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力



摘 要:“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是唐代思想家柳宗元的重要美學觀點之一。這個命題的提出,既承認了美的客觀存在,又強調了人的主觀感受。要成為審美對象,必須要有人的審美活動,必須要有觀賞者去發現它、照亮它、喚醒它,使它成為一個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聯想起城市廣場的美學特征,也具有“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之理,就此來談談理解與看法。
關鍵詞:城市廣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美學
一、引言
縱觀美學的發展歷史,不少專家學者關于“美是什么”的看法各有千秋。而“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是柳宗元提出的涉及審美活動本質的重要命題。美具有社會性。美是歷史的范疇,沒有永恒的美。對審美活動產生決定性影響的是社會文化環境,其中經濟的因素是最根本的、長遠起作用的因素。
提到廣場,就不得不聯想到意大利各城市許多漂亮的廣場,與其單純說它們只是開敞的公共空間,不如說是給人以高度藝術感染力的作品。它是審美主體進入里面,從內側作為空間來體會的藝術作品,從中來發現美。意大利人熱衷于把外部空間整頓為美好的空間,因為他們一天在外部空間待的時間遠遠超過自己的居室。人們一般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或需求來建造廣場空間。意大利中世紀的廣場多樸實無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人們感到空間統一的人為性,于是附加上噴泉及紀念碑等。巴洛克時期,為了藝術性,人們把小細部復雜化。廣場空間的美不是可以測量的客觀屬性,而是人對審美對象的一種整體認可,需要人去用心感受和發掘。
二、現代城市廣場現狀分析
(一)存在的問題
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經濟迅速發展,廣大人民群眾對于物質水平和精神文化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城市廣場空間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成為現代城市設計中的亮點。城市廣場應該具備的基本特征有四點:第一,廣場的邊界清楚,能形成“圖形”;第二,具有良好的封閉空間的“陰角”;第三,鋪裝面直到邊界,空間領域明確;第四,周圍的建筑具有某種統一和協調。然而我國的許多城市廣場仍存在一些問題:廣場規模劃分的失衡,不具有親和力和缺乏圍合感。不少廣場只注重二維平面的構成和視覺效果,廣場空間的尺度感較差,比例失衡。廣場除了周邊建筑的界面限定圍合外,沒有其他空間劃分;并且,廣場沒有結合當地的文化內涵來設計等問題。例如,廣為人知的上海人民廣場(圖1),可以說是上海市民非常喜愛的游覽地之一,具有“生態性”廣場的特點。然而,仔細觀察后不難發現,人民廣場其實只是用弧線劃分為若干塊小綠地,缺少圍合空間,這從市民的角度來說,無法滿足日常廣場市民的需求。所以,就有人笑侃人民廣場不過是座大花園罷了。
(二)發展趨勢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文化,廣場有著每個時期不同的美感。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廣場也在不斷改變著自身的特點,那么在未來,城市廣場的發展趨勢可能有以下幾點。首先,城市廣場的功能應該向綜合性和多樣性發展。因為受地理因素、地形及人文因素的影響,設計出符合各個年齡層和不同背景的人們可以進行社會活動的場所。其次,城市廣場的形態應該走向復合式和立體化,其空間圍合的簡單平面方式向立體復合空間發展,一般有上升式廣場和下沉式廣場,它們各有自己的利弊。最后,城市廣場應更注重對歷史文脈的傳承以及地方文化特色的發掘。相信未來的城市廣場給人們帶來的美將會是更加豐富多彩的。
三、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一)美離不開觀賞者
葉朗先生于《美學原理》一書中對于柳宗元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這一命題給出了三層意思的解釋。第一層意思,即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離不開觀賞者,而任何觀賞都帶有創造性。人們覺得物的美是客觀的,因為物是客觀的,所以他們很容易接受美是客觀的這一錯誤觀點。這里錯就錯在把“象”與“物”的概念混淆了起來。在審美活動中,審美觀賞者關注的是“象”而非“物”。就好比城市廣場是“物”,它是實實在在的,相對來說它是不變的,但是在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人面前,城市廣場形成的“象”卻又是不同的,“象”是非實在的形式。這種形式離不開觀賞者,它包含有人的創造,如果沒有觀賞者,那我們就無法照亮美、創造美和生成美,更無法發現城市廣場的美。“因人而彰”中的“彰”就是發現、喚醒、照亮的意思。
(二)不同人眼中的美
同一事物在不同人的眼中所產生的美并不可能完全一樣,同一外物在不同人的面前看到的是不同的景象,具有不同的意蘊,此為“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第二層意思。人們很容易認為美對任何人都是一樣的,是不會變化的,這種觀點是片面的。人自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即使我們在審美活動中遇到了相同的審美對象,表面看是一成不變的。然而因為每個人“性格情趣”的不同,在審美活動中將直接影響觀賞者所看到的景象。也可以說,每個人的審美情趣制約著主體的審美行為,決定著主題的審美指向。
拿國內的城市廣場來舉例,情侶們來到城市廣場可能會尋找可以坐下休閑交談的圍合空間,因為它更具私密性,能更好地促進雙方感情的交流;大媽們則會尋找寬敞的敞開空間,適合跳廣場舞蹈、強身健體;旅客們可能會尋找城市廣場中標志性的雕塑或建筑進行合照留念……因為不同文化教養的人,不同格調和趣味的人,不同心境的人,在同樣的事物面前會產生不同的美感。另外,人的審美趣味也有高低雅俗之分,具有良好的審美能力,才能發現更多的美。總之,不同人的眼中對于相同的審美對象,能看到不同的景象,感受到不同的審美意蘊。
(三)美具有歷史性
不同的歷史時代,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階級中,美感的差異性更大。美一方面具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差異性。美感不僅有普遍性、共同性,而且具有特殊性、差異性。
拿西方城市廣場來說,古希臘時期的廣場基本是由建筑群組成封閉圍合的空間,廣場的設計雖注重人體尺度適宜,但不求平整對稱,不重視幾何軸線的關系。實例有阿索斯廣場。到了古羅馬時期,廣場的設計上善于利用尺度和比例的關系,具有嚴格的軸線關系。羅馬人比希臘人更理性,所以廣場的空間形態就更為封閉。功能方面也由最初基本的集會和市場,擴大至審判、節慶狂歡、舉行角斗等。中世紀時期,隨著教權的增強,教堂占據了城市的主導地位,所以教堂廣場便成了城市的主要中心。廣場空間一般呈現不規則形狀,具有良好的圍合性。如意大利著名城市錫耶納的坎波廣場(圖2),典型的中世紀廣場,封閉的圍合廣場可以更好地聚集人氣。廣場上九塊漂亮的地面鋪裝整體呈一個扇形的形狀,有坡度的向心集中于普布里哥宮。廣場還可以用來舉行公告、儀式等,可供人們更好地顧客表演。最值得一提的是,錫耶納每年一度的賽馬節也在此舉行,吸引了大量旅客。14至15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未來體現人文主義的價值,設計城市廣場時廣泛運用透視原理、比例法則和美學原理。這里不得不提到擁有歐洲最美“客廳”之稱的威尼斯圣馬可廣場(圖3-圖5),該廣場早了幾個世紀,所以保留了不同風格的建筑。教堂屬于拜占庭建筑,威尼斯公爵府和塔樓屬于哥特式建筑,廣場中間的建筑則屬于文藝復興式建筑。廣場的平面呈不規則“L”形,由三個梯形廣場組合成一個封閉的復合廣場。巴洛克時期將廣場空間最大限度與城市道路系統地連結成一個整體,強調一種自由流動的連續空間,大量運用雕塑小品,最著名的是位于梵蒂岡的圣彼得大教堂廣場(圖6)。古典主義時期的城市廣場整體布局上平面里面造型強調軸線對稱和主從關系,廣場中大多設置主題標志物。
從西方城市廣場的發展史來看,美感有普遍性與共同性,但由于每個時期政治、文化、經濟水平等因素的不同,導致人們在城市廣場設計時又有不同的側重點,所以其產生的美感又具有特殊性與差異性。
四、結語
未來對于城市廣場的設計,應本著“美不自美,因人而彰”這一理念,著重考慮以下幾點:第一,廣場作為為人民服務的空間,在設計時要以人為本,充分考慮人的尺度;第二,要根據廣場使用者的不同需求,正確劃分廣場的空間;第三,充分考慮廣場空間的層次感以及趣味性;第四,廣場的空間設計一定要有地域文化內涵,突出其個性特色;第五,廣場與周圍的建筑、道路等在設計時要相互襯托、聯系,有一種相互的能動作用。
美是不存在一種實體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離不開人的審美活動。廣場是居民的生活場所,是熱鬧的、有生氣的空間,而不是單純的封閉空間。廣場文化美學是一個復雜、新穎的學科,值得我們去關注和研究。一方面,設計出更好的廣場空間,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廣場空間也將帶給人們更好的美與美感。
參考文獻:
[1]葉朗.美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蘆原義信.街道的美學[M].尹培桐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
[3]段俊原.城市廣場空間特性解析——以南京鼓樓廣場地區為例[D].南京林業大學,2007.
[4]鄒榮.對廣場文化美學問題的探討[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02).
[5]秋原雄一郎.意大利的廣場城市——錫耶納[J].北京規劃建設,2006,(04):38-39.
[6]趙紅梅.淺談以人為本的城市廣場設計[D].武漢大學,2005.
[7]蘆原義信,外部空間設計[M].尹培桐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5.
[8]王雪梅.意大利的城市廣場[J].北京規劃建設,2003,(02):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