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幼萍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那么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如何引領孩子、做孩子學習的導航者呢?筆者就一次中班“竹蜻蜓”科技小制作活動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巧妙設計,遷移關鍵經驗
這里的經驗是指幼兒已有經驗和即將獲取的新經驗,即包括幼兒已經理解、懂得、掌握的知識經驗及即將通過多種手段獲得的新經驗。在科技小制作“竹蜻蜓”的活動中,制作竹蜻蜓的對稱翅膀是本次活動的難點,為了喚醒幼兒已有的經驗,我們采用難點前置的方法,設計了欣賞觀察、交流討論、嘗試制作三個環節來完成對稱圖形的前置練習。首先出示一張蝴蝶的圖片,引導幼兒觀察蝴蝶的身體特征,發現蝴蝶翅膀的對稱;接著由蝴蝶的左右對稱引出怎樣來制作左右對稱的圖形,孩子們說:“先在紙上畫一個圖形,然后用剪刀剪下,再按照這個圖形畫一個,這兩個圖形就是左右對稱的”,很快就有好多小朋友附和說:“是的,就是這樣!”顯然,孩子們對左右對稱圖形的理解還只停留在圖形上,對于中心軸線的問題還很模糊。嘗試是驗證解決問題的關鍵。在孩子們的嘗試制作中,他們發現了秘密,并要求我提供膠水將剪下的兩個完全相同的圖形粘住??磥淼竭@一步孩子們已經了解了左右對稱的圖形必須是連在一起的。然后老師設計提問:想個辦法不用膠水粘制作出一個左右對稱的圖形。孩子們在原有的基礎上再次嘗試,獲得了制作左右對稱圖形的新經驗:原來只要用對折、畫剪的方法就能很快制作出各種美妙的左右對稱圖形。
二、適宜材料,迸發智慧自信
皮亞杰提出:“兒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兒童是在對材料的操作、擺弄過程中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的。因此,教師要幫助幼兒置身于能產生探索行為的環境中,提供適宜的、可操作的、符合幼兒探索需要的材料,支持和引發幼兒積極主動地與材料互相作用。材料越適宜,幼兒在操作過程中就會變得更自信、大膽。
在本次科技小制作中,考慮到幼兒的動手能力水平,我選擇了稍硬的紙片和吸管作為制作的主要材料。因為是廢舊材料,老師可以不必擔心幼兒浪費,可以放手大膽讓幼兒去嘗試,一次不成功來兩次,兩次不成功來三次甚至更多。孩子也會在這樣輕松的氛圍中放開手腳大顯身手,創意、思維的火花被撞擊,一個個不同形狀的對稱圖形就在孩子們靈巧的雙手中誕生了,竹蜻蜓栩栩如生的翅膀展現在大家面前。有了適宜的材料,能力強的幼兒就可以嘗試制作不同的對稱圖形,能力弱的幼兒也可以有多次嘗試的機會,讓每個幼兒都能在不同程度上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這也滿足了幼兒個體能力發展差異的需求,也證實了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的理論:讓孩子在跳一跳、夠得著的情況下學習是最有效的,問題過難或過易均無意義。
三、有效互動,撥開靈動思維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小小的科學家,他們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他們的思維過程需要動作幫助,并要以物質材料為中介和支持,傳統的科學教育是在集體教學中,全班孩子圍著一個信息源進行學習,教師主要運用說教的方式進行教學,而幼兒對物質世界的認識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既要有幼兒對物體的操作,還要在原有認識與操作過程相互作用所實現的對原有認識的提升和調整,也就是說:手的操作與心智的操作是幼兒主動探索和學習的兩個重要方面。
本次的小制作作品在制作完以后還不能算真正結束,還要讓幼兒在玩中檢驗作品的價值,從中發現成功的秘訣和不成功的原因,尋找科學的奧秘,從而在一次一次的制作中不斷總結經驗,提高制作能力,達到科學、技術、藝術的完美統一。本次活動給了幼兒極大的自主性,讓幼兒玩一玩自己制作的竹蜻蜓玩具,不僅是對自己作品的檢驗,更是一次制作后探索活動的開始。“為什么有的竹蜻蜓飛得高,有的飛得低?為什么每個竹蜻蜓的翅膀都不一樣,但飛起來看上去都是圓圓的?為什么我的竹蜻蜓轉起來像把雨傘,你的竹蜻蜓飛起來像飛機的螺旋槳?……”孩子們為自己的作品飛起來而歡呼雀躍,也為試驗的成功感到無比自豪。他們按自己的意愿互動著、探索著、思考著。就是這樣的互動,彰顯了孩子獨特的個性,撥開了孩子靈動的思維。
四、多元評價,激發探究興趣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兒發展過程中的個別差異,支持和引導他們從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發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達到《指南》所呈現的發展‘階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兒?!辈剪斈窂娬{:“幼兒園對孩子的一切評價行為,都應該建立在有利于促進幼兒主動和持續發展的基礎之上?!币虼耍谛≈谱骰顒拥脑u價中,我們做到評價主體與評價過程多元化,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每一個幼兒。如,幼兒的制作活動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當幼兒在制作中遇到困難時教師及時鼓勵并給予有力的支持;當幼兒有進步時老師肯定并予以表揚;當幼兒不小心做錯了要給予正確的指導……其次,對于每一次科技小制作作品,我們都提供足夠的空間進行展示,讓孩子們在展示過程中進行自我評價、相互評價,同時通過家園路路通的形式通知家長,讓家長參與其中,發現幼兒的點滴進步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建設性意見,不斷增強幼兒制作的興趣與經驗從而熱愛科技小制作活動。這種過程性評價、主體性評價的多元化對幼兒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推進作用。
總之,在科技小制作活動中,教師要巧妙設計活動情節,創設有助于幼兒學習的環境,讓孩子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嘗試、制作、探索,從中習得有益經驗、探索科學奧秘;同時,教師還應適時注意自身的角色定位,為孩子建立一種平等合作互助的關系,這樣才能真正成為孩子學習的導航者,讓孩子在與教師平等、和諧、對話的相互交往中充分發展,為其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