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英發布《全球人才流動趨勢報告之汽車制造業》
全球最大的職場社交平臺LinkedIn(領英)針對全球超過4.33億高端職場人士的數據為樣本,面向全球多個國家的重點行業進行了深度的采樣和挖掘,于近日發布了《全球人才流動趨勢報告》。領英在報告中對比了汽車制造業中各國職場精英的人才構成、從業年限、職場就業關注點等重要數據,為中國職場人規劃職業發展路徑提供了思考和幫助。
領英的研究報告發現,人才的稀缺性已經成為中國職場暴露的最關鍵問題。相對而言,汽車制造業更注重人才的成熟度與經驗,中國職場中擁有10年以上工作經驗的資深人才只占總數的19.3%,成為桎梏行業發展的關鍵。報告中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相對于國外行業求職者多樣性的職業關注因素,在汽車制造業中,中國求職者對于高薪和福利的關注度高達77%,這也可以為中國企業吸引優秀人才提供重要參考。
技術變革讓資深人才成為行業“中流砥柱”
從德國政府提出的“工業4.0”到“中國制造2025”,汽車制造業一直是全球最受關注的工業領域之一。汽車行業作為制造業中技術含量、智能化程度和產業集中度較高的代表,已經成為了德國“工業4.0”的先導陣地。作為汽車制造強國,德國汽車制造業在世界汽車工業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和影響力,可以看作中國汽車制造業從業者審視產業發展的“晴雨表”。
從領英的報告中發現,在汽車制造業中我國的職場發展并不平衡,資深人才的儲備非常匱乏。縱觀制造業人才的從業年限,中國擁有3年從業經驗的人才最多,而隨著年限的增加人才數量遞減,擁有10年以上經驗的資深人才最為缺乏,僅占全部人才的19.3%;而隨著工作年限的增加,德國的制造業人才數量遞增,擁有10年以上資深人才的比例則高達45.2%。
從職業成熟度來看,汽車行業通常需要4~10年時間培養一個技術成熟的從業者,而我國汽車行業內的絕大多數科技人員和研發人員尚處于不成熟階段。另一方面,從人才職能分布上看,中國銷售人才占比最多,但銷售職能通常不能帶來技術創新與變革,而德國排名第一的職能分別為運營和工程。
因此,對于中國的制造業企業來說,引進海外經驗豐富的資深人才,有助于獲取產業發展上的成功經驗,以“彎道超車”來實現技術上的推陳出新。同時,中國制造企業也可根據全球各區域人才擅長的職能,因地制宜地吸納不同類型的人才,從根本上挖掘創新元素。
另外,領英的報告顯示,在過去3年的汽車制造業行業人才總數變化中,德國的汽車制造業從業人數增加了2.3%;而中國的從業人員數量則減少了0.2%。這是因為新一輪的人才聚集,正在悄然幫助德國的汽車制造業通過技術創新,實現傳統生產工藝的轉型升級,使制造業最大程度地實現生產全自動化、個性化、彈性化以及自我優化資源效率,從而創造出更多就業崗位和機會。
相比之下,中國制造業的紅利正在變薄,單位勞動力成本方面的優勢逐漸降低,而單位勞動力的生產效率依然得不到提升。發達國家的新一輪工業化和發展中國家加快搶占低端制造市場,對中國的制造業形成了“兩面夾擊”,中國制造業的從業空間也相應受到了擠壓。
高薪福利成為吸引人才的制勝法寶
此外,職場人對于就業關注點的差異也值得留意。領英的報告中顯示:德國汽車制造從業者前三大關注點分別為:工作充滿挑戰性(54%)、高薪和福利(49%)、工作與生活良好平衡(48%);中國前三大關注點為:高薪和福利(77%)、工作與生活良好平衡(48%)、具有長期戰略眼光的公司(47%)。
德國人嚴謹的“工匠精神”使其對于創新和挑戰的工作狀態需求更為強烈。幾代技術人的堅韌和勤奮,在德國人的DNA中注入了熱衷探索的工作態度。反觀中國制造業,由于長期處于2.0工業思維,技術和管理人員的思維亟須升級轉變。盡管如此,對于傳統制造企業而言,“兩化融合”的機遇將重新構筑包括智能制造、云服務、移動互聯技術、新能源等元素在內的生態體系,推動傳統制造企業的轉型。這或許也是中國制造人才更加看重企業的長期發展,把傳統產業能否成功轉型作為擇業重要依據的另一層原因。
(來源:領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