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輝亮 姚玉婷
(宜春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江西 宜春 336000)
?
開放經濟條件下企業轉型升級評價體系研究
——基于滬市500家制造業上市公司數據的實證分析
唐輝亮 姚玉婷
(宜春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江西 宜春 336000)
在開放經濟背景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已成為當前中國經濟發展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成為企業和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務。以企業成長理論、核心競爭力理論、創新理論和價值鏈理論為依據建立企業轉型升級評價指標體系,以滬市500家制造業上市公司數據為例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對企業的轉型升級績效能力進行綜合評價。
開放經濟;轉型升級;評價體系;主成分分析
企業轉型升級已成為新常態下企業創新發展的熱門詞匯,但目前對企業轉型升級卻還沒有一個明確統一的定義。從國內外的研究現狀來看,學者們往往集中從企業組織轉型、企業戰略轉型、企業業務轉型等方面研究企業轉型,基于全球價值鏈理論從過程升級、產品升級、功能升級、跨行業升級等方面研究企業升級。例如,Levey & Merry(1986)指出通過對企業組織的核心流程、企業精神和創新能力等方面進行改革可以實現企業組織轉型;Bibeault(1982)將企業轉型分為管理過程轉型、競爭環境轉型、商業發展轉型、產品創新轉型等5個方面;國內學者王吉發(2006)將企業轉型分為以管理模式轉型、產品與市場轉型、業務過程轉型特征的企業內生型轉型和以行業轉型為特征的企業外生型轉型;程惠芳(2009)認為企業轉型可分為管理模式轉型、市場營銷轉型、企業治理結構轉型、企業發展模式轉型、企業發展層次轉型,而企業升級的過程就是企業技術創新和技術水平提升的過程。Humphrey & Schmitz (2002)從價值鏈的角度闡述了企業升級方式有過程升級、產品升級、功能升級、部門間升級4種不同的類型。此外,還有部分學者從人力資源管理、企業家精神、企業文化、資本積累、企業自主創新、環境保護與成本上升壓力、政府政策的推動等方面研究了企業轉型升級的影響因素(Winter,2000;Gans & Stern ,2003;Carayannis ,2004;Vergrat & Brown ,2006;王一鳴,2005;劉志彪,2005)。
基于國內外學者對企業轉型升級的研究,本文認為企業轉型升級涉及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等諸多因素,企業轉型升級的實質就是對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進行整合和提升的過程。
綜合國內外學者對企業轉型升級的理論機理和影響因素的研究,本文基于企業成長理論、核心競爭力理論、創新理論和價值鏈理論,從企業財務發展能力、企業創新能力、市場競爭能力、企業國際化發展能力、企業戰略合作能力、企業社會責任認知與履行能力、企業文化建設能力8個方面來構建企業轉型升級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一)轉型升級指標體系的建立
1.企業財務發展能力
根據彭羅斯的《企業成長理論》(1959),企業財務發展能力是企業經營績效和資產管理水平最直接的體現,反映了企業經歷成長和發展的成果,為企業的轉型升級提供資金來源和保障。并設立成長能力、盈利能力、營運能力、償債能力和管理能力五個二級指標來全面反映企業的財務發展能力,具體包括總資產增長率、凈資產增長率、主營業務銷售收入增長率、凈利潤增長率、總資產利潤率、凈資產利潤率、銷售毛利率、主營業務利潤率、銷售凈利率、總資產周轉率、存貨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速動比率、流動比率、資產負債率管理費用、銷售費用和財務費用。
2.企業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是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得以保持持續競爭優勢的關鍵因素,企業的創新能力表現為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等方面。用新產品銷售收入來反映企業的產品創新能力,以企業專利授權數、企業R&D科研經費投入與銷售收入的比重、企業科技人員占比以及企業技術創新中心的級別來反映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以企業是否在海外上市來反映企業的現代管理制度的創新,以是否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來反映企業的收入分配制度創新,以是否建立了股權激勵機制來評價企業創新激勵制度,并通過人均銷售收入來反映企業的創新績效。
3.市場競爭能力
市場競爭力反映企業的市場地位和要素配置能力,以國內市場銷售額增長率來反映上市公司轉型升級的市場銷售能力,以是否有定向增發、銀行貸款或使用自有資金來反映上市公司轉型升級的資本籌集能力,以公司從業人員中大專及以上人員比例來反映公司人才狀況。
4.企業國際化發展能力
在開放經濟條件下,有些學者從國際產業轉移的角度分析了產業升級的過程,經典理論有費農的生命周期理論和小島清的邊際產業理論。小澤輝智認為產業轉移是一種“比較優勢尋求”,因此會促進雙邊貿易的增長,最終會帶來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產業結構的升級。因此,企業國際化發展能力的提升有利于促進企業的轉型升級。企業國際化發展能力用企業的商品國際化和投資國際化來反映,其中商品國際化用國際市場銷售額增長率來衡量,投資國際化用海外并購和海外投資方式來衡量。
5.企業戰略合作能力
加強同國內外企業的合作與競爭,從中進行技術和管理學習,通過“干中學”和“用中學”培植自身的自主創新能力,從而加快企業轉型升級(Teece &Pisano1997;Carayannis,2004;毛蘊詩和汪建成,2006)。因此用與國內企業戰略合作、與國際企業戰略合作和產學研合作來考察企業的戰略合作能力。
6.企業社會責任認知與履行能力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環境保護與發展低碳經濟成為共識,循環經濟理念應用于區域發展與轉型的研究之中,生態經濟效率、清潔生產以及污染預防逐漸應用于生產過程、產品及服務中。企業社會責任包括3個二級指標,分別是產品質量、環保和社會責任,其中產品質量包括質量標準,環保用節能減排來衡量,而社會責任包括依法納稅和社會責任報告的披露。
7.企業文化建設能力
Cyert & March (1963)以及Winter(2000)指出進取、創新的企業文化與企業家精神能加速企業的轉型升級進程。企業文化是企業在發展過程逐步形成的為全體員工所認同、遵守、帶有本企業特色的價值觀念、經營準則、經營作風、企業精神、道德規范、團體意識、企業形象、企業制度以及發展目標的總和,其核心是企業精神和價值觀念。以企業在公司網站上公開宣傳的有關本企業特色的價值觀念、經營準則、經營作風、企業精神、道德規范、團體意識、企業形象、企業制度以及發展目標等企業文化內容來反映。

表1 企業轉型升級評價指標體系

一級指標二級指標三級指標指標設置的理論依據企業國際化發展能力商品國際化投資國際化29.市場銷售增長30.品牌31.人才32.資本來源渠道核心競爭力理論(Hamel&Pralahad,1994)。33.國際市場銷售34.海外并購(國家)35.海外投資方式費農(Venon)的生命周期理論和小島清(Koji-ma)的邊際產業理論。企業戰略合作國內外合作36.企業間戰略合作37.產學研合作38.國際合作加強同國內外企業的合作與競爭,從中進行技術和管理學習,通過“干中學”和“用中學”培植自己的自主創新能力,從而加快企業的轉型升級(Carayannis,2004、毛蘊詩和汪建成,2006)、動態能力理論(Teece&Pisano,1997)。企業社會責任產品質量環保社會責任39.質量標準40.節能減排41.依法納稅42.社會責任報告循環經濟理論(DavidPearce,1990)、社會責任觀點(Drucker,1974)。企業文化文化體系43.企業文化體系Cyert和March(1963)以及Winter(2000)指出進取、創新的企業文化與企業家的創新精神,能加速企業的轉型升級進程。
(二)數據的獲取與處理
1. 研究樣本選取與數據來源
上市公司是優秀企業的代表,其企業轉型升級能力反映了該行業轉型升級的最優狀態。本文選取樣本為在滬市主板上市的制造業企業,由于部分上市企業年度數據公布的不完整性,因而把這一部分公司剔除,最后選擇了其中的500家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數據來源于滬市主板上市公司披露的2013年年度報告和500家上市公司的企業網站。
2. 定性指標的賦值
為了能夠對定性指標進行定量化分析,聘請專家對企業定性指標的情況進行評判賦值。賦值標準為:(1)技術創新中心,根據其所屬國家級、省級、企業級以及無創新中心四個級別,分別賦值為7,4,2,0;(2)公司制度創新,根據其是否在海外(包括港市)上市,分別賦值10,7;(3)收入分配制度,根據是否引入職業經理人制度,分別賦值5,0;(4)創新激勵制度,根據是否引入股權激勵機制,分別賦值5,0;(5)海外并購,根據企業在海外有并購活動,分別賦值5,0;(6)海外投資方式,根據企業在海外設立研發中心、銷售機構、分廠、辦事處和無任何機構,分別賦值10,8,6,4,0;(7)資本籌集能力,根據資金籌集的來源是否有定向增發、銀行貸款或使用自有資金,分別賦值10,7,4;(8)企業戰略合作,根據企業進行技術合作、市場合作、資源合作、產品生產合作以及無任何合作,分別賦值10,7,5,2,0;(9)產品質量和環保,以企業通過質量認證和環保認證的級別為通過ISO標準、國家部委認證、省級部門認證、企業自身認證,分別賦值10,8,6,4;(10)社會責任,以企業是否披露社會責任報告,分別賦值5,0;(11)企業文化,根據企業在公司網站主頁上是否已建立了企業文化專欄,且在其專欄項下是否凝練出企業文化核心內容企業精神、價值觀念以及企業形象、經營準則、經營作風和發展目標等內容情況,把企業文化建設分成有健全的企業文化體系、較為健全的企業文化體系、不健全的文化體系和尚未建立企業文化體系,分別賦值10,7,4,0。
3. 數據的標準化處理
為了使各指標數據具有可比性,將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處理公式如下:

4. 適度指標的標準化處理
按照國際慣例,速動比率、流動比率、資產負債率屬于適度指標(適度指標是指標值落在某個區間為最好),其適度值范圍分別為100%、200%、30%—60%。因此我們對這兩個指標按照下列公式進行標準化換算:
其中[L1j,L2j]代表適度指標的適度區間,
xji(min)代表樣本企業該指標的最小值;
xji(max)代表樣本企業該指標的最大值;
xji代表第j個企業該指標的原始值。
適度指標經過換算后,其區間范圍也被定義在[0,1]之間,顯然,它們和正向指標一樣,其值越大越好。
5. 逆向指標的處理
逆向指標是指標的原始數據評估時越小越好,比如對一個企業來說,在一定經營規模下,管理費用、銷售費用和財務費用的增長率越小,說明企業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越高。為了使其與正向指標保持一致性,對逆向指標去倒數,然后再對其進行標準化處理。
6. 極端值的控制
不同公司由于所處的環境不同,就有可能造成某些指標出現極端值,這會使標準化處理的結果出現異常,從而對綜合評價造成偏差,鑒于社會經濟現象一般都近似服從正態分布,因此,可以認為公司評價指標xji服從正態分布,一般采用3σ界限進行控制,上限定為μ+3σ,下限定為μ-3σ,μ為均值,σ為標準差。
在綜合指標體系評價的方法中,主成分分析法是將多個指標轉化為少數幾個相互無關的綜合指標的一種多元統計分析方法,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進行綜合評價所得的權數是伴隨數學變換自動生成的,且不帶有人的主觀隨意性,從而提高了綜合評價結果的可靠性,本文將利用這一方法來對滬市的500家制造業企業的轉型升級能力進行綜合評價。
(一)主成分分析法的預處理分析
在做主成分分析前,首先對樣本數據進行KMO和Bartlett球體檢驗,以確定樣本數據是否滿足主成分分析的條件。KMO值=0.758大于0.5,表明主成分分析結果可以被接受。根據Bartlett’s Test球度檢驗的伴隨概率接近于零,小于給定的顯著水平0.01,因此拒絕Bartlett’s Test 球度檢驗的零假設,認為變量之間相關,數據適合做主成分分析。特征值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被看成是表示主成分影響力度大小的指標, 主成分個數提取原則為主成分對應的特征值大于1的前m個主成分,根據這一原則選擇了其中8個主成分,且其累計方差百分比為81.321%,基本反映了原始變量的絕大部分信息。
(二)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結果分析
1.從綜合評價得分的結果來看,排名處在前10%的50家企業中:醫藥企業13家、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10家、食品飲料制造業6家、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5家、紡織、服裝、皮毛和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各5家、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食品加工和專用設備制造業各3家;而排名處在后10%的50家企業中:ST企業占18家,占比達36%,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和專用設備制造業各8家,電子元器件制造業7家,非金屬礦物制品業5家,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和石油加工及煉焦業各2家。由此可見,轉型升級績效能力排名前列的企業往往是行業發展前景較好、企業自身發展較佳的優質企業,而處于連續虧損狀態的ST類企業轉型升級能力普遍較差。
2.從各行業的綜合評價得分的平均值來看,食品加工業、計算機及其相關設備制造業、醫藥生物制品制造業、日用電子器具制造業、電器機械及器材制造業處在前五位;而電子設備制造業、電子元器件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石油加工及煉焦業、服裝及其他纖維制品制造業則處于后五位。從行業來看,屬于高新技術產業的醫藥制造業、電子計算機及其相關設備制造業的轉型升級能力較強。
通過實證分析的結果可以看出,從企業財務發展能力、企業創新能力、市場競爭能力、企業國際化發展能力、企業戰略合作能力、企業社會責任認知與履行能力、企業文化建設能力等8個方面的綜合評價能較好地客觀反映出企業的轉型升級能力,也可以較好地指導企業挖掘其轉型升級的潛力,同時也可以促進其不斷改進其不足之處。
[1]Levey A .,Merry U. Organizational Transformation [M].NewYork Praeger,1986.
[2]Gereffi G.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s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9(48):37-70.
[3]Humphrey J, Schmitz H. How does Inser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 Affect Upgrading in Industrial Clusters?[J]. Regional Studies, 2002,36(9):1017-1027.
[4]王吉發等. 企業轉型的內涵研究[J]. 統計與決策, 2006 (1):153-157.
[5]伊迪斯·彭羅斯.企業成長理論[M]. 趙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程惠芳. 浙江146家工業龍頭企業轉型升級監測評價報告[R].2009.
[7]唐輝亮. 企業轉型升級文獻綜述[J].宜春學院學報, 2011(05):79-81.
[8]朱順泉. 管理科學研究方法——統計與運籌優化應用[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83.
(責任編輯:郭麗春)
唐輝亮(1976-),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開放經濟與區域經濟發展;姚玉婷(1995-),女,本科生,研究方向:開放經濟與區域經濟發展。
江西省2015年度高校人文項目“貿易結構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基于開放經濟的多部門動態一般均衡理論框架”階段成果(項目編號:JJ1556)。
F27
A
2095-3283(2016)10-01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