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芳
(上海海事大學,上海 201306)
?
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影響因素實證分析
倪 芳
(上海海事大學,上海 201306)
以波特鉆石競爭模型為基礎,構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影響因素的評價指標體系,運用灰色關聯分析法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自身的要素投入及需求是影響上海航運中心發展的首要因素,政府支持也十分重要,而關聯產業的發展,包括倉儲、金融、造船等對其影響處于次要地位。應進一步強化上海港物流功能和高端航運服務功能,并根據自身優勢確立發展目標,努力把上海建設成為國際物流中心或航運服務中心。
國際航運中心;灰色關聯度分析;影響因素
縱觀世界,許多城市的興起和發展都與港口息息相關。據統計,世界上35個國際化大都市中有31個是通過“以港興市”發展起來的。我國政府也十分重視建設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港口城市。1996年,以上海深水港為主體,以江蘇、浙江的江海港口為兩翼的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正式啟動。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依托上海、長三角地區、長江流域以及全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與對外開放水平的提高,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關于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學界已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例如,劉振峰(2008)探討了航運企業如何在日益開放和自由化的國際航運格局中持續地提高自身競爭力的問題,認為創新能力已成為決定航運企業競爭力的關鍵因素。陳繼紅、真虹(2009)認為,當前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軟環境不完善已成為制約其發展的“軟肋”,因此政策支持以及資源整合將是其建設成功轉型的關鍵。李智慧(2010)的研究表明,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應選擇腹地型發展模式和高端服務型發展模式,在以腹地物流為主的同時,把主要精力放在完善航運服務業上。沈江奇、儲俊烜(2013)認為,國際航運中心作為國際貿易的主要載體和依托,對當地經濟的拉動作用日趨顯著。榮偉成(2014)認為,國際航運中心是人類社會發展,尤其是貿易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是促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發展,提升我國國際影響力的重要一步。
然而,現有的大量文獻更多關注于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未來方向,對制約其發展的影響因素及影響機制的研究相對較少。鑒于此,筆者構建了一個影響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因素體系,運用灰色關聯方法對這一體系中的各因素影響程度進行排序,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一)評價指標體系
波特模型是一個包含要素條件、需求條件、相關產業及支持產業、競爭對手以及政府、機會六個方面的影響系統。以此為基礎,結合現實統計口徑及統計數據的可獲性,建立了一個包含9個一級指標的評價體系(見表1)。

表1 上海國際航運業影響因素評價指標體系
1.要素條件,包括要素投入和產業基礎水平兩個一級指標體系。選取代表人力資源投入的水上運輸業就業人員(X1)和代表資本投入的航運業固定資產投入(X2)2來衡量。而產業基礎水平可以用代表倉儲業發展水平的倉儲業營業收入(X3)來衡量。
2.需求條件,主要是指本國市場的需求。對航運業的需求源于國際貿易中的貨物運輸、中轉和調配的需求,因而可以用反映國際貿易水平的進口額(X4)和出口額(X5)兩個指標來衡量。
3.對任何行業來說,都需要有完善的相關產業及支持產業作后盾,并借此逐步建立行業的競爭優勢。造船業是航運業的基礎行業,選擇造船完工量(X6)來衡量造船業的發展水平。航運業的發展也要依托碼頭的建設,選用港口貨物年吞吐量(X7)、萬噸級以上泊位個數(X8)以及碼頭長度(X9)來衡量其建設水平。航運業的發展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與信貸、融資、保險等金融活動息息相關。因此,金融業是航運業的相關產業,這里選取金融業生產總值(X10)、原保險保費收入(X11)。
4.在競爭對手方面,來自國內競爭者的壓力是一國產業走向國際,取得競爭優勢和搶占國際市場份額的關鍵動力。寧波—舟山港和上海港作為長三角地區備受關注的兩大港口,在長三角地區占將近90%的集裝箱吞吐量。這兩港之間的競爭一直是討論及研究的熱點問題。因此,選擇寧波—舟山港貨物年吞吐量(X12)來衡量上海港的競爭對手情況。
5.我國港口城市的發展或多或少都會受到政府的干預。政府對航運業發展的影響除了資金投入還有各種相關政策制度的實施。其中,出口退稅政策在鼓勵出口、促進國際貿易的同時,也增加了對航運業的需求,因此以
出口退稅收入(X13)作為衡量政府對航運業支持度的參數。
6.運輸成本是航運業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原油價格是運輸成本的風向標,因此選擇NYMEX原油年平均價格(X14)3作為這一因素的評價指標。
(二)灰色關聯分析
首先運用灰色關聯分析方法對收集整理的原始數據進行處理,得出各指標體系的關聯系數(見表2)。

表2 指標體系的關聯系數
再求出上述關聯系數的平均值,即為所要的關聯度,如表3所示。

表3 上海航運業與影響因素的關聯矩陣表
(三)實證結果分析
在波特鉆石模型體系內,選擇9個影響因素作為一級指標,并在此基礎上根據數據的可獲得性選擇14個參數作為二級指標,通過灰色關聯度法分析顯示,數據輸出結果均大于關聯度0.6的基本評定標準,符合理論預期,說明所選指標與航運業的關聯度較高。從表3中的具體關聯度數值來看,R1>R5>R3>R9>R8>R7> R6>R4>R2,即上海航運業影響因素的作用大小依次為生產要素、碼頭的建設水平、貿易水平、運輸成本波動、政府支持度、新興港口的競爭、金融業發展水平、造船業發展水平和產業基礎水平。
影響最大的是生產要素(0.8821)。生產要素主要包括勞動力和資本兩種要素的投入。航運業的發展不僅需要投入巨額資金,同時還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包括不同文化、技術水平的人才,尤其是高端航運服務人才,鑒于其對航運業的重要性,上海應該盡快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對航運人才的培養、吸收和挽留。
其次是碼頭的建設水平(0.8710)和貿易水平(0.8553)。碼頭建設水平是港口業務容量及發展空間的直接決定因素。港口貨物年吞吐量、萬噸級以上泊位個數以及碼頭長度都能客觀地反映出碼頭的建設水平。貿易水平反映了航運業的需求狀況,是航運業產值的直接決定因素之一。上海市外貿物資中有99%是經由上海港進出,每年完成的外貿吞吐量占全國沿海主要港口的20%左右。上海港對上海乃至全國外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也有賴于較高的外貿水平。
運輸成本波動(0.8224)以及政府的支持度(0.8009)兩個不可控因素對上海航運業的影響不可忽視。原油價格是航運業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多種因素影響,易波動。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需要政府給予大力支持,不僅體現在巨額資金投入上,更重要的是各種優惠政策,因此選取出口退稅額作為衡量指標。出口退稅在鼓勵出口的同時也催生了對航運業的需求。
位列之后的是新興港口的競爭(0.7363)和金融業發展水平(0.6895)。在長三角地區,上海港和寧波—舟山港作為兩個吞吐規模最大的港口,在功能定位、腹地范圍等方面一直存在著競爭關系。盡管后者在集裝箱吞吐量上與前者相比差距較大,但寧波—舟山港發展迅速,后勁較強,因而對上海港造成了一定威脅。上海是公認的國際金融中心,但航運金融的發展起步較晚,層次較低,因而目前金融業發展水平對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影響相對于其他因素而言并不十分明顯。
最后是造船業發展水平(0.6442)和產業基礎水平(0.6089)。新造船數量反映了造船業的技術、效率等方面的水平。船舶是航運業的載體,但當前造船業的發展水平并非制約上海航運業發展的關鍵因素,所以對其影響較小。航運業與倉儲業息息相關,高水平的倉儲是航運業的有力保障。與造船業類似,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倉儲業尚未成為航運業發展的阻力。
(一)結論
通過以上實證分析表明,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和作用不應只體現在港口規模和吞吐量上,而應在充分發揮港口資源優勢,增強貨運功能的基礎上,充分利用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自貿區的重要機遇,依托城市經濟、科技、教育和人才的綜合實力,增強航運服務功能,實現全球航運資源配置。為實現這一目標,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必須堅持樞紐港發展與港航裝備制造相結合,注重發展航運服務,推動航運創新,即航運軟硬件建設并舉的發展模式,并最終確定是發展成物流中心還是國際航運服務中心。
(二)政策建議
1.進一步加強硬件建設。九大影響因素中,碼頭的建設水平、新興港口的競爭、造船業的發展水平、產業基礎水平等都屬于航運業的硬環境條件,當然還包括其他未納入模型中的指標,如集疏運體系。目前,僅就上海港的硬件裝備而言,其并不遜色于老牌的國際航運中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建預計于2017年完工的洋山深水港四期工程,將實現打造“智能裝卸”、“無人碼頭”目標。但要想建成與荷蘭相媲美的物流中心,上海首先要改善集疏運體系結構,當前公路占比明顯過多,應加強水運和鐵路運輸系統的建設,兩者適宜大宗貨物的運輸,且成本較低。同時,上海港還應加強與周邊港口的協調發展,與新興港口之間形成既競爭又合作、優勢互補的良好關系,改變當前的同質競爭局面,實現共贏。
2.大力加強軟環境建設。提及國際航運中心,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倫敦,這不僅僅是因為倫敦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航運中心之一,更重要的是在大批新興國際航運中心崛起后,倫敦港適時轉型,發展國際航運服務,依然長期保持其重要地位。這也驗證了要與新興港口錯位競爭的合理性。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軟環境與新加坡、倫敦、香港世界前三甲的國際航運中心相比,相差甚遠。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國對航運業的理解還局限于其傳統意義,所以重硬件、輕軟件。借鑒倫敦國際航運中心的發展經驗,從長遠發展來看,航運服務業必將是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未來發展的重點。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航運服務業起步晚、層次低、規模小,應積極發展航運金融、海事保險等相關行業。同時,要重視對航運服務人才的培養,建設國際航運人才高地。
3.發揮政府的重要作用。從世界經驗來看,一個國際性航運中心的成長過程中,政府或多或少都起到一定作用。上海國際航運中心也不例外,從立項到發展,中央及地方政府的作用都不容忽視,包括資金投入及各種優惠政策。因此,中央和地方政府應加大資金投入,支持完善上海航運業的軟硬件環境,同時應加強政策的引導作用,包括稅收優惠政策、航運人才培養和引進等,積極促進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建設與發展。
[注釋]

②注:NYMEX原油年平均價格選用的是英國北海Brent原油價格。因為依據定價機構普氏能源的說法,目前約70%的原油現貨交易的定價參照的是布油標尺。本文側重尋找近年來對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影響因素,同時兼顧評價指標數據的合理性和可獲得性,因此選取2008年至2014年相關指標的時間序列作實證分析。研究所用數據來源于Wind資訊、上海財政局、歷年《上海統計年鑒》,NYMEX原油價格取自美國能源信息署網站(http://www.eia.gov)。
[1]朱慧.國際航運中心與國際金融中心關聯度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08.
[2]劉振峰.基于創新能力的中國航運企業競爭力評價研究[D].遼寧:大連海事大學,2008.
[3]陳繼紅,真虹.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推進機制與資源整合研究[J].中國港口,2009(5).
[4]李智慧.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問題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0.
[5]張帥.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和發展經驗——以漢堡港為例[J].物流科技,2010(1).
[6]許淑君.上海資源配置型國際航運中心發展研究[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10,12(2).
[7]張穎華.港航產業成長與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D].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10.
[8]沈江奇,諸俊烜.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現狀及啟示[J].科技風,2013(19).
[9]曾嘉文.香港國際航運中心的轉型升級及其影響因素探析[D].廣東:暨南大學,2013.
[10]榮偉成.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問題研究[D].安徽:安徽大學,2014.
(責任編輯:喬虹)
倪芳(1992-),女,上海海事大學國際貿易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學號:201530710177),研究方向:經濟增長,產業結構及產業組織、收入分配。
F259.27
A
2095-3283(2016)09-006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