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錫芳
摘 要:教學效果是所有教學的最終目的,幼兒園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如何讓幼兒在得到更多快樂的同時,身心得到健康發展。因此,提高幼兒園教學活動的效果,必須從提高幼兒的課堂注意力開始。教師應從切實改進教學方法,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充分挖掘游戲的趣味性,把握教學時機,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家校聯動入手,促進幼兒注意力的提高。
關鍵詞:注意力;幼兒;課堂教育方法
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動指向和集中于某種事物的能力。課堂注意力,顧名思義指的是人的心理活動指向和集中于課堂教學。幼兒的可塑性很強,他們就像是一塊白紙,多美的圖畫都可能在上面實現。而注意力就像是作畫的標尺,如果標尺經常放偏,那么作圖效率就大大降低了。為了保證作圖效率,我們應盡可能保持幼兒的課堂注意力。為了提高幼兒的課堂注意力,我們需要找出影響幼兒注意力的因素并針對這些影響因素采取相應的方法,從而幫助幼兒提高注意力。
一、改進教學方法
幼兒園的集中教育活動是培養幼兒有意注意的重要手段。教師在設計教育活動時,應根據幼兒注意的特點,精心設計教育環節,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將幼兒的注意吸引到活動中來。如,綜合主題活動“幫助小白兔”,活動目的是通過幫助小盲兔,激發幼兒的同情心和愛心,同時,發展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活動一開始,教師組織幼兒進入事先精心布置的場地中,使他們置身于“森林小動物住宅區”,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激發其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緊接著,教師設計了一系列吸引幼兒的環節:小盲兔探路的情境表演;表演后讓幼兒各抒己見的談話;幼兒戴上墨鏡體驗雙目失明的感覺;教師邊演示教具邊聲情并茂地講述“小白兔的故事”;幼兒結對子玩“小狗幫小兔”的游戲;幼兒為小兔設計用具等。整個教育活動環環相扣,銜接自然,巧妙地鞏固了幼兒的無意注意,發展了其有意注意。設計時還注意了動靜交替,時張時弛,使幼兒的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有節奏地交替,以調節大腦皮層的活動,使幼兒自始至終情緒愉悅,積極性高漲。
二、安排教學內容
在課堂教學中合理安排教學的內容,適宜的教學內容,能促進幼兒的注意力。在幼兒時期,教學內容沒有準確的規定,而是要根據整體性、綜合性的特點以及幼兒的經驗進行教學。“生活即學習,生活即課程”這是陳鶴琴先生說過的。在教學中,教師要以幼兒的生活為源泉,幼兒周圍的生活環境可以是所要學習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最主要的就是要適合,要適合我們的教學目標,要適合我們所教學的孩子。
教學過程中多進行游戲。老師在幼兒注意力不集中的時候可以通過游戲把幼兒的注意力轉移過來。比如,“猜物游戲”,在幼兒面前擺放上小球、橡皮、鉛筆等物品。讓他們觀察一會,然后讓他們閉上眼睛,老師拿走幾件物品。讓孩子查看少了哪幾件物品,從而鍛煉孩子的注意力。
三、把握教學時間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把握教學時間,對兒童進行研究表明,兒童的平均注意力時間大致是這樣分布的,在兩歲時他的注意力時間為七分鐘,在四歲時為十二分鐘,在他五歲的時候為十四分鐘,所以說,在教學活動中,我們應該注意把握好最佳的教學時間。教師在講課時,可以把主要的授課內容放在前十分鐘,剩下的時間可以用練習和游戲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上課時如果發現幼兒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教師可以適當改變自己的音調或者是變換一下教學方法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四、培養良好習慣
1.尊重幼兒的學習特點
幼兒對于事物的認知直接會受到興趣的影響,對于他們感興趣的事物,他們會積極主動地去認知、去探索。如果想要讓幼兒成為主動的學習者,那就應該尊重他們的喜好和興趣。教師要善于發現他們的興趣和愛好,正確對其進行引導。幼兒對于社會的認識是具體的、形象的、感性的。
2.養成良好的作息規律
孩子的生活作息規律影響孩子的注意力,老師要做到讓孩子張弛有度,動靜適宜。在各種不同活動中,老師一定要留給孩子一定的過渡時間。研究表明,幼兒能夠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一般為15分鐘左右。所以,老師一定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的作息規律。
3.讓幼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幼兒的意志力非常薄弱,注意力很難能長期堅持。根據幼兒的這些特點,我們需要對其進行不斷地鼓勵,對他的不良行為不斷地矯正,比如,有的兒童午睡時,有起來小解的習慣,在走路時,腳步聲很重,在這時,我們可以給他一個暗示,提醒他要改正,當他放輕腳步時,我們應該沖他微笑,表示對他的鼓勵,在這個時候,幼兒的內心會為了自己的行為偷樂,在此之后他會自覺地制止不好的行為。
4.加強實踐訓練
習慣,同一個動作,同一個事情反反復復地做,才能夠養成習慣。只有反復的實踐才能夠養成習慣。家長在這個問題上應該重視,如果家長在這個問題上沒有耐心,那么良好習慣的形成將是一句空話。
參考文獻:
[1][瑞士]皮亞杰,英海爾德.兒童的早期邏輯發展[J].亞洲出版社,1987.
[2]趙忠心.家庭教育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