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
摘 ? 要:紫砂壺的制作工藝是指技術水準,也是評審壺藝優劣的準則。一把好的紫砂壺除了壺的工藝還應與藝術形式的完美結合,繼而呈現出個性、實物化的美感 。
關鍵詞:紫砂;工藝;藝術
中圖分類號:J527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3-0040-01
紫砂壺的制作工藝,紫砂壺的制作過程可分為手工成型、石膏模具成型、滾動成型、塑壓成型、注漿成型等。但是高檔的紫砂壺,仍是以傳統的手工為主。手工成型獨具表成平整無結痕線條周正,裝飾利落等優點。手工成型法基本上可以分為“打身筒”和“鑲身筒”兩大類。“打身筒”法適用于圓形類產品,將泥料打成泥片,放在轉盤上,用手工拍打成空心體壺身,在粘接上用手工搓制成的壺嘴、把、頸、腳、并加制成壺蓋,以至作品胚體完整。“鑲身筒”是將泥料打成泥片,按設計意圖,配成樣板,依樣裁成泥片,鑲合而成,然后加工成壺胚。不管是“打身筒”還是“鑲身筒”,都需要在壺胚的基礎上進行精細加工。精細加工必須做到把壺胚處理得器形結構嚴謹,輪廓線條分明,筋瓢紋理清晰,達到珠圓玉潤,脫手則光能照面。所以,好泥做好壺,還要有好的手工相配特別是在底部和口蓋的處理上有它的獨到之處。而且口蓋配合尤為重要,圓器要求口蓋通轉,蓋面稍大于口面,方形蓋要求四面吻合,八面平穩。筋紋器要求面面相通,吻合緊密。至此可以看出紫吵器甚為精密,瓷釉器相對來說很多人認為比較難做到這一點。
紫砂工藝陶是用“得天獨厚”的陶土原料制成的,經過歷代藝人的辛苦勞動,細心揣摩研究,以大自然為創作源泉,并吸收了中國其它傳統藝術的特點,精心設計了各具特色的壺、盆、瓶等造型,真可說是方非一式,圓無一相。為了更好地繼承傳統技藝,不斷豐富我們造型設計的新內容,創作出更新的佳品。
紫砂壺不僅是藝術作品,更是人們生活當中的實用品。因此,紫砂壺必須要具有一定的實用性,滿足人們對其的生活基本要求。考慮到紫砂壺的實用性,許多制作者要在實用的基礎之上進行紫砂壺的構思與設計。無論紫砂壺的形狀與外在怎樣變化,都要具有泡茶的功能。失去實用性能的紫砂壺是不完整的,只能是單純的陶藝作品。紫砂壺的泥料具有較好的可塑性,表現力很強,對于紫砂壺的精細加工有著重要作用。在進行燒煅之時,紫砂泥料的制作品很少發生變形,且在形狀的設計與形成過程中有很大的塑造空間。紫砂作為一種特殊的原料,在從多制作者的實踐與摸索過程當呈,得到了巨大的發菜。紫砂壺的實用價值與藝術價值越來越高。
由于紫砂原料的可塑性好,紫砂成型工藝有著與其他陶瓷工業與眾不同的生產方式和技藝。通過歷代藝人們的技術實踐,形成了一套特有的合理的手工制作技法。因為,一件作品的工質量、藝術價值的高低,與設計制作者的技術水平、藝術素養,操作技術的熟練及豐富的實踐是分不開的。所以,一件完美的紫砂作品在各道工序中凝結著陶藝工作者的心血。
紫砂壺造型千姿百態,方非一式,圓無一相,可說是一座壺藝造型的藝術寶庫。從形而言,有取材于自然,從形而言,宜興紫砂有著借形改裝,亦就是借古代陶瓷器、青銅器、漆器、竹木器、玉石器生產、生活用
另外,一個造型還有一個造型的氣度,作品的氣度,亦包含著作者個性的表現和作者風格的體現、氣質的體現,有的壺造型清秀飄逸,有的古樸敦厚,有的輕快明朗,有的粗獷簡雅,有的對造型氣度的欣賞干脆擬人化,溫潤如君子,豪邁如丈夫,風流如詞客,麗嫻如佳人,葆光如隱士,瀟灑如少年,短小如侏儒,樸訥如仁人,飄逸如神仙子,廉潔如高士,脫塵如衲子。縱觀造型的型、氣,構成造型美,給人以先入為主的選擇。無論成型制造、燒成,還是裝飾手段,創作者吸收新思維、新理念,所追求的是自由表達的創作意愿和審美向度,更多地體現現代生活的豐富多彩;它們不為實用而創作,而是為陳設審美而創作,更注重器皿的形式,以及外觀形式體現的現代意識,包括生活意識和社會意識甚至是對自然、對物質的認識。
紫砂藝術是 通過現代人去感受,去聯想。同一事物,因人而異會有不同的感受,其次,造型有造型的神態,紫砂壺形制取裁確定以后,以工藝藝術的手法表現神態,其中一個是采用寫實的手法來表現,一個是以變化的方法來處理。寫實則力求形象逼真,變化經藝術手法的處置表現在似與不似之間給人以濃郁的回味,或給人有動與靜的感受。紫砂壺的造型豐富多彩,形態各異,其大小,對稱、光滑、瑩潤,或者黃金分割比例“物化的本質力量”等等,既是一種審美的形式要素,同理又適合于對象,結構功能的實用要求。 ? 紫砂工藝材料、工藝手段和各種專業技巧進行制作或發展的一種藝術。它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純美術。其本質特點是強調實用價值、審美價值和功能性的統一,具有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屬性;其美學特征是滿足實用與功能的要求,體現材料美和裝飾美。所以,紫砂壺藝術作為融生活與藝術為一體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文化水平的形象寫照。
參考文獻:
[1]韓其樓.紫砂壺全書[M].北京:華齡出版社,1980.
[2]余志平.略說紫砂壺[J].陶瓷科學與藝術,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