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九田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課程理念中倡導的主要學習方式,自主探究成了數學課堂教學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然而在教學實踐中,許多老師感嘆精心設計的探究課中看不中用,對探究課經常上不完而感到困惑。一節生動高效的數學課就是一首美妙動人的歌曲,歌曲中有若干“休止符”,因而抑揚頓挫、回味無窮。數學課堂也需要若干“休止符”,既控制教學節奏,又給學生留下獨立思考、有效探索的時間和空間。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和所見所聞,應從以下方面予以嘗試踐行。
一、變俊為樸,讓探究情境簡一些
數學教學往往伴隨著一定的教學情境,尤其是探究性教學,為了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更離不開有趣、新奇的情境。以至于有的教師盲目地追求探究情境的花俏,導致探究內容游離于數學問題之外,致使探究課上不完。因此,必須用務實的眼光審視教學情境,削枝留干,簡化教學情境中的非數學化因素,提升探究的有效性。
數學課要結合現實情形創設探究情境,必須緊扣數學的探究主題。例如,在教學“平均分”時,我創設了“六一活動分發水果”的現實情境,教師把握探究的主題,讓探究的重點圍繞著“總數是多少”“怎么分的”“分成幾份,每一份是多少”“有沒有多余”等數學問題,而不是“這些水果是否合理”“六一活動要注意什么”等非數學問題,這樣才能有的放矢,讓探究不離數學主題。
二、變肥為瘦,讓探究內容精一些
探究課上不完,很大程度上是探究內容臃腫、冗雜。如果探究點太多,而且每點要探究到位,勢必造成探究費時,難以完成預期教學任務。這就要求教師處理教材時,變多為少,力求讓探究內容精一些。
1.合理調整教材內容
例如,在教學“面積與面積單位”時,有“面積的意義”“面積單位的產生”“常用的面積單位”等多個知識點,若逐一讓學生探究,極易造成因預設的教學內容太多而上不完。而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實際,大膽地重新劃分課時,分為“面積”的教學和“面積單位”的教學,就不會再為探究內容過多而發愁。
2.教師精心選擇添補課外資源
過分增補教學素材,容易造成探究內容過分膨脹而上不完一堂課。例如,在教學“元角分”時,有的教師補充了人民幣的產生、識別與外幣的兌換等相關素材,造成因課堂教學探究點過多而上不完。因此,若只精選與小學生認知水平相應的“人民幣的識別”這個素材,就能變多為少,實現人人能探究,探究能完成。
三、變放為扶,讓探究過程直一些
對于探究性學習,很多教師將教師的講解與學生的探究對立起來,談“講”色變,怕講,忌講,導致學生的探究游離于教師的指導而放任自流,變得盲目無序,耗時低效,難以完成預期的教學任務。事實上,小學生的探究只是教師指導下的“再創造”活動,也就是說學生的探究活動少不了教師適當的“扶”。只有講究扶放結合,才能讓學生的探究過程曲中有直,更有實效。
1.選擇有價值的探究點
如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數的讀寫法、數學符號表示等,可以在學生理解數學算理的基礎上,由教師直接告訴學生,這樣省去不必要的放任探究,使探究活動變得“直”而省時。
2.要變旁觀者為指導者
當學生的探究處于“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困境時,應適時地指點迷津,讓學生在“柳暗花明又一村”中達到目標。例如,在教學“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時,當學生認識到能否化成有限小數與分母有關,學生對等分數的分母進行猜測、舉例、驗證等充分探究后,教師應適時指出:“把這些分數的分母分解質因數,或許能發現其中的秘密。”這樣,探究過程化曲為直,提升了探究的時效性。
四、變說為做,讓探究方式活一些
在探究性學習中,許多老師往往只注意到探究內容,而忽略了數學探究方式的選擇與優化,簡單地采用成人化的抽象說教或復雜演繹方式,造成學生的探究活動徘徊不前,束縛了探究性學習的開展。為此,要針對小學生的認知特點,精心選擇學生所能接受的探究方式,讓學生高效地探究。
1.積極倡導“做中學”
針對小學生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的特點,盡量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觸摸感知數學。例如,在教學“一個正方形,減去一個角,還剩下幾個角?”時,讓學生親自去剪一剪,做一做,則能在操作中主動探究,發現或是3個角,或是4個角,或是5個角……省時有效地參與了數學問題的解決。
2.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
小學生的數學建構總是基于個人經驗的基礎上,不同的學生對同一數學問題有著不同的認識與理解,他們的數學建構的方式也不盡相同。這就要防止用同一模式強行指引學生思維,放手選擇,促進學生的探究進程。例如,教學“退位減法中計算24-9”時,教師不必強行讓學生統一擺小棒來計算,而應放手讓學生探究。結果學生迅速地選擇了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探究,有的是用計數器的,有的是用小棒的,還有的是用想加算減的……由于給學生提供了寬敞的探究選擇空間,學生能在最短的時間里生動活潑地參與數學學習,提高了探究的有效性。
休止符在音樂中體現了旋律的抑揚頓挫,是為了更加動聽。數學課堂上,需要我們多一些“休止”,學生就多一些自主探索的經歷和體會,多一些對問題的思考,多一些與他人交流合作的機會。學會“休止”是一門精湛的教學藝術,應該成為我們每一個教師的一種意識、一種職業自覺,從而使數學課堂更加靈氣、更具活力。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