我國與美國合作遣返貪官,無疑將腐敗分子在海外找到了“避風港”的僥幸心理滅掉,同時警示違法必究。
總之,僥幸心理不能有且害人不淺,是官員腐敗的最普遍的心理表現之一,它導致腐敗官員明知道自己的行為會造成不良后果甚至惡劣的影響,仍抱著“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心態,鋌而走險,以身試法,最終“紙包不住火”,引火自焚。
二、官員腐敗心理產生的主要原因
在學術界關于官員腐敗的原因存在多種看法,如“制度缺陷說”、“權力失控說”、“尋租行為說”等。站在馬克思主義的角度,這些都是官員貪婪、盲從攀比、僥幸等腐敗心理產生的外在條件。我們知道,內因才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所以研究官員的腐敗心理是必要的。本文主要借鑒《當代中國衍生性權力腐敗研究》中衍生性權力腐敗行為心理的形成與強化的觀點,即衍生性腐敗心理的形成經歷了從無到有、由弱變強的發展軌跡,將從官員自身認知結構的扭曲、自我迷失的病態人格和外在強化的心理依賴三個方面來分析官員腐敗心理產生的主要原因。
(一)個體的認知結構扭曲
心理學認為,個體的認知結構不是一成不變的,在周圍環境的持續作用影響下,新的環境信息與主體已有的心理發展水平和心理狀態會產生矛盾,并促使主體通過選擇、內化來保持心理的平衡。[6]簡單來說,個體的認知結構來源于內在的動機,也受外在環境的影響。其中,動機是指激勵人們行為的原因,產生于內在的需要和外在的刺激兩種因素。[7]官員腐敗往往是因為其個人需要極度膨脹,欲望動機發生扭曲。當極度膨脹的需要無法通過正當途徑取得滿足而自己又無法克制這種強烈的需要時,其就會演變成畸形的需求,成為腐敗心理的動力。
認知結構扭曲,指的是主體根據主觀感受,對周圍環境信息進行錯誤的加工,導致認知發生偏差。而腐敗官員的認知扭曲主要包含如下:第一,對權勢名利的認知偏差。例如,“學而優則仕”、“父母官”等官本位的思想使許多官員對權勢名利產生了錯誤認知,認為當官就可坐擁權利。面對利益誘惑時,他們將權力來源于民、用之于民拋之腦后,而是將權力用作謀利的工具,以權謀私。同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社會不良文化現象泛濫,“當官不發財,請我也不來”、“人都是自私的”等充斥社會生活,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和動搖著腐敗官員的理想信念,加劇了其對權勢名利的認知扭曲——權勢和名利成正比,權力是謀取私利的有效工具。[8]第二,對自身需要的認知偏差。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部分人先富起來,看到別人開豪車、住洋房、燈紅酒綠,心理失去平衡,產生畸形需要。[9]為了滿足這些畸形需要,有些官員開始濫用公權力為自己謀私,以迎合自己的低級趣味需要。法不責眾心理更是加劇這種認知扭曲,畸形需求像滾雪球般越滾越大,最終導致更大的腐敗。第三,對腐敗行為的認知腐敗。一方面,利欲熏心使腐敗官員認為自己幫助他人而收取“紅包”是正常的,是你情我愿的“等價交易”,不是腐敗行為;另一方面,“有權不用,過期作廢”、“大家都貪,自己吃虧”等思想使某些腐敗官員形成了錯誤認知,即“大家都在貪,我又何必獨善其身”。認知扭曲催生了腐敗行為,腐敗行為又反過來影響了腐敗官員原有的認知結構,周而復始,于是上行下效,競相效仿,越貪越腐敗,越腐敗越貪。
(二)自我迷失的病態人格
所謂人格,就是指人與其他動物相區別的內在規定性,是個人做人的尊嚴、價值和品質的總和,也是個人在一定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統一。[10]人格是由認知、氣質、性格和自我調控等構成的復雜結構系統。[11]人格中既有先天的趨利避害、趨樂避苦、追求感官享受等自然屬性,又有后天的追求理想、完善自我、實現人生價值等社會屬性。當兩者和諧統一時,就表現為健全的人格,反之就會導致人格缺陷,即自然屬性要么被過度壓抑,要么被過度放縱。
著名哲學家黃楠森先生說過,“中國社會正無情地走進馬克思的問題域”。其中,“馬克思的問題域”指的,一是忽視人文關懷、重視金錢的社會異化;二是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中人的物化;三是自我迷失、人的主權虛擬化。在社會急劇變革的轉型時期,腐敗官員人格中的自然屬性被放大并不斷膨脹,如果社會屬性約束有限,就會逐漸產生腐敗心理,引發腐敗行為。而腐敗行為的得逞滿足了原本的欲望,又會強化自然屬性,削弱社會屬性,進而演變成迷失自我的病態人格。
官員是人民公仆,清正廉潔是其人格中社會屬性的應有之義。但過度放縱的自然屬性削減了官員對權勢名利的免疫力,使其對權錢等來者不拒,走向雙重人格,即心里想一套,會上說一套,自己做一套,“嚴于律他,寬以待己”,對他人講的是執政為民、廉潔自律,對自己則唯利是圖。總之,腐敗官員無視人格的社會屬性,放縱人格的自然屬性,喪失了對人民的義務感和責任感,被利欲熏心,迷失自我,在犯罪道路越走越遠。
(三)外在強化的心理依賴
從心理角度,某種心理的形成,如果沒有得到外在的強化,原本的心理就會弱化并逐漸消退。這就是說,如果腐敗官員的腐敗心理沒有被外在的條件刺激,進而外化為腐敗行為,其產生的社會影響就會相對較輕。[12]但處于病態人格狀態下的腐敗分子很容易受到周邊環境的影響,具有較強的感染性。外在強化是腐敗行為產生的必要條件。所謂外在刺激條件是指有利于腐敗行為實施的各種條件,包括畸形的利益需求、法律制度的缺陷等。他們在適當的外在條件刺激下,就會不知主地實施腐敗行為。
事實上,腐敗分子在剛開始實施腐敗行為時,內心多少都有些忐忑不安,害怕東窗事發受到法律的制裁。但如果權力監督與約束不能及時,初次腐敗的得逞讓腐敗分子嘗到了甜頭,也就逐漸瓦解了他們原本保持的高度警戒的心理,腐敗行為也逐漸變得主動。隨著多次腐敗行為的成功,直至受到懲治前,腐敗官員的心理行為就不斷得到強化,最終產生腐敗心理依賴。這其實是僥幸心理作祟,以為自己可以做到萬無一失。腐敗心理依賴的形成,進一步激發了腐敗行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腐敗意識不斷增強,腐敗行為更加隱蔽,腐敗活動更加廣泛等。
外在強化的心理依賴的另一個表現就是腐敗文化氛圍。在這種氛圍里,人的價值觀發生扭曲,出現“笑貧不笑貪”的現狀,清正廉潔、真心拒腐的官員受人排擠、步履維艱,收受賄賂幫人辦事者被人尊崇、大行其道,依靠腐敗平步青云者被認為“有能力”、“進步快”,因為腐敗鋃鐺入獄者被感嘆“沒后臺”、“真倒霉”……這種腐敗文化的氛圍作為一種外在刺激條件,必然會對官員腐敗心理起到很大的強化作用。[13]因此,在這些外在條件的刺激作用下,腐敗官員更難以自控,只能步步墜入深淵,無法自拔。
三、官員腐敗行為的心理防治對策
從官員腐敗心理的原因分析中,我們可以發現其腐敗心理的形成有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由弱變強的過程,從最初的認知結構的扭曲到迷失自我的變態人格再到外在強化的心理依賴。在量變過程中,在他人的“旁征博引”、“耳濡目染”下,腐敗官員由看不慣到漸漸習以為常。在質變過程中,在他人的“糖衣炮彈”、“軟磨硬泡”下,腐敗官員開始收受“紅包”、“禮金”,然而內心是戰戰兢兢、惶恐不安的。在強化過程中,腐敗官員再無所顧忌,將法律道德理想拋之腦后,一心“向錢”、一心謀利,直至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進行心理教育,包括認知、需要和意志等方面的心理素質培養,對防治官員腐敗是十分必要的。
(一)理想信念防治,樹立公仆觀念
理想信念是人們對未來的向往、追求,對于人的心理活動具有深遠的影響,它決定我們的生活態度,支配著人的行動。
[14]國外的一名現代心理學家在他的著作中說過:“相信理想和信念的力量,喚醒你體內酣睡的巨人。它比阿拉神燈的所有神怪都強大。”高尚的理想,堅強的信念,對于一個民族、國家乃至每個公民都是必不可缺的。而我國官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理想信念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黨的領導下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是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也是每個官員的立身之本。
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會成為持久的活動動機。但人的理想信念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時會因為受到各種外在因素的影響而發生動搖甚至變化。人一旦在理想信念問題上發生動搖,就會失去前進的方向和奮斗的精神支柱,就可能以物質上的滿足來填補精神上的空虛。因此,我們必須持久、深入地進行理想信念教育。首先,應該加強理論學習;通過理論的學習來提高認知,以堅定官員的崇高理想信念。其次,要增強角色意識,樹立公仆觀念;通過角色意識的教育,明確官員肩上的責任和義務,牢固樹立公仆觀念。
(二)個人需要調控,純化為官動機
需要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需求反映,是產生行為的原動力,簡言之就是人們的行為活動是受某種需要驅使的,欲望的不滿足是激起人們活動行為的普遍原因。[15]而動機是由需要產生的,有什么樣的需要,就會產生什么樣的動機。腐敗動機是指刺激產生和維持腐敗分子進行貪污、受賄、行賄等腐敗行為的心理動力。當合理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時,或欲望極度膨脹時,官員容易產生腐敗動機,實施腐敗行為。
因此,防治腐敗心理、純化為官動機,必須要對個人需要進行合理的調控。首先,要支持和盡可能地滿足個人的合理需要,使官員不至于為了正常的生活開銷而徇私枉法、貪污受賄,走上違法犯罪道路。其次,要通過法制教育,宣揚貪污腐敗必嚴懲不貸,反腐“沒有鐵帽子王”等來遏制腐敗念頭,讓腐敗成為一種高風險、高代價、得不償失的行為。最后,要引導官員形成高層級的需要。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曾提出“需要層次論”,把人類多種多樣的需要歸結為五大類,并按照它們發生的先后次序分為五個等級,其中生理需要是人類最原始的基本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最高層級的需要——指的是實現個人理想抱負,發揮個人能力。培養官員的成就需要是大勢所趨,也是抵制腐敗的一項有效的心理防治對策。
(三)品格意志磨練,加強自我教育
品格意志是指自覺地確定目的,并根據目的支配、調解行為,從而克服困難以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16]品格意志的作用在于促進個體完成行為動機的斗爭。品格高、意志強的人處理動機的原則是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局部利益服從整體利于,國家利益高于一切,且其心理特征表現為自覺性、果斷性、堅韌性和自制力,能克服各種困難,抵制各種誘惑。腐敗者意志薄弱的人,不能形成堅強的意志品質以抑制自己的腐敗動機和行為。[17]
堅強的意志品質是克服困難、抵制誘惑的重要條件,是抵抗腐敗行為的重要的心理屏障。所以,要防治腐敗必須要加強品格意志的培養。首先,要進行意志的磨煉教育,目的在于培養官員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精神,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其次,要培養良好的性格,良好的性格有利于堅強品格意志的形成。在塑造官員的性格時,要注重培養其積極的性格特征,如目的性、自制力等,從而增強其抗誘惑力。最后,要加強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一種對自己品行進行自我認識、自我監督、自我克制、自我改正,以不斷完善自身素質的教育方法,具有自覺性、自主性等特點。加強自我教育是防治腐敗的治本之策,官員應該做到:自知、自省、自制和自勵。
[參考文獻]
[1][2]畢九川.進化心理學視角下的中國官員腐敗研究[D].外交學院,2014.
[3]李浩根.官員腐敗心理學[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4]中央紀委宣傳教育室.反腐時評[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6.
[5][13]郝文清.當代中國衍生性權力腐敗研究[M].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2011.
[6][12]項傳軍.懲防腐敗的心理學思考[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9(6):102.
[7]張憶軍,方卿.公職人員腐敗心理的形成及其預防路徑[J].嶺南學刊,2009(5):34-37.
[8][9]王煜民.官員腐敗行為的心理機制及其防范[D].中共中央黨校,2006.
[10]李建華,周小毛.腐敗論—權力之癌的“病理”解剖[M].長沙:中南工業大學出版社,1997.
[11]張彥君.官員腐敗的心理分析及其心理干預[J].廉政文化研究,2014(5):91-92.
[14][15]何開長.腐敗的心理分析與心理救治[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4(2):48. [16]蘇滿滿.腐敗心理預防論[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4.
[16]蘇滿滿.腐敗心理預防論[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4.
[17]劉曉蘇.腐敗根源的政治心理學分析[J].時事觀察,2005(1):17-19
(作者單位:廣東省汕頭大學社科部,廣東 汕頭 515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