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會正式開始,請KOKOA同學致歡迎詞”。清脆的女童聲回響在學校教室門外的走廊。日本千葉縣一宮町立一宮小學校,上周迎來中國太原的7名五年級小學生。這7名小學生到日本交流,行程之一是在這所日本小學體驗一天課程,《環球時報》記者全程參與了課堂,近距離觀察到中日兩國小學生的不同特點。
兩國小學生一起上的第一堂課是機器人課,教孩子們如何用電腦控制一個小車的自動行走。老師通過黑板旁的大屏幕,告訴孩子如何用電腦筆調整方向、速度和轉數等,并讓學生把程序下載到自己的小車中,然后學生們就可以拿著自己的小車,到外面的走廊驗證自己設定的行走方式是否正確。中國小學生在簡單的中文翻譯幫助下,非常準確地接受了教學內容,并和日本學生混在一起,觀察小車的行走。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學生中有一名自閉癥兒童,平時不讓陌生人接觸自己的身體,但是在和日本學生一起控制機器人小車的課堂上,他混在日本學生中間,和大家一起觀看小車行走,忘記了身體碰撞給他帶來的不快感。這讓帶隊老師感到非常高興。
接下來是人權教育課,相當于中國的社會道德教育。教室黑板上貼著主題——“讓世界幸福”,然后播放一個動畫片,主人公是青椒、胡蘿卜等蔬菜。大意是說青椒和胡蘿卜雖然同在一個蔬菜村里,但是因為有人不愛吃,不能上市,遭到忽視和排斥。經過曲折和戰斗,他們表達了自己遭受冷落的感情,讓人們知道他們的孤獨和不安,希望和其他蔬菜享受同樣的待遇。最終他們獲得了大家的理解,成為同樣受歡迎的蔬菜。動畫片放映后,老師會提出很多問題,讓學生回憶劇情,體會和理解蔬菜們的心情,并在黑板上一一寫出來,加深學生們對友愛的理解。
一宮町立一宮小學校長近藤宏明說,這門課主要針對目前日本學校里的欺凌問題,希望通過這樣的課程增強平等觀念,減少欺凌事件的發生。雖然語言不通,中國小學生還是看懂了動畫片,并表示很有趣。
這兩堂課給《環球時報》記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日本方面老師很注重發揮和引導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在機器人課上,學生自主操作,并可以自由移動,鍛煉的是實際操作能力;在人權教育課上,基本上都是學生發表見解,老師只是提出問題。
整個教學過程,中國孩子都表示出極大的興趣,并紛紛表示體驗教學很有趣。隨行的中方老師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這次交流讓他們意識到,國內的教學,特別是小學教育,還需要在寓教于樂方面多下功夫。▲
環球時報2016-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