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群
摘 要: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是城市化過程中伴隨著農村勞動力轉移而出現的社會問題,許多孩子出現了性格內向、自卑、人際交往能力較差、逆反心理強等問題,使其在學習上缺乏主動性與自覺性,在紀律上不遵守規章制度等,這些不良習氣的存在嚴重影響了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與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作為班級工作的管理者與引導者,班主任應把對留守兒童的關愛放在工作的重點位置,加強對他們的學習、生活、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引導,讓留守兒童矯正自己不良的行為習慣,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
關鍵詞: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班主任;對策
如何使留守兒童受到正常、健全的教育,讓他們和同齡人一樣健康快樂地學習與成長,是一個十分現實而又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解決的好與壞,不僅關系到我國廣大農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長,而且關系到國家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與人口的未來素質。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
(一)學習上缺乏必要的指導,成績較差
留守兒童由于處于貪玩的心理期,缺乏學習的自覺性與家長的監督,部分孩子出現不按時完成作業、厭學等現象。即使能夠按時完成作業,但農村留守兒童大多和自己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祖輩生活在一起,他們的文化程度都不是很高,孩子們遇到問題不能進行適度的輔導與解決。其次,留守兒童父母大部分在外從事體力勞動,文化程度較低,潛意識里認為自己的孩子學業有成的幾率較低,對孩子的學習總體期望不高。
(二)缺乏良好的品德與健全的人格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約束,一些留守兒童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道德品行,農村留守兒童在品德上出現放任自流、愛撒謊、罵人、小偷小摸、破壞公物、迷戀網吧等表現。有些孩子由于失去父母的監管,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之路等。
(三)心理健康問題突出
由于留守兒童缺少家庭的親情關懷,長期分離和缺乏聯系使他們無法得到父母正常的引導和關心,這些孩子在有煩惱時沒有正常交流宣泄途徑,出現了空虛寂寞、無理逆反、孤僻內向等心理現象。父母外出后,留守兒童大都感到家庭空落,于是有些孩子放學后去網吧消磨時間,或將情感寄托在異性朋友身上,以補償家庭中“愛的缺失”。
二、班主任的對策分析
(一)建立檔案,多關注
留守兒童是一個特殊群體,需要給予特殊的照顧,建立專門的檔案資料是開展工作的基礎。在實踐中,筆者通過認真調查研究,摸清本班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并為每個留守兒童建立了動態專門檔案,其主要內容包括個人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別、年齡、家庭住址、聯系電話,家長及監護人的職業、詳細地址、聯系電話、年齡等情況。同時,根據學生的變動情況,及時更新個人的學習成績、思想心理狀況、生活能力等。班主任有了班上留守兒童的第一手資料后,就能針對每個人的情況進行區別對待,同時根據學生的變化情況及時與家長或監護人進行溝通,形成了以學生為中心的關愛網絡。
(二)利用活動,多鼓勵
留守兒童大多性格內向,在班上開展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形成一個溫暖、寬松的成長學習環境,讓留守兒童切實感受到班集體的溫暖,使學生變得樂觀開朗,又能使其能力得到鍛煉。班主任要組織各種有意義的班集體活動,豐富校園文化生活。開展如主題班會、演講比賽、書法比賽等活動,這樣既可以展示留守兒童的才能,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又能感受到學校、教師、同學的關愛,消除孤獨與失落。
(三)用心關愛,多引導
學生學習成績差,使他們對學習失去必要的自信而厭學,進而影響他們的品德和心理健康。因此,學習成績在學生中的地位很高,班主任首先要把關愛放在留守兒童的學習上,在學習上給予特別輔導。上課時多留意班上留守兒童的學習狀態,觀察他們是否在認真聽課與做筆記;課后有沒有按時完成作業,有沒有總是出現明顯的錯誤。
其次,針對品德偏差和有心理障礙的留守兒童,開設心理輔導課,開展心理咨詢,定期開展思想道德教育、獨立生活教育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對于留守兒童每個家庭環境、經濟狀況的千差萬別,班主任應走進留守兒童的思想深處,了解孩子的所想所需,讓一句句真誠的話語打開他們的心扉,讓學生實話實說,認真接受你的教導,從而改掉身上不良的行為。
(四)加強聯系,多溝通
雖然我們都愛這些孩子,但是我們也應該清楚地認識到,親子教育是任何其他形式教育都無法取代的,因此,學校和老師應當為他們搭建溝通的橋梁起到積極的作用。(1)班主任要充分利用信息時代的電話、短信、網絡等形式,把他們的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生活、心理情況定時或不定時地向家長反映,并建議家長和孩子多聯系、多交流。(2)做好家訪工作,加強和留守兒童監護人的聯系。(3)定期召開家長會,讓家長了解學生在校的成績和表現。
總之,關愛農村留守兒童是當前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作為班主任有責任、有義務對他們多一點了解,多一分關愛,讓他們在同一片藍天下健康快樂地成長,成長為社會有用之才。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