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林
“《拯救大兵瑞恩》之后最真實的二戰電影”——獲得美國觀眾如此高評價的《血戰鋼鋸嶺》,8日終于在國內上映。之所以叫人感動,蓋因影片呈現了戰場上無從躲避的殘酷感,讓人切實地被殘軀斷臂的煉獄景象所震撼。在兩個小時的電影中,導演梅爾·吉布森花了一半時間來展現美軍在沖繩島上的攻堅戰。影片中的戰斗取自于真實歷史,日軍利用四通八達的“地道戰”減低了在美軍艦炮下的傷亡,趁著登陸部隊立足不穩時發動反擊,匆忙撤退的美軍士兵傷亡慘重。
因為預算成本所限(不足5000萬美元),同時忠實于戰斗本身的規模,《鋼鋸嶺》并未出現我們熟悉的“千軍萬馬”戰爭場面。不同于前蘇聯和國產戰爭片動輒動員兵團拍攝的方式,這部美澳合拍片多是近景和特寫——只見身邊的戰士前一秒鐘還在說話,后一秒鐘就被子彈爆頭,手斷了,腳飛了……這種身臨其境感越逼真,越能激起觀眾對戰爭的恐懼和厭惡,反戰情緒油然而生。
戰爭題材電影如何更準確地反映戰場,更真實地體現傷亡?隨著拍攝技術的進步和社會思潮的轉變,導演們越來越挑戰觀眾的生理極限。斯皮爾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用一場逼真的奧馬哈海灘登陸戰做出開創性嘗試,劇集《太平洋戰爭》中也曾聚焦慘烈的沖繩戰役。歐洲電影、韓國片和國產片也效仿這種美學思路——法國影片《光榮歲月》、以色列電影《黎巴嫩》、丹麥影片《地雷區》、韓國的《太極旗飄揚》……馮小剛《集結號》里打造的近戰場面,也與八一廠傳統的拍攝手法有著明顯區別。直面鮮血與痛苦,而非過去那種模糊化、浪漫化普通士兵的犧牲,這也是另一種尊重?!?/p>
環球時報2016-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