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小和

我這幾年做兩件事情,一是對百年經濟史的梳理,二是剛完成了互聯網完全競爭的調查。所以有一些感受,最大的感受就是三四十年以來,民營企業的產權與國有企業的制度設計是此消彼漲的事情。民企發展有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上個世紀80年代,那時候變革是非常大的,不僅僅是國有企業制度改革,而且是政府部委的撤銷。大家對這樣經濟史故事都耳熟能詳。所以,其實不是政府管理的結果,而是政府退出的結果,導致整個80年代經濟發展很好。所以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對80年代政府經濟決策上的一些工作抱有高度尊重。
第二個階段是2000年以后,互聯網有很清晰的產權建設。我對此做了大量調查,發現剛好是政府對整個互聯網產業沒有構成所謂的頂層設計或者事前制度給定,政府是缺席狀態。政府官員,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對互聯網產業本身不敏感,以為不重要,結果導致中國互聯網產業在今天的經濟格局里的產權相對是很清晰的。
我覺得很有意思,凡是政府退出的產業,民營企業的產權是非常清晰的;凡是政府沒有退出的,或者政府在場的產業,產權是不清晰的。這就在某種意義上構成了三四十年來一個產權的故事。
我所了解的材料,也是大家很熟悉的。80年代的幾大產業改革,包括部委的撤銷,事實上所面臨的阻力比今天中國政府官員所面臨的國有企業改革阻力要大得多,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今天其實沒有太多阻力的,其實就是一個觀念問題,真是對經濟學思辨的問題。而且,就是這兩次產權清晰的時代都是符合經濟學起飛理論,一個是有大量的儲蓄率轉化成投資率的過程,我們算了一筆帳,80年代儲蓄率轉為投資率是40%,這是很高的。如果轉化率能達到10%就是非常好的市場經濟國家了,就是起飛模型當中的一個輪子了。第二個就是那個時代的企業家精英在引導,80年代我們看到由于政府退出,在溫州、江蘇、蘇南、廣東出現大量的企業家,成為一個時代的企業家。互聯網就不用說了,今天中國企業家主體是互聯網企業家,因為從2000-2002年這段時間政府沒有對互聯網企業重視,所以有一批企業家出來了。
(作者為財經作家、獨立書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