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芮
摘 ? 要:黃自是我國著名的作曲家、理論家和教育家。一生創作了百余首音樂作品,其中以藝術歌曲尤為突出。他在音樂創作上進行了民族化的深入探索,為我國聲樂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玫瑰三愿》這首藝術歌曲作為聲樂教材中的一首教學經典曲目,常常被歌唱家選作音樂會必唱曲目。筆者根據學習該曲的體會與感想,結合前人和他人的研究談談這首藝術歌曲創作手法、藝術特點及美學思想。
關鍵詞:玫瑰三愿;藝術特點;美學
中圖分類號:J605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3-0090-02
一、《玫瑰三愿》的創作背景
黃自:字今吾,江蘇川沙人。我國近現代音樂史上重要的作曲家、理論家和教育家。1904年,黃自出生在一個具有傳統思想和愛國民主思想氛圍的家庭。自幼喜愛音樂,在孩提時代,父母親就開始為他購買唱歌書并教他唱歌。小學時,黃自就能唱幾十首歌。1916年,他考入清華大學前身-北京清華學校就讀,開始接觸西方音樂。在學校的八年里,參加過校童子軍笛鼓隊,在管樂隊中吹單簧管,在合唱隊中唱男高音,并學習和聲與鋼琴。20歲的黃自從清華學校高等科畢業后,因成績優異,獲準公費赴美國留學,進入奧柏林學院攻讀心理學兼修音樂。1926年,修完心理學獲學位后,因留學期限未滿,繼續在該校音樂學院學習音樂理論和作曲。1928年,轉入耶魯大學音樂學院繼續學習音樂。一年后,他獲得該校的學士學位,并完成了其畢業作品-----管弦樂序曲《懷舊》,這部作品真摯動人,充滿了浪漫主義的抒情和悲劇色彩,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黃自的創作風格。同年,這首作品由耶魯大學音樂學院院長、指揮家戴維?斯坦利?史密斯指揮耶魯大學學生和新港交響樂團合作演出,贏得音樂界的好評。1929年8月,回到上海,在滬江大學任教,并在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兼課。1930年,應蕭友梅邀請,任上海音專作曲理論教育兼教務主任,他在主持繁忙教務工作的同時,兼職教授和聲、配器、作曲等專業課程,以及音樂史和音樂欣賞兩門公共課的教學工作。1932年,黃自先生以時任上海國立音專的文學教授龍七(龍榆生)的詩詞《玫瑰三愿》為題材,運用西洋調式,借鑒歐洲藝術歌曲進行創作,同年6月完成《玫瑰三愿》創作。1928年,因病去世,年僅34歲的他一生為中國近代音樂做出了突出的貢獻。黃自留下的作品共有一百余首,聲樂作品居多,創作有清唱劇《長恨歌》,抒情歌曲《思鄉》《春思曲》《玫瑰三愿》等;在學術研究上,主編了《音樂雜志》,撰寫了論文《怎樣才可產生吾國民族音樂》等。在音樂教育方面,參與編寫了中小學教科書《復興初級中學音樂教科書》(共6冊)。黃自學識淵博,品德高尚,工作認真,深受師生們的尊敬和愛戴。在他任教期間,培養出賀綠汀、劉雪庵、陳田鶴、江定仙等一大批卓有成效的作曲家和音樂理論家,對我國的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龍七(龍榆生):名沐勛,晚年以字行,號忍寒公。是我國二十世紀最負盛名的詞學大師,與夏承燾、唐圭璋、詹安泰并稱民國四大詞人。1902年出生于江西萬載,因在家族中行七,故又稱龍七。1921年,在武昌高等師范學校從黃侃學習聲韻、文字及詞章之學,兼做家庭教師,教黃氏次子讀《論語》。1923年后,先后在清華大學、暨南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等校任教。1928年,龍榆生應蕭友梅之邀到上海音樂專科學校任教。在音專結識了李惟寧、黃自等著名音樂家。他們經常一起探討詞與音樂結合的問題,嘗試把傳統的詩詞規律用于現代的歌詞創作中。在這種氛圍下,龍榆生寫下了《秋之禮贊》、《逍遙游》等歌詞,由黃自、李惟寧等譜曲,傳唱大江南北。1932年,龍榆生在淞滬之戰停戰后,看到音專校園內玫瑰凋零,情景凄慘,觸景生情,心中感傷,隨即寫下《玫瑰三愿》詩詞。后經黃自作曲,成為一首膾炙人口的藝術歌曲。此歌在2003年3月號的《詞刊》(中國音樂協會主辦)封底刊登。1966 年,龍榆生年僅64歲因病逝于上海。幾十年來,他孜孜不倦地從事詞學的研究、創作和教學,創辦的《詞學季刊》、整理刻印了《彊村遺書》等,為繼承發揚祖國的文化遺產付出了畢生的精力。他在《詞曲概論》一書中對詞曲的發展和作法做了比較系統科學的研究整理,不但勤于實踐,而且埋頭于詞的音樂性研究,對平仄四聲、句度長短、韻位安排,在詞曲作法上提出了音律與思想感情的關系等見解。
二、《玫瑰三愿》的藝術特點
《玫瑰三愿》這首藝術歌曲,雖然篇幅不大,但全曲感情細膩、寓意深長。歌詞以擬人化的手法,通過玫瑰花的自述,抒發了三個愿望。這三個愿望不僅是表現玫瑰花的不幸和愿望,更含蓄的表達了當時知識分子對家破人亡的感傷,以及對美好生活的眷戀。
樂曲以一個四小節的前奏開始,前兩小節即奏出歌曲的主題旋律,把演唱者帶入音樂中,并為下面的情境做準備。柱式的伴奏一方面凸顯了旋律聲部,同時在柱式伴奏沉重的推動下,深刻的表現了當時人們深受封建禮教的壓制。前奏以四級七和弦-二級七和弦-一級七和弦-四級七和弦-一級七和弦-一級七和弦進行,句法清晰,鋼伴由如弱漸強后又弱下來,充滿嘆息般的語氣。
第一樂段為兩句四小節構成的的方整樂段,E大調。第一句和聲與前奏一致,且多用七和弦進行,在豐富和聲的同時也充滿了離調的色彩。歌詞“爛開在碧欄桿下”旋律從高到低,似詩人對美麗的玫瑰花不盡的贊嘆和憐惜。第二句是對第一句的動機模仿,以升高七音的導七和弦開始,讓歌詞“玫瑰花、玫瑰花”的呼喚充滿了“欲說還休”的韻味。由于導七和弦對主和弦的傾向,推動了音樂的發展。到該句的第三小節,作者把6/8拍改為9/8拍,與第一句做一定的對比,看似玫瑰花更加嬌艷美麗。和聲上采用主和弦-下屬和弦-屬和弦-主和弦的進行,這種收攏性級進,將激動的情緒加以控制,至此第一段結束。
第二段由三句四小節樂句構成,#c小調。第一句在主和弦的基礎上,低聲部織體變為三連音與琶音形式銜接,音高由低到高,似一陣波浪。作者從之前的冥想中抽離出來,回到現實。演唱者從之前的淺吟低唱變為激情的訴述“三愿”。第一個愿望以#g1開始,最高音到e2;第二愿望以#f1開始,最高音到#d2,都是對主題的低二度模進進行;第三個愿望以#g1開始,最高音#g2,是對主題動機的上三度擴展。這中采用層層遞進的曲式,不盡使情緒不斷地上升,情感不斷地宣泄。“三愿”的音區和力度都屬于一種迂回而上的。在力度記號上,黃自先生給出了mf—p—f 的提示,但三個愿望在情感上因屬于是遞進的關系, 音樂表達也是一層比一層更加深切。和聲上第一、二句, 依照“主和弦-一六級和弦-一二級和弦-一屬七和弦-一主和弦”的模式進行, 寬廣的和聲節奏、清晰的功能邏輯與音樂激動情緒相得益彰。當然, 在這樣鋪開的音樂線條里,作曲家仍沒忘記對和聲加以裝飾,采用了民族音樂的元,避免和聲變得機械化。 其間, 這樣的處理使音樂激情卻不止于直白,張揚而不失內斂, 為全曲高潮的到來留有空間。經過前面兩句在結構及情緒上的鋪墊, 音樂在進行到第二段的第三個樂句即第三個愿望時,為全曲的高潮, 是歌曲的點睛之筆, 表達了主人公的心聲。如果說第一個愿望“我愿那妒筆者的無情風雨莫吹打”委婉, 第二個愿望“我愿那愛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懇切, 那么, 第三個愿望“我愿那紅顏常好不凋謝”則是激情的宣泄。為了充分表現這種情緒, 作曲家在保持和聲織體流動的同時, 在和聲色彩上安排了“三級七和弦-一六級和弦的進行”,從而造成了調式向E大調關系小調#c小調的離調, 以求得了調性上的新鮮感。這種新的調性色彩的突然介入(#c小調) 、配合七和弦(三級七和弦) 的結構張力, 使早已涌動的激情終于在最高音“# g”出現時再也無法抑制, 隨后和聲落在六級七和弦上, 使音樂在激情之余尚有凄婉之意。
經過“三愿”的訴說后,進入全曲的結束句。和聲以“主和弦-一屬和弦-一主和弦”的進行支持了調性回歸到主調E大調“,三愿”的最終目的也至此揭曉一“好叫我留住芳華”。最后, 全曲在弱奏主和弦、速度漸慢中結束, 一聲黯然神傷的輕嘆。
三、歌曲《玫瑰三愿》的美學思想
黃自創作的作品具有與時俱進的精神,力求民族性,群眾性和時代性的音樂美學思想:(1)鋼伴中和聲配置結合我國優秀文化傳統,四六和弦中突出的四度音程的音響,在《玫瑰三愿》這首作品中,多以延留音、倚音等外音的形式構成四度疊置的和弦結構;(2)演唱這首歌曲的時候要注意分析歌曲的發展手法,音樂情緒及力度的起伏,演唱時要特別注意呼吸與分句,樂曲中有六度大跳音程,又有多次力度變化,演唱時要尤為嚴謹;(3)歌詞的意境與音樂形象的相適應,采用現代詩人龍七的一首詩詞,運用西洋調式,創造出一個生動形象的少女形象,玫瑰花就象征著美麗的少女,把少女對不懼苦難、憧憬美好生活、追求純真愛情淋漓盡致表達。這首作品是首精致典雅、意寓深邃、富有詩意的藝術歌曲,在演唱時應該運用混聲,主要是頭腔共鳴和口腔共鳴的使用,可以使聲音聽起來音色純凈、明亮圓潤,同時也可以運用胸腔共鳴,這樣可以支持頭腔和口腔共鳴,從而使聲音顯得厚實、飽滿有力,又不失美感。
四、結論
通過對黃自藝術歌曲的學習和演唱,筆者深深地領會到詩詞與音樂能營造出的精妙意境。藝術歌曲《玫瑰三愿》至今仍是音樂會上經久不衰的獨唱曲目,這顯示了黃自極高的藝術素養。他創作的音樂旋律細膩、寓意深刻、豐富唯美的意境, 形成了他獨特的藝術個性。黃自在音樂理論、創作、人才培養等方面,都作出了奠基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李嵐清.中國近現代音樂筆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肖黎聲.聲樂[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
[3]余篤剛.聲樂藝術美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
[4]汪毓和.中國近代音樂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5]吳祖強.曲式與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62.
[6]錢仁康.黃自的生活與創作[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