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
摘 ? 要:宋朝獨特的茶文化以斗色斗浮為品評標準,明確色彩對比、鮮明痕跡的審美標準,使黑釉的茶盞就成了不可替代的茶具,再加上建窯臨近茶葉產地的優越地理位置,建窯黑釉陶瓷茶具就在在宋代茶文化產生和不斷發展的影響之下,逐步登上了中國茶與陶瓷器具歷史的舞臺。
關鍵詞:茶文化;建窯;黑釉;茶具
中圖分類號:K876.3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3-069-01
茶,從古至今一直深切影響著人們的物質生活,深厚的文化底蘊也在長久的發展中慢慢積淀。茶具,作為一種飲具,在從無到有,從粗糙到精致的發展過程中,也漸漸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風格造型。飲茶的過程,即是用茶具品飲香茗的過程,茶文化就在這茶香四溢的感觸中逐漸形成。同時,伴隨茶文化的變化,飲茶方式的不同,茶具的設計制作也隨之不斷完善。也就是說,利用專業茶具品茗的過程,推動了茶的文化內涵和審美情趣的發展;而茶文化的傳承也刺激了對專業茶具的需求。縱觀茶具的發展歷史,均與當時的茶文化完美匹配,達到了一個積極互動的良性循環過程。
其中,建窯黑釉陶瓷茶具深受宋代“斗色斗浮”的茶文化影響,并很好地演繹了古代中國生活品質的精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基本要求已經早已滿足不了當時茶文化:除卻基本的使用要求以外,更重要的是能夠創造出藝術美。特別是宋代茶文化里上品茶色尚白的鑒賞標準很好的體現了其對建窯黑釉陶瓷茶具發展的影響。伴隨宋代茶文化的跌宕起伏,建窯黑釉陶瓷茶具的盛衰以及獨屬于建窯黑釉瓷茶盞的“宋式”審美美感類型與現象的存在,是值得思考的。
一、宋代茶文化
(一)飲茶風氣影響下宋代茶文化的形成
中國飲茶的風俗,自漢朝以來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宋代飲茶風氣的的興盛,就源于北宋為我國歷史上茶葉發展的重要時期。它延續唐及五代傳承的文化傳統,在茶葉產量、制造工藝等方面都呈現了發展鼎盛的良好態勢,并被茶學界稱為“龍鳳盛世”。
宋代飲茶風氣的興盛,來自于多方面的原因,其中,首屈一指的就是得益于宋代的茶政制度。官買官賣的榷茶制度和以茶易馬的互市政策既維護了邊疆的穩定,又促進了飲茶風氣的傳播。因此,穩定的政治保證為宋代茶文化的形成提供的基本的保障。其二,自唐以來,飲茶已經變得越來越普及,至宋代,飲茶風氣更是遍及社會,社會各個階層蔓延擴展,茶甚至成了人們日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如吳自牧《夢梁錄》中說得一樣“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由此可見,飲茶遂成為各個階層所必須的生活習慣,茶文化自由此而生。其三,飲茶不僅能夠解渴潤喉,還能夠陶冶情操、修身養性,因此,飲茶便成為了我國一項重要的生活禮俗:客來敬茶,以禮相待。習俗的形成也促進了宋代茶文化的形成。
(二)宋代“斗茶”文化
古代人民對茶的認識是從食用以及藥用開始的,因此飲茶方式經歷了食茶、煮茶和點茶的階段,其中宋代斗茶文化即以點茶為代表。宋元時期,隨著海上對外貿易的全面發展,泉州港成為宋朝最繁忙的港口,由此將宋朝的經濟中心向南遷移,進而促進了福建茶業的繁榮發展,特別是前朝貢茶閩中茶葉更是全國馳名。此時,茶葉的制作工藝也發生了改變,其從傳統的緊壓制作工藝改變為生產末茶、散茶。因此,飲茶方式也隨之改變:宋代不再直接煮茶,而用點茶法。
宋代點茶法由“碾茶—羅茶—侯湯—熁盞—點茶”構成,是由建安民間斗茶時使用的沖點茶湯的方法逐步發展完善而來的[3]。具體步驟為:先將茶研磨為細粉,再注湯用茶筅調勻,再加初沸的水點注,茶湯表面泛起一層白色的泡沫。這層白色的泡沫即為“斗色”的關鍵所在:以色白為貴,又以青色勝黃白。再觀察茶湯是否在茶盞周圍沾染水痕,即為“斗浮”。兩者合二為一的獨特鑒賞標準,逐漸演變為宋人獨具特色的茶文化。
宋朝獨特的茶文化以斗色斗浮為品評標準,明確色彩對比、鮮明痕跡的審美標準,使黑釉的茶盞就成了不可替代的茶具,再加上建窯臨近茶葉產地的優越地理位置,建窯黑釉陶瓷茶具就在在宋代茶文化產生和不斷發展的影響之下,逐步登上了中國茶與陶瓷器具歷史的舞臺。
二、建窯黑釉陶瓷茶具的發展
伴隨著我國古代飲茶之俗,茶具的產生也歷史悠久。從一定意義上說,自從茶被利用以來,相關的茶具就應運而生。受早期飲茶習慣和陶瓷制作工藝之限,茶具以陶制為主,并存在一器多用的現象,漸漸地隨著進一步的精致化,到了唐代開始出現專用茶具。到了宋代,因其較之唐代要求更為細膩和精致,并且更講究藝術化,于是宋代的茶具又有了新的面貌。再加上宋代茶文化對凸顯茶色的特殊要求,建窯黑釉陶瓷茶具便成了這一時期的重要茶具。
建窯始燒于五代末宋初,以生產黑釉茶器為主。其中茶碗又占了茶器絕大多數。這些茶碗造型以尖嘴、大口、深腹、小圈足為特點,有束口、斂口、敞口、撇口數種口沿樣式,還有大型(口徑15厘米以上)、中型(15-11厘米)、小型(11厘米以下)等多種口徑。特別是一種內口沿內凹進一圈的束口樣式茶盞最為常見。釉面厚,色澤以烏黑為主,另有藍黑、醬黑、灰黑多種,且有流釉現象,并可在釉面形成千變萬化的結晶效果,如兔毫、油滴、鷓鴣、曜變等。
三、宋代茶文化與建窯黑釉陶瓷茶具的關聯性
“斗茶的風習,始于宋初,徽宗朝為盛,南渡以后衰竭。此與建窯燒制御用兔毫盞的時間,也大致相當…宋代建窯黑瓷的突然興起與宋代上層社會飲茶、斗茶風尚有直接關系。”由此看來,宋代的茶文化與建窯黑釉陶瓷茶具具有極強的關聯性:在一定意義上說,宋代的茶文化促進了建窯茶具的鼎盛發展,而茶具作為茶文化的承載工具也在推動茶文化中扮演著重要的作用。
由前文可知,宋代人對品茶藝術和飲茶文化有著非常執著的追求。獨具特色的“斗色斗浮”對陶瓷的成色、質地都有獨特的要求。追求完美的宋人就從改變茶具的制作工藝和茶具的器型來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文化潮流和社會需求。在這樣的影響之下,建窯黑釉便迎來其最為繁榮發展的時期。而建窯所燒制的茶具能夠在除了比拼茶品和飲茶技藝以外,成為斗茶勝負的關鍵甚至成了宋代茶具的象征也絕非偶然,它的講究之處從以下幾個方面體現出來。
宋代茶文化崇尚建窯黑釉首屈一指的理由便是它的色彩。第一就是黑釉與茶色的呼應關系,斗茶文化首先就是“色”的要求。宋代好的茶色已不再是白紅而是白色,青釉茶具自然不能充分體現出“白”的特色,所以此時提出“茶色白、盞宜黑”的新的色彩對比關系。烏黑中耀射出分明的茶色,“雪白湯花”涇渭分明,宋人也以此作為依據來判定茶藝的高低。
其次,整體造型簡潔相宜,符合宋代審美。黑釉茶具大小規格合適,適宜茶水飲量;口徑變大,可以容納“斗茶”時出現的更多泡沫;杯壁傾斜而直,容易吸進茶湯和茶末,易于注湯且不易留渣,且有質量上乘的茶盞,匠心獨運的于口沿與腹部交接處的內壁作有一道環繞的凸圈,正好既能約束注湯的量且還可以做為觀察茶湯水痕的標準線;足小,易于沉淀和倒渣。
再次,胎體厚實。斗茶前要先預熱茶盞,點注后也要保持茶湯的溫度,而且滾水倒入茶杯要不易燙手,這些所有的要求胎骨厚重的建窯茶具都可以一一滿足。
最后,建窯黑釉獨特的窯變釉斑,凸顯了其真正魅力。茶具之美不僅在注湯之后能夠與茶品相互襯托,而且在其本身就是一件獨一無二的藝術品。兔毫、油滴、鷓鴣、曜變等幾種最常見的窯變都會給人不一樣的體驗。將其置于陽光之下,釉斑就會隨著角度的不同不斷變化,五顏六色,變化萬千,美不勝收。粗樸的建窯陶瓷立馬變得異常華麗。再加上窯變不可復制的唯一性,又給使用者帶來無與倫比的欣賞感受。
綜上所述,茶具和茶文化缺一而不可,緊密相連。“茶好、水佳、器美,珠聯璧合。”深受宋代茶文化發展影響而興盛的建窯黑釉陶瓷茶具已能讓我們體會出其中的真諦——宋代獨有的“斗色斗浮”促進了特有的建窯黑釉陶瓷茶具的產生,具有精湛的工藝水平和藝術感的黑釉美器也承載了當時的茶文化。兩者成為高雅藝術和世俗生活用品的統一體。因此可以說宋代茶文化籍助并派生了黑釉瓷茶盞,而黑釉瓷茶盞又穩定了宋代茶文化規則,二者之間相輔相成,缺一而不可。
參考文獻:
[1]李由.吉州窯黑釉盞的繁榮與宋朝飲茶方式的關系[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4.
[2]曾智泉,陳曉飛.建窯黑盞與宋代斗茶文化[J].文博,2008(12).
[3]胡瓊.以茶育德,盞中乾坤——論宋代建窯黑釉茶盞的美學意蘊[D].湖北:湖北美術學院,2010.
[4]馮先銘.中國陶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5]吳建勤.有茶具的演變談中國茶文化[J].農業考古.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