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永紅
中國經濟界一直以來有種看法,外匯儲備一定是越多越好,稍有下降就會引起恐慌,甚至有外儲要“死守3萬億美元”的說法。
死守3萬億這條線的依據是什么?1996年,我們根據外匯儲備的功能和國際通行的標準進行測算,認為1200億美元就夠了,后來由于亞洲金融危機、中國加入WTO等一系列事件,將龐大的外匯儲備作為應對不確定性的工具。但是從一個國家的外匯儲備功能來看,主要仍應從滿足3個月的進口需求,外債的還本付息以及干預外匯市場這三大功能來決定啟用多少外匯儲備規模。
首先,中國的進口總值也就1萬多億美元,有3千多億美元的儲備就夠了,再加上對外貿易一直是順差,所需外匯儲備很少。
其次,中國是凈資本輸出口國,當年外債還本付息需求并不大。經過“8·11”匯改,中國已形成市場化程度較高、比較有彈性、靈活的匯率機制,更多地強調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減少政府干預,已不需要握有大量外匯儲備。況且現在美國的國債利率只有2%左右,歐元和日元都是負利率,持有大量外匯儲備意味著更大的機會成本。
過去中國經濟瘦小體弱,有必要多儲備外匯以應對風險,現在外匯定價機制已越來越市場化,不需要過多的干預匯率,即便干預,也不再需要那么多的外匯儲備。人民幣已經加入SDR,成為主要國際貨幣。自己的貿易和投資可以更多使用人民幣,中國受到外部沖擊的風險相對縮小,應對風險所需的儲備可以相對減少,就更沒必要持有低收益、甚至負收益的外匯儲備。
如果從收益看,相比外匯,不如選擇那些增值比較高、損失比較小、波動比較低的資產。如果從外匯儲備的功能上看,中國滿足基本進口、還本付息和干預匯率這三方面的需求目前都在縮減。因此,看待外儲下降應該摒棄“越多越好”的過時思維。由于歷史原因,中國積攢了大量外匯儲備,正在逐漸消化,把它用到更有利的地方去,比如支持企業投資,支持“一帶一路”建設。外匯儲備作為一種投資資產,可用的地方有很多,不一定要以貨幣的形式持有,尤其是沒必要以低收益的資產形式持有。▲
(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理事兼副所長)
環球時報2016-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