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涉及人類的工程啟動之前,SpaceX會先將航天器送上火星。馬斯克告訴我,第一步是“先發(fā)送一艘自動化的飛船到火星,保證它有去有回”——這將在2020年前完成。接下來,SpaceX會進行無人貨物運送,帶去設備、居所和生活物資,這樣當?shù)谝慌说竭_火星時就能夠找到水和住所,并利用工具將火星上的化合物合成氧氣,制造肥料來種植莊稼等。
接下來就會有大事發(fā)生。有人(或許是SpaceX)在未來的10年內(nèi),會將第一批人送上火星。這是很了不起的事。
國際空間站距離地球表面大約402千米,月球比國際空間站遠了大約1000倍?;鹦歉鼮閺碗s。將地球和火星設想為兩個在跑道上跑步的人:火星在外,地球在內(nèi),火星需要跑2倍的距離才能完成一周。這兩顆行星通常在這個“軌道”上完全不同的地方,彼此相距甚遠。但是,每隔26個月,地球“落后”于火星并在這個軌道上相遇——這便是你準備在地球與火星之間往來的最佳時間。
但即使在這個最佳場景中,火星也很遙遠。我們不妨拿直徑1米的地球作比較:如果地球的直徑是1米,那么國際空間站距離地球表面的距離就是2.5厘米,月球距離地球大約30米遠。而火星在4千米至8千米之間。這跟登月根本就不是一檔子事。如果我們把自地球到月球看作橫穿英吉利海峽,那么,去火星就相當于橫跨大西洋。
馬斯克說,在他的計劃中,火星阿姆斯特朗將會在2025年或者2027年向那個行星邁出第一步。
但是,等等。馬斯克似乎忘記了那個黃圈。即使票價暴跌,殖民火星的一切準備就緒,問題是,誰想率先支付幾十萬美元冒巨險去一個冷掉牙的地方,三個月呼吸不到空氣,三個月不能曬太陽?
我們一直在下大力氣把價格壓到目標人群負擔得起的范圍,但是忘了問馬斯克誰想帶這個頭。
馬斯克認識到這個問題,而且正在認真思考這個黃圈。他曾說過:“乘坐游輪要比坐公交有意思,所以我相信百名乘客的航班會隨著時間推移而增多,或者會增加到幾百人?!标P于那個黃圈,他就是這么想的。他在談到向火星居民免費提供返回地球之旅的重要性時,就是在考慮這個黃圈。
馬斯克說,最早落戶者的日子不好過,早期移民通常都是這樣。他們必須建立適合自己生存的環(huán)境和條件,并且最終建設第一座火星城市。由于這個原因,馬斯克認為,早期載人去火星的每一艘宇宙飛船,得配10艘飛船運送貨物及配給。
他們最初需要的物品包括:
能:馬斯克認為最主要的能源是太陽能。殖民早期得從地球上運送太陽能板,馬斯克說應該將其制造得靈活適用,可以膨脹,可以折疊。
氧:得有產(chǎn)生氧的植物。充分的原材料包括火星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地下的水。這樣一來,制造氧氣就不那么困難。
水:火星極地有許多冰,估計在其他緯度也有冰,地下也有。早期殖民者需要鋪設管道系統(tǒng),將足夠的液態(tài)水送到居民區(qū)。
食物:需要農(nóng)夫和植物專家,還需要肥料和密封溫室。
室內(nèi):在火星上,你不能不穿太空服就到外面去,否則外面的溫度熱的時候會讓你的血液沸騰,冷的時候會把你凍死,而且還有太陽輻射。在大氣或磁場不足的情況下,這些“連環(huán)殺手”會剝了你的皮。在地球上,我不太主張待在室內(nèi),可是在火星上,只有室內(nèi)才會有生命。至少在頭幾十年,火星城鎮(zhèn)必須建在巨大的拱形結(jié)構內(nèi)。早期殖民者在建造較大的拱形群體時得在較小的棲息處暫居。其他需要的室內(nèi)結(jié)構包括學校、醫(yī)院等人類需要的所有東西。
火箭燃料:保證宇宙飛船返回地球的燃料。火星殖民運輸機將使用甲烷作燃料,所以可以利用火星上的原材料來得到。還需要給火星地面運輸?shù)能嚺鋫淙剂稀?/p>
其他顯然需要的設備:通信、醫(yī)療、建設,等等。
這只是最初為了生存目的所需的必需品??墒?,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多的人將移居火星,城鎮(zhèn)越來越發(fā)達。為了過上體面的日子,移民們會有更多的需求,如飯館、酒吧、影劇院、體育設施,等等。
然后,事態(tài)就會發(fā)生重大變化。
最艱難的時期將會結(jié)束,越來越多的人都想去火星。
首批返回的飛船載人回來,這樣地球上的每個人都會看到這不是單程旅行,所以想去的人會更多。
返回地球的人會因自己的勇氣而受到褒獎,會撰寫暢銷書描述自己的經(jīng)歷,講一講早期的殖民生活。這樣一來,想去的人就會更多。
地球上的人看到早期殖民者搭車周游奧林匹斯山和水手峽谷時拍攝的絢麗照片后,想去的人又一次增多。
有人聽到從20米高的懸崖上跳下去會毫發(fā)無傷,有人從YouTube上看到新型的極限運動只有在火星的引力場中才能玩,想去的人又一次增加。
與此同時,隨著有利條件的增多和黃圈增大,SpaceX將繼續(xù)創(chuàng)新,票價將會越來越低,藍色的圈就會增大。
總而言之,一旦首批人類殖民火星,隨后的每次地火同步都會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移民火星,增長的勢頭也許會呈指數(shù)方式。馬斯克認為,截至2040年,將會出現(xiàn)一個繁榮的殖民火星城。
在那之后,總有一天會有一個艦隊到達火星,這個行星上的人口將首次高達100萬。但馬斯克很可能無法看到這一天。他認為,艦隊式移民至少得四五十年才能實現(xiàn)。馬斯克說:“這是作為一個文明需要的臨界點,使之不像浩渺宇宙中可能大量存在的單一行星上的已逝去的文明那樣銷聲匿跡。”
當有一天,或者說如果有那么一天,我們到達那個點,人類才會向前邁出尼爾·阿姆斯特朗提到的那一大步。人類的未來會安全得多,在久遠的未來就更有可能幸存下去。
現(xiàn)在該把巴爾尼·弗蘭克叫回來了。如果你們理解了SpaceX想方設法將人類送上火星的理由,像弗蘭克這樣的政客就顯得有點鼠目寸光了,因為他把這種追求稱為“完全徹底地浪費錢財”。
當我聽見弗蘭克們說“現(xiàn)在咱們別操心去火星的事吧,眼下地球上還有那么多的問題沒有解決”時,就像是聽見有人在說“我現(xiàn)在有很多賬還沒有還,哪來的錢考慮我的健康呢?”地球上的重大問題是永遠也解決不完的,永遠不會。但是,如果我們不考慮輕重緩急,在那個宏偉圖景中有我們無法解決的問題,那么我們是在冒著巨大的生存危險。
移民火星的另一個理由
馬斯克想讓我們移民火星有兩個理由,備份硬盤是其中之一。
截至現(xiàn)在,我們討論的大多都是第一個理由,也是殖民火星的一個長時期的理由,馬斯克稱其為“防御性理由”。為了讓大家明白這一點的重要性,我們把鏡頭拉遠了一些。可是,他在談到另外一個理由時卻把鏡頭拉近了,因為他相信這是歷史上最偉大的探險。第二個理由無關遙遠的未來或人類種族的命運,而是關于當下——即使我們對去火星并不感興趣,但這或許會改變我們對周圍這個世界以及我們生活的看法。
為了切中要害,馬斯克以“阿波羅”項目作為參考:“人生不只是要解決問題,還得有激勵大家的東西,讓大家因自己是人類的一分子而感到自豪?!⒉_項目當然是其中的一個例子。登月的人只有少數(shù)那么幾個,可是,我們共享了那次探險。我們需要更多這樣的事,至少需要一些吧?!?/p>
太空曾經(jīng)激勵著我們每一個人,所以1970年很多人都想當宇航員。可是我成長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當時世界的關注點回到了地球,太空又成為插曲,我認識的人中沒人真想去當宇航員。就像阿什莉·萬斯所寫的那樣:“這看上去高深莫測,但是航天工業(yè)的其他問題讓太空變得令人厭煩?!币虼?,我一直羨慕生活在20世紀60年代后期登月熱潮中的那些人?,F(xiàn)在,我把登陸月球看作更偉大的事業(yè)的先導。
當然, 這是一個樂觀的故事,從馬斯克那兒聽來的有關SpaceX的故事一般都是樂觀的。要是換個方式,這個故事也會有許多不那么有趣的版本。也許50萬美元的票價最終被證明根本不可能,也許馬斯克的假設——如果他能提供給大家一個途徑就會有足夠多的人愿意參與——并不正確,也許火星上的生活最終被證明有如地獄,使人精神錯亂。誰也不曉得。
故事嘛,就是這樣。后面怎么發(fā)展,當然現(xiàn)在還不知道了。但是我敢說,隨著故事發(fā)展下去,可能會發(fā)生在比地球更廣闊的地方,使得“人類與空間的故事”最終與“人類的故事”分不清你我。
SpaceX的未來
思考SpaceX的未來時,一開始就得問:“如果有100萬人上火星……下一步會怎么樣?”
我們可能會得到一顆藍綠色的火星。
魚需要大海才能生存,它們一生的計劃都基于海洋。如果你把一條魚撈出大海,它會痛苦幾分鐘,然后死去。
地球的大氣是人類的海洋。我們身體上的每一個細胞都是根據(jù)地球表面的具體條件設計的,而且我們在火星表面的行為就會像一條魚在甲板上的水桶里翻騰一樣。
你買一條魚當寵物,就會在你的房子里放一只魚缸為其創(chuàng)造一小片海洋,讓它活著。我們最初到達火星,也會生活在一口“人缸”里,可能就像這樣:“人缸”將是擁有地球表面條件的小氣泡,調(diào)控溫度、氣壓、氧氣水平以及進入的太陽輻射,使其正好符合我們的要求。如果不是大家頭頂上的玻璃穹頂和透過它看到的紅色天空,我們很可能會忘記自己不在地球上。
作為一個臨時計劃,一口“人缸”作用良好。可是火星上的生活不是一個臨時的活動,其目標是讓移民在那里生活成千上萬年。因此,馬斯克才把火星稱為“待修的行星”。
所以,殖民火星之后的麻煩更大:我們得把火星變成家。
有一個術語叫作地球化。把一個星球地球化意味著按照地球的狀況改變其條件。這就是科技的力量。如果技術力量足夠,實際上我們可以把整個行星地球化。
至于具體怎么做,這在很大程度上當然只能推測,眼下我們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一些策略,但是基本過程應該是這樣的:
1.融化火星南極巨量的冰
火星上有足夠的冰,將其融化變?yōu)楹Q罂筛采w整個行星,深度可達11米。如果我們能夠?qū)⑵淙诨涂蓡舆B鎖反應。我們將融化一部分冰,釋放目前被困在里面的許多二氧化碳,讓它夾帶著水汽離開。這些溫室氣體會使大氣濃密,開始捕獲越來越多的太陽能,而太陽能又能讓東西變熱。總體氣溫提高4℃就足以引發(fā)逃逸溫室效應。
我們有許多辦法引發(fā)這種逃逸進程,比如說在空中用鏡子引導更多陽光到達星球、在極地引爆核彈、引導攜帶氨的小行星撞擊星球,等等。
2.加速引發(fā)溫室效應
人類可以通過建設工廠將火星上的元素轉(zhuǎn)化為溫室氣體,比如甲烷或氯氟化碳。這些氣體更能捕獲太陽能,來加速這個進程。
3.植物材料
我們從微生物開始,因為它們能夠在南極這樣的極端環(huán)境存活。然后轉(zhuǎn)向簡單的植物,如苔蘚,最終生成大片的常綠森林。
然后,東西就會自個兒動了。美國航空航天局的行星科學家克里斯·麥克凱說:“不需要改造火星,只需使其升溫,再撒上種子就行了?!币簿褪钦f,如果你完成了上面三個步驟,最終將會是這樣的:
我們在火星上的生活問題會一個接著一個地迎刃而解。火星上會有大氣,溫度會冷,但可居住;氣壓會低,但也適合生存,所有這些會逐年變好,大家能夠不穿太空服就在外面溜達。但是,在很長一段時期,人們?nèi)匀坏么魃厦嬲?,這就把我們引向地球化最難的地方。
4.讓空氣可供呼吸
只要建成光合作用的工廠和新生植物真正的光合作用,火星上的氧氣水平就會提高,但是這個過程比較慢。鑒于我們現(xiàn)在的技術,這一步得一二百年??茖W家估計,如果要使火星空氣可供呼吸,至少需要300年,多則幾千年,甚至上萬年。所以,除非有技術上的突破,否則許多代人在火星上外出都得佩戴面罩。
火星以外
當作家羅斯·安德森問馬斯克殖民太陽系中除火星以外的地方是怎樣的前景時,馬斯克持樂觀態(tài)度:“如果我們能夠在火星上建立殖民地,就當然會在整個太陽系完成殖民,因為我們會有強大的實力改進空間旅行。我們將前往木星的“月球”,還有小行星。我們一旦擁有這樣的能力,有了地球火星經(jīng)濟,我們將會覆蓋整個太陽系?!?/p>
馬斯克接著說:“但是,關鍵在于我們得讓火星上的東西起作用。如果我們有可能將物體送往其他太陽系,我們就需要聚焦于成為一個多行星文明。那是下一步?!?/p>
這樣一來,殖民火星就將我們變成一個知道如何擴展到新行星并將其地球化的種族,讓人類能夠擁有最重要的技術,并長久地生存下去。假以足夠的時間,我們將向著太陽系的許多其他天體挺進,把它們一個一個地球化,變成地球人的家。這就帶來了一些怪異的可能性,比如說頭頂木星在森林里徒步行走,或者有一天在海灘看見土星在天邊出現(xiàn)。
太陽系可以變成人類的一個大世界。也許木星的“月球”歐羅巴會成為太陽系的技術中心,而土星的泰坦成為你從事娛樂業(yè)的必去之地。也許有些人一生都在一顆星球上生活,而有些人到處旅行,會登上12顆星球。也許太陽系的代表大會會把《地球歷史》確定為學校的必修課,所有學生在成長中渴望將來能到他們心目中的文明搖籃,去看巨大的動物,著名的城市,還有古老的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